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

高润霖

双月刊

1672-4860

chinalnbj@yahoo.com.cn

010-64216541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北京中医药大学164信箱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e
查看更多>>本杂志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编辑思想,报道老年病及老年保健医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介绍国内外医学研究新进展,杂志的主编及编委均是由两院院士及国内外响有盛名的医学专家、教授等组成,杂志学术气氛活跃,根基正,质量高。支持学术争鸣,吸纳各级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医学院校师生及各级护理人员的学术论文,达到探索科学真理,共同提高,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膈式呼吸联合腰椎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观察

    姜菲李素陈万流
    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膈式呼吸联合腰椎稳定性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腰椎稳定性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膈式呼吸训练.在基线、治疗4周、治疗8周分别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屈曲范围、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定.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VAS、ODI、腰椎屈曲范围、SF-36均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时试验组改善更为明显,除SF-36在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三个维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时VAS、ODI、腰椎屈曲范围、SF-36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 在腰椎稳定性训练的基础上开展膈式呼吸训练能显著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腰部疼痛及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膈式呼吸腰椎稳定性训练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人工辅助咳嗽对脑干卒中患者咳嗽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贾高婷武亮靳沙沙刘泽键...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人工辅助咳嗽技术对脑干卒中患者咳嗽功能障碍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为优化脑干卒中患者的咳嗽康复治疗方案提供借鉴.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Proquest等数据库检索有关人工辅助咳嗽对脑卒中患者咳嗽功能和心肺功能影响的相关文献.结果 脑干卒中后,脑干神经网络易受损,若累及控制呼吸中枢的区域核群,如脑桥延髓网状结构、疑核、孤束核等,大脑呼吸中枢输出信号减弱,咳嗽反射通路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咳嗽功能障碍.结论 临床医技人员掌握咳嗽功能障碍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重新建立咳嗽反射,改善或恢复咳嗽功能对脑干卒中后咳嗽反射减弱而引起的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后是非常重要的.采取积极有效的康复干预措施改善脑干卒中后咳嗽功能障碍有其临床意义.

    脑干卒中咳嗽功能障碍人工辅助咳嗽技术

    发散式冲击波疗法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观察

    李宁魏起龙杨喆罗超...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发散式冲击波疗法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发散式冲击波治疗(1次/周),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肘关节松动术治疗(3次/周).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6周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握力、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前患者基线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周、2周、4周、6周时,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握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第2周、4周、6周试验组疼痛评分、握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Mayo评分均较试验前明显提高(P<0.05),且每个时间节点试验组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 发散式冲击波疗法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良好,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肘关节功能.

    肱骨外上髁炎冲击波关节松动术

    康复医院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

    张燕超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康复医院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某三级康复医院临床护士118名,采用护士一般资料量表、关怀能力评价量表进行调查,使用SPSS 2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18名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总分为(183.33±23.24)分,低于国外常模的低分段水平.其中,认知维度得分为(76.66±11.51)分,勇气维度得分为(49.03±15.10)分,耐心维度得分为(57.64±7.84)分,均低于国外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不同学历护理人员在总分和勇气维度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显著优于中专及大专学历的护理人员(P<0.05),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显著优于护师及护士(P<0.05).结论 康复医院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较低,特别是低学历及低职称护理人员.医院的护理管理者应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关怀培训课程,全面提升临床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尤其要加强对低学历、低职称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

    康复医院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

    基于人工智能的视网膜血管形态学量化在冠心病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刘晶郑召霞孙嘉逸张悦...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机器学习和集成学习算法,构建基于眼底彩照视网膜血管形态特征量化分析的冠心病患者识别模型.方法 前瞻性纳入因可疑冠心病就诊于我院心内科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并拍摄45度眼底彩照,利用人工智能方法获取眼底彩照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动静脉管径比、动静脉弯曲度、分形维数、分支夹角等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主要最优传输方向降维的方法对视网膜血管形态参数进行数据降维,利用支持向量回归、随机森林、逻辑回归、k最近邻等机器学习方法,和多数投票和模型堆叠等集成学习方法,建立基于视网膜血管形态特征参数的冠心病识别模型.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04例患者,其中488例患者诊断为冠心病,216例为非冠心病患者.通过计算最优传输Wasserstein距离找出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数据差别最大的特征空间,根据主成分解释度图,前5个主成分对于原始数据特征的解释度提升较为显著,分别为黄斑中心凹附近血管弯曲度、动静脉比、平均血管管径、平均血管曲率和血管覆盖密度.利用降维后的数据进行二分类建模,并通过多数投票和模型堆叠的方法进行优化,最终冠心病识别模型准确率为81.4%,AUC为0.802(95%CI 0.771~0.837).结论 利用眼底彩照获取的视网膜血管形态学参数能够有效区分冠心病患者和非冠心病患者,准确性超过80%,视网膜血管形态学特征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标志物用于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

