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中国药学会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中国药学会

姚明辉

双月刊

1007-4406

lcyx@fudan.edu.cn,cjcpfdu@citiz.net

021-54237256;64176498

200032

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92年。八年来坚持以促进临床药学学术交流和信息传递为办刊宗旨,受到了国内外一致好评。主要报道我国临床药学及相关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动力学,血药浓度监测以及有关医院药学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本刊的读者为医院药师、医师、临床药学研究人员和其他医药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抗肿瘤中药注射剂临床用药现状分析

    周俐斐李笑青蒲山耀许高奇...
    801-8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抗肿瘤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用药现状,分析抗肿瘤中药注射剂的用药特点和趋势.方法 收集2019至2023年浙江省12家医院中8种抗肿瘤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相关信息,并对其药物利用情况、超说明书用药、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9至2023年,8种抗肿瘤中药注射剂院内销售金额平均下降幅度为62.50%,日均费用(DDC)平均下降幅度为43.69%,药物利用指数(DUI)在标准区间(0.80~1.20)内的品种数比例提高了38.09%.超说明书用药情况总体良好,主要为超适应证和用法用量不符.不良反应以轻中度为主(占80.75%),其中呼吸系统、皮肤和全身性反应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分别为25.38%、20.00%和20.77%.结论 抗肿瘤中药注射剂消费结构的调整和各环节风险防控措施的制定,在抗肿瘤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合理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抗肿瘤中药注射剂药物利用指标日均费用合理用药风险防控

    176例单克隆抗体和脂质体抗肿瘤药物引发的输液反应分析

    黄焕均余柱立张云惠郭晨晨...
    807-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单克隆抗体与脂质体抗肿瘤药物引发输液反应(IR)的特征,为IR的管理和药学监护路径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某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单克隆抗体与脂质体抗肿瘤药物IR报告176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76例IR报告共涉及19个抗肿瘤药物,其中51~60岁的病例占37.50%,多柔比星脂质体引发IR的病例占比(26.14%)最高.在第1程化疗发生IR的有使用多柔比星脂质体(占91.67%)、利妥昔单抗(占64.86%)和奥妥珠单抗(占92.31%)的病例.多柔比星脂质体在给药后30 min内发生IR的病例占67.39%;使用利妥昔单抗的病例中在给药后61~240 min发生IR的占72.41%.80.68%的发生IR的病例经对症处理后2h内缓解.IR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瘙痒、皮疹、寒战和胸闷的病例占比较高.结论 使用单克隆抗体和脂质体抗肿瘤药物发生IR的病例年龄多在51~70岁,IR多发生在给药4 h内,在第1程化疗即发生IR的病例占比较高,临床表现以皮肤潮红、瘙痒、皮疹、寒战和胸闷为主.建议首次使用药品说明书明确记载有IR的抗肿瘤药物时,用药期间全程监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IR高发的化疗疗程和用药时间段内增加监测次数,以早期预防IR的发生.

    输液反应抗肿瘤药物单克隆抗体药品稳定性静脉用药安全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免疫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吴相雷邹稼宇王慧鲍蕾蕾...
    813-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引发免疫相关皮肤不良反应(ircAEs)的影响因素,为临床ICIs的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接受ICIs治疗的病例共379例,其中有79例发生了ircAEs,作为ircAEs组,未发生ircAEs的病例300例,作为无ircAEs组.收集病例的性别、年龄、肿瘤类型、ircAEs临床表现、治疗方案、既往史、个人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ircAEs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ircAEs组中男性46例(占58.2%),女性33例(占41.8%),年龄(60.53±11.18)岁;无ircAEs组中男性228例(占76.0%),女性72例(占24.0%),年龄(58.5±11.57)岁.ircAEs组年龄为61~70岁的病例有28例(占35.4%).ircAEs最常见临床表现为皮疹(占39.2%),其次为皮疹伴瘙痒(占21.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治疗方案和肿瘤类型是ircAE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性别、治疗方案和肿瘤类型是ircAEs发生的影响因素,女性、患有结直肠癌和胆道癌、治疗方案为ICIs联合靶向药物的患者更易发生ircAEs.ircAEs的临床表现以皮疹和皮疹伴瘙痒为主.临床在使用ICIs时应重点关注存在上述影响因素的患者,减少或避免ircAEs的发生.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相关皮肤不良反应影响因素

