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侯甬坚

季刊

1001-5205

zglsdllc@snnu.edu.cn

029-85303935

710062

陕西师范大学校内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辑出版,其创办人、前任主编史念海教授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为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在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和中国古都学研究等方面均做出过开创性贡献。现任主编朱士光教授曾师从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在历史自然地理、城市历史地理与古都学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等方面均有精深的造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近代中国对西沙群岛鸟粪资源的勘查与开发

    蔡晓荣
    5-1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国人对鸟粪这一新式农业肥料已有初步认知,这为后来勘查与开发西沙群岛鸟粪资源提供了前期知识准备.清末以迄民国,广东地方政府多次组织对西沙群岛鸟粪资源的实地勘查,并就鸟粪资源的分布、储量、化学成分、农业功用等悉加考察与研究.然而,西沙群岛鸟粪资源的开发时辍时行.由于主要采取招商承办模式开发,加之日本资本的渗入与操控,其成效一直不甚理想.近代中国对西沙群岛鸟粪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活动,为中国南海经略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也是近代中国维护南海海疆主权历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中国西沙群岛鸟粪资源南海主权

    全面抗战时期广西森林资源利用中的央地博弈

    何薇
    1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央地博弈是近代森林国有化进程所面临的挑战.全面抗战爆发后,因湘桂、黔桂铁路建设需要大量枕木,广西森林成为战略资源.筑路期间,国民政府交通部默许广西省政府采伐包括国有天然林在内的木材制枕.而后者开发南丹县天然林的计划、通过广西企业公司接管原省营林场的行为,则招致农林部和经济部反对.随后,双方又在设立百寿山林管理局一案中达成和解.全面抗战时期围绕广西森林资源所展开的央地博弈,既体现了现代国家确定森林资源权益的努力,又反映了战时地方军政实力派对中央的制衡.

    广西森林资源央地博弈森林国有化

    宋以降苏州城的"厢"与"乡"

    来亚文
    2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苏州(平江府)城内分为四"厢"与十"乡"两种相互叠压的区划.自明清至宋元回溯考察,可知明清四"隅"继承了宋代四"厢",是附郭县管辖的赋役、治安管理单位,"图"是在"隅"的框架下划分的,延续了宋代"厢"下编排保伍的方式;自北宋废除乡里制后,十"乡"去组织而存区划,明清时期成为以土地庙为中心,以土地会首为头目的"民俗文化社区".明代苏州府城之"乡"被纳入"图"的体系中进行规范,"乡"与"厢"("隅")经历了由叠压到联结的转变过程.

    宋代苏州城

    南京徐氏东园的空间格局演变

    张文正吕志宸胡一可
    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园林的演变往往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南京徐氏东园经历了从私家园林到公共园林再到城市公园的演变过程:明代徐氏家族叠山理水、营园交游,东园呈现"池环堂下、水绕园外、池水相连"的空间格局;清代市民开塘植蔬、自发造景,格局演变为"田塘交错、宅环园立、阡陌交通";民国之后政府就地改造、规划公园,最终形成"水陆相融、园筑居中、蔬圃装缀"的空间格局.东园的公共化演变受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影响:好名之风与文人交游使东园初具一定公共性,家族衰替与田宅易主直接促使其开放,社会变迁和西风东渐使之最终实现了完全的公共化.

    徐氏东园空间格局社会变迁公共化

    秦始皇死亡地点及相关问题新论

    郭声波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据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赵正书》,秦始皇并未如《史记》所言于三十七年七月丙寅死在沙丘平台(今河北平乡).以二书所记为基础,并参诸其他文献、文物考古资料及历史地理情况,可知始皇于平原津发病在三十七年六月丙寅,继派遣蒙毅还祭河水、泰山,其后始皇因病情反复而走走停停,经行柏人、封斯,欲经井陉至白泉(今山西阳泉)避暑养病,然七月上旬尚未到达白泉即死于恒山郡平台县(今河北鹿泉)."沙丘之谋"与"平台之变"是两件事,蒙毅均未参加,缘此之故,始皇乃有始立扶苏而临终改立胡亥之事.

