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侯甬坚

季刊

1001-5205

zglsdllc@snnu.edu.cn

029-85303935

710062

陕西师范大学校内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辑出版,其创办人、前任主编史念海教授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为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在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和中国古都学研究等方面均做出过开创性贡献。现任主编朱士光教授曾师从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在历史自然地理、城市历史地理与古都学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等方面均有精深的造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秦汉六朝鄂县、沙羡、下隽建置沿革考

    马孟龙凡国栋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汉六朝鄂县、沙羡、下隽建置沿革一直存在争议.依据传世文献、新出简牍文献、考古遗址踏查,认为今大冶市金牛镇"鄂王城"遗址为战国后期至东汉末,西晋至陈朝的鄂县;今鄂州市城区为东汉末年鄂县,六朝武昌县.秦至东晋的沙羡县在今武汉市武昌区,孙吴末年短暂更名为沙阳县.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为东晋刘宋之汝南县.秦汉下隽县在今湖南省岳阳县,建安十五年迁治今湖北省崇阳县肖岭乡.下隽县的迁治,与建安十四、十五年孙权、刘备在荆州的政治军事势力交替相关.

    鄂县沙羡下隽汉昌郡秦汉六朝政区地理

    契丹"镇东海口长城"位置新探

    孟洋洋
    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契丹于耶律阿保机称汗次年在"镇东海口"筑长城.该长城是契丹占据辽河下游平原后,在辽河以东构筑的军事驻防工程,为的是防范来自辽东半岛及其毗邻区的军事威胁,为契丹集中力量防御渤海和用兵西南解除后顾之忧.该长城是契丹在7世纪高句丽千里长城西南近海段的基础上修筑的,南起今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柳树镇前岗子村,向北延伸至鞍山市海城市牛庄镇,长近百里.契丹灭渤海后,疆域南逾鸭绿江,该长城因军事价值下降而逐渐废弃.

    耶律阿保机契丹长城镇东海口高句丽千里长城

    唐宋成都城郫江故道考

    伍磊
    141-149,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乾符三年,为配合成都罗城的修筑,郫江被重新分脉、合脉.以糜枣堰为起点,郫江被分为三脉:新开凿的主泓清远江、遗留在罗城之内及附近的郫江故道、由郫江故道引出的西南壕.三脉之水汇合于合江亭.唐宋郫江故道被改造为江渠,为成都城和西北郊提供水源.郫江故道的起点位于罗城大西门西北约十里.结合唐宋郫江及故道点位的考证,连点成线,可以最大限度地复原出郫江故道的走向.

    唐宋成都城郫江故道江渠

    宋夏藏底河城地望新考

    郭明明
    150-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北宋晚期宋夏藏底河城之战的具体经过与藏底河城地望所在长期存有争议.通过重新梳理考辨文献可知,政和四年,西夏在主动进攻北宋定边军不克后,率先修筑藏底河城;政和五年,宋军初攻藏底河城,以失败告终;政和八年,宋朝组织军队再次攻打藏底河城,取得胜利,并以此城设威德军.结合考古资料提供的线索及田野考察,可以确定今榆林市定边县海螺城遗址即为宋夏时期藏底