    医务人员对卡瑞利珠单抗安全性的认知现状调查

    张颖佩王璇璇程虹
    819-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医务人员对卡瑞利珠单抗安全性的认知现状,为卡瑞利珠单抗的适宜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非概率目的抽样法,于2023年4至9月向湖北省10个城市的部分医疗机构肿瘤专业的300名医务人员(医师、护理人员和药师)发放问卷,调查医务人员对卡瑞利珠单抗药品说明书中的安全性信息的认知现状,以及对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和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RCCEP)的关注情况.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04份,有效回收率为68.0%.204名医务人员在对卡瑞利珠单抗药品说明书中安全性信息认同度方面的总得分为3.78±0.69.卡瑞利珠单抗安全性信息获取频率不同的医务人员在安全性信息的认同度得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CCEP是医务人员最关注的irAEs(占57.35%).对于RCCEP,医务人员比较担心的问题主要有发生并发症而影响用药安全性(占67.16%)、影响正常抗肿瘤治疗进度(占54.90%)和患者产生恐惧心理影响用药依从性(占40.69%).医务人员期望获取更多关于RCCEP的预防方法(占59.8%)、RCCEP的治疗与护理方法(占59.31%)、RCCEP的危险因素与高危人群筛选方法(占55.39%)方面的信息.结论 医务人员对卡瑞利珠单抗安全性的认知水平整体不高,需扩展医务人员的信息获取渠道,提高医务人员对卡瑞利珠单抗安全性的认知水平,进一步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卡瑞利珠单抗适宜性评价医务人员安全性问卷调查药品说明书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

    251例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宇文利霞骆海坤时绘绘袁耀辉...
    825-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251例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 在国家ADR监测系统中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某院上报的新的和严重的ADR报告251例,收集报告中病例的性别、年龄和预后情况,以及报告涉及药品、药物种类、给药方式、累及系统/器官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51例ADR报告中,严重的ADR报告有137例,新的ADR报告有88例,既是新的又是严重的ADR报告有26例.251例报告中女性占比为55.78%,男性占比为44.22%;≥60岁的有146例(占58.17%).251例ADR报告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其次为口服.新的ADR主要累及系统/器官为神经系统(占25.64%),严重的ADR主要累及系统/器官为皮肤及皮肤附件(占28.57%).主要涉及的药物类型有抗感染药物(51例,占20.32%)、神经系统药物(36例,占14.34%)和抗肿瘤药物(32例,占12.75%)等;主要涉及药品有己酮可可碱注射液(18例,占7.17%)、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6例,占2.39%)和多西他赛注射液(6例,占2.39).预后方面,251例ADR报告中的有175例(占69.72%)好转,75例(占29.88%)治愈.结论 新的和严重的ADR多发生于女性和老年患者,以及使用抗感染药物和神经系统药物的患者.临床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用药监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安全用药

    社区医院阿司匹林肠溶片门诊用药特征分析

    金蕾杨耀芳汤阳宦红梅...
    830-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社区医院阿司匹林肠溶片的门诊用药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纳入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门诊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的病例20463例,利用医院信息系统收集病例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用药剂量、用药频次、用药天数和用药金额等信息,分析阿司匹林肠溶片的用药特征.结果 20 463例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病例中,男性11 085例(占54.17%),年龄(70.55±9.29)岁;女性9 378例(占45.83%),年龄(72.47±8.88)岁.60~79岁的病例占比最高(占74.69%),其次为≥ 80岁的病例(占17.31%).20 463例病例共涉及46 350个诊断,其中冠心病(占24.37%)、高血压(占20.64%)、2型糖尿病(占8.05%)和高脂血症(占4.37%)占比较高.所有患者的每日平均用药剂量与药品说明书相符,药物利用指数均≤1.0.日均用药费用为0.52元.结论 社区医院中60岁以上患者是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主要使用人群.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使用成本较低,门诊使用情况基本与药品说明书相符.临床用药前需警惕潜在用药风险.

    阿司匹林肠溶片门诊患者真实世界用药特征

    抗炎保肝药物不同联用方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

    庞慧诗邵佳佳姚晖黄志恩...
    835-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抗炎保肝药物不同联用方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病毒性肝炎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6年6月至2022年12月使用抗炎保肝药物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住院病例503例,根据药物联用方案分为单药组(n=65)、双联组(n=160)、3联组(n=225)和4联组(n=53).比较4组疗效、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和白蛋白(ALB)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肝胆外科(占51.1%)及感染科(占46.1%)使用抗炎保肝药物较多.503例病例使用抗炎保肝药物的用药天数为(10.08±5.26)d,感染科使用抗炎保肝药物的用药天数长于肝胆外科(P<0.01).抗炎保肝药物主要联用方案为3联(占44.7%).抗炎保肝药物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率为65.6%.肝胆外科双联组、3联组和4联组的有效率均低于单药组(P<0.01),感染科单药组有效率低于其他3组(P<0.01).双联组治疗前AST和ALT水平高于单药组(P<0.05),3联组治疗前ALT、AST和TBIL水平高于单药组(P<0.01),4联组ALT、AST和ALP水平高于单药组(P<0.01).治疗后双联组、3联组和4联组的ALT和AST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使用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占比(50.0%)最高.结论 临床使用抗炎保肝药物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方案以3联用药为主,肝胆外科和感染科使用抗炎保肝药物较多.对于肝功能较差的患者,临床倾向于选择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方案,但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患者肝功能.建议临床用药过程中权衡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控制药物使用数量,减轻患者肝脏负担,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抗炎保肝药物病毒性肝炎治疗方案有效性安全性