    秦始皇《赵正书》沙丘之谋平台之变白泉置

    明至民国时期东南地区番薯的传播与影响

    王保宁
    64-7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番薯传入中国后,在东南地区呈现自发传播的态势.经过精耕细作体系的长期取舍,东南地区自东北向西南出现一条狭窄的番薯集中种植带;其他区域的番薯则是小众作物,分布零散.在江西至浙江的新开垦山地,尽管闽粤移民率先引种番薯,但却未获广泛传播.在业已垦熟的传统农作区,番薯虽遭到稻作区与旱作区部分稳定耕作制度的抵制,但以竞争与替换的方式优化不稳定耕作制度,提升了部分中低产田地的精耕细作化水平.需要在空间和技术差异基础上正确评估番薯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各种影响.

    明至民国东南地区番薯传播

    康熙《皇舆全览图》与《水道提纲》

    韩昭庆
    7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熙《皇舆全览图》系我国首次利用近代测绘方法编制的全国地图,也是最早相对准确地记录当时全国水系的地图资料,《水道提纲》是其后诞生的首部系统记载全国河流源流、经流路线及地理概况的专著.通过图文互勘可以确定,康熙《皇舆全览图》是齐召南写作《水道提纲》的主要参考资料.齐召南还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增补信息,使《水道提纲》成为康熙《皇舆全览图》河湖水系的"图说",丰实了康熙《皇舆全览图》的内容.二者互证,可相得益彰.

    《水道提纲》康熙《皇舆全览图》清初水系

    西方有关"苗疆"和"苗人"的知识来源——以早期耶稣会士地图为中心

    韦凯
    9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学界多认为西方有关"苗疆"和"苗人"的知识源自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但从耶稣会士著作、信札及所绘地图来看,早其半个多世纪的卫匡国《中国新图志》中就已出现了"苗疆"的雏形,其资料来源是中文文献.而杜赫德著作中的有关内容则大部分来自耶稣会士在测绘康熙《皇舆全览图》时与"苗人"交流获得的直接知识,其中雷孝思所撰《苗子》一文可视为西方最早关于"苗人"的民族志.随着"礼仪之争"导致中西交流近乎中断,此后200余年间西方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地图绘制以及对"苗人"的认知仍长期停留在清初耶稣会士的水准.

    耶稣会士中国地图苗疆苗人

    再论先秦时期黄河下游河道问题——兼与袁广阔教授商榷

    孙景超
    105-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时期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与中国历史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在学术上具有多学科的重要意义.对此学界先贤已有深厚研究,构建起研究先秦时期黄河河道变迁的基本框架,并成为学术经典.近年来袁广阔利用新发现的考古遗址等做出新的解读,认为先秦时期黄河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改道,《禹贡》河就是《汉志》河道.比对前贤之作,其文未充分考虑到黄河下游河道的自然属性与变化规律,也与经典历史文献记载不尽相符,尚不能推翻前人之结论.其文观点虽不成立,但提示学界先秦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化问题对于中国古代文明进程的重要影响,值得继续深入探讨.未来的黄河研究,应当是多学科、广视角、深细节的综合发展.

    先秦时期黄河河道变化黄河研究

    如何看待近代中国地图的"现代性"——李鹏《清代民国长江上游航道图志研究》评析

    成一农梁轲
    116-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民国长江上游航道图志研究》一书将长江上游航道图志的近代化过程放置在清至民国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分析,提出这一过程并不是线性的,而是由西方文化传播者与本土地图绘制者共同参与、颇为复杂的"在地化"的知识生产过程.在此基础上,该书对中国地图学史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研究路径的缺陷进行了反思,提出要采取一种折中的方式才能探寻包括地图在内的中国社会走向"现代性"的历史路径与具体方式.该书提出的研究路径虽有一些理想化,但对于当下中国地图学史的研究以及中国走向"现代性"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航道图现代性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