    眼底彩照冠心病视网膜血管机器学习预测模型

    新型Nd∶YAG激光治疗中老年玻璃体混浊患者的视觉质量评价研究

    宋爽谷潇雅张鹏喻晓兵...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新型Nd∶YAG激光治疗中老年玻璃体混浊患者的视觉质量评价研究,评估新型Nd∶YAG激光治疗玻璃体混浊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本研究共筛选入组47例患者54只眼,其中男性20例,女性27例,年龄30~81岁,平均年龄(58.32±10.38)岁.所有患者术前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B超、超广角扫描激光眼底照相、裂隙灯散瞳眼底检查、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评估患者玻璃体混浊的位置及玻璃体后脱离情况.术后2周、4周随访,记录BCVA、眼压、眼底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比较治疗前后BCVA、眼压的变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 Nd∶YAG激光术前患者BCVA为0~1.0,平均为(0.18±0.27),眼压为10~20mmHg,平均为(14.84±2.22)mmHg.术后 4 周患者 BCVA 为 0~1.0,平均为(0.17±0.25),眼压为 9~19mmHg,平均为(14.30±2.39)mmHg.统计学分析发现,术前术后视力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129),但术后眼压轻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4周患者视觉质量满意度评价平均分为5~10分,平均为(8.10±1.18)分.82%的患者术后3天内黑点增多,98%的患者术后2周眼前遮挡黑影消失,96%的患者术后4周视觉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经新型Nd∶YAG激光治疗后的中老年玻璃体混浊患者,飞蚊症症状改善明显,患者视觉质量满意度高,尤其是伴有明显weiss环患者,患者的视觉质量改善显著.

    玻璃体混浊飞蚊症YAG激光视觉质量中老年患者

    运动健身方案对农村老年高血压合并肌少症患者的影响

    莫才云周小艳何绍前林先燕...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24周的低强度运动健身方案对农村老年高血压合并肌少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州)农村的327例患者(男性192例,女性135例)作为研究对象,实施运动干预,并通过t检验等方法分析干预前后的变化,显著性水平设为P<0.05.结果 干预后,患者体重、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百分比、三围等身体形态指标保持稳定,未发生显著变化;但身体活动能力显著提升,具体表现在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提升(P<0.05);总体血管年龄较干预前显著下降近1岁(P<0.05);高抬腿测试(评估下肢肌肉功能)显示,男性和女性患者均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 24周低强度运动健身方案能够降低农村老年高血压合并肌少症患者的血管年龄,增强肌肉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肌少症运动健身方案

    老年患者吞咽障碍文献研究计量学分析

    林巧黄霞红陈敏刘豪...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目前我国有关老年患者吞咽障碍症状研究的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以期更好地为老年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提升老年患者的生命质量.方法 使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学软件,检索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中所有老年患者吞咽障碍相关的研究文献,并对检索到的研究文献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将老年吞咽障碍研究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内容等制作成图谱.结果 总共筛选出600篇有关老年患者吞咽障碍的研究文献,生成聚类数量为10个,即吞咽、吞咽困难、脑梗死、脑卒中等;另外,由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结果可知,近年来我国有关老年患者吞咽障碍症状的研究数量上有一定的发展,但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结论 吞咽障碍是老年患者非常常见的问题之一,了解有关老年患者吞咽障碍的发展现况,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群;同时,本领域的研究学者需进一步加强学术合作,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更好满足各地区老年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需求.

    老年患者吞咽障碍文献计量分析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袁建坤杨怡李璇王峻...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系统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关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影响因素的研究,检索时限为2017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10日.由2名研究员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进行质量评价后使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7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类型(OR=4.81,95%CI 1.64~14.11,P=0.004<0.01)、超早期负重(OR=29.95,95%CI 16.05~55.88,P<0.00001)、年龄(OR=4.32,95%CI 1.48~12.54,P=0.007<0.01)、骨密度(OR=7.36,95%CI 1.91~28.34,P=0.004<0.01)、ASA 分级(OR=3.40,95%CI 2.15~5.38,P<0.00001)、血浆蛋白(OR=6.80,95%CI 1.99~23.22,P=0.002<0.01)、康复师指导(OR=4.59,95%CI 2.08~10.14,P=0.0002<0.01)、复位质量(OR=12.24,95%CI 3.84~38.98,P<0.00001)、术后并发症(OR=4.15,95%CI 1.79~9.63,P=0.0009<0.00001)、合并基础疾病(OR=12.28,95%CI 8.91~16.92,P<0.00001)、麻醉方式(全麻)(OR=5.19,95%CI 3.15~8.54,P<0.00001)、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OR=14.69,95%CI 8.23~26.23,P<0.00001)为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手术时机(OR=2.65,95%CI 0.16~43.16,P=0.49>0.01)不是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结论 稳定型骨折、超早期负重、年龄<70岁、骨密度>-2.5SD、ASA分级低风险、血浆蛋白水平>30g/L、有康复师指导、良好复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合并基础疾病少、选择全麻或椎管内麻醉均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促进因素,尚无较多证据证明手术时机为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功能恢复影响因素二次分析

    增强性体外反博联合运动训练对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衰弱和运动能力的影响:一项前瞻性研究

    陈昱黄艳群张树锋周玲...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运动训练对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衰弱程度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试验,共招募112例年龄60~80岁的慢性肾脏病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包括常规组27例、运动组32例、增强性体外反搏组25例和联合组28例.研究期限为3个月,主要评估指标为衰弱评分和运动能力.结果 治疗后,增强性体外反搏组、联合组在疲劳分项变化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在体力活动下降分项有改善,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衰弱总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组、联合组30s-STS评分比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可以提高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活动能力,增强性体外反搏能显著缓解疲劳,增强性体外反搏联合运动训练对缓解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衰弱症状,改善运动能力有显著效果.

    慢性肾脏病增强型体外反搏运动训练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