    Clara细胞分泌蛋白16和骨膜蛋白与哮喘患儿维生素水平和疗效的相关性及对疗效的预测价值

    李小丽杜斯斯张松刘彦霞...
    840-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Clara细胞分泌蛋白16(CC16)和骨膜蛋白与哮喘患儿维生素水平和疗效的相关性,并分析CC16和骨膜蛋白对哮喘患儿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120例哮喘患儿,收集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患儿的CC16、骨膜蛋白、维生素A(VA)、25-羟基维生素D[25(OH)D]和维生素E(VE)水平,根据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将患儿分为显效组、有效组和无效组.分析骨膜蛋白和CC16水平与VA、25(OH)D、VE水平和疗效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C16和骨膜蛋白及2个指标联合预测疗效的价值.结果 治疗3个月后,120例患儿中疗效为显效的有54例、有效的有45例、无效的有21例,分别作为显效组、有效组和无效组.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3组CC16、25(OH)D、VA和VE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骨膜蛋白水平与VA、25(OH)D和VE水平和疗效均呈负相关(P<0.05),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CC16水平与VA、25(OH)D和VE水平和疗效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分析显示,CC16和骨膜蛋白预测哮喘患儿疗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4和0.733,2个指标联合预测疗效的AUC为0.910(敏感度88.89%,特异度85.71%,P<0.001).结论 哮喘患儿的CC16和骨膜蛋白水平与维生素水平和疗效相关,CC16和骨膜蛋白联合对哮喘患儿疗效的预测价值较高.

    Clara细胞分泌蛋白16复合维生素骨膜蛋白哮喘疗效维生素A维生素E25-羟基维生素D

    罗沙替丁联合泮托拉唑治疗重症患者应激性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

    王楠张秀颖李闻新尤永威...
    846-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罗沙替丁联合泮托拉唑治疗重症患者应激性溃疡(SU)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2年1至12月接受治疗的SU重症患者病例共2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泮托拉唑钠治疗)101例和观察组(泮托拉唑钠联合罗沙替丁治疗)104例,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按照1:1进行匹配,最终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3例.比较2组临床疗效、机体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及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83%)高于对照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IL-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丙二醛(MDA)、氧自由基(ROS)、IL-6及TNF-α水平,以及APACHE Ⅱ和SOF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SOD和IL-2水平高于对照组,MDA、ROS、IL-6及TNF-α水平,以及APACHE Ⅱ、SOF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3.17%)低于对照组(1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沙替丁联合泮托拉唑治疗重症患者SU的疗效优于单用泮托拉唑,既能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又可以减少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罗沙替丁泮托拉唑危重症应激性溃疡临床疗效

    熊去氧胆酸联合经内镜逆行胆胰管成像治疗老年患者复杂胆管结石的疗效

    朱锋吴鹏飞
    850-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经内镜逆行胆胰管成像(ERCP)治疗老年患者复杂胆管结石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复杂胆管结石老年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常规ERCP下胆管内支架置入术,并取出胆结石,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UDCA治疗2个月,第1次ERCP后3~6个月行第2次ERCP,移除支架并再次取出胆结石.记录第1次ERCP取石的最大结石直径和数量,以及第2次ERCP取石的最大结石直径、数量、成功率和结石取出时间.比较2组治疗前和2次ERCP后肝功能指标[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和结合胆红素(CB)]水平;比较2组症状改善情况,以及胃肠道生活质量(GIQLI)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第1次ERCP取石的最大结石直径和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2次ERCP的最大结石直径小于对照组,取石数量少于对照组,取石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结石取出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2次ERCP后6个月内胆绞痛、发热、腹胀和腹痛症状消失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第1次ERCP后,2组肝功能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第2次ERCP后,2组肝功能指标水平低于治疗前和第1次ERCP后(P<0.01),并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第2次ERCP后2组GIQL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和第1次ERCP后(P<0.01),并且观察组GIQL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DCA联合ERCP可提高老年复杂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和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后续取石成功率,并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熊去氧胆酸经内镜逆行胆胰管成像胆管结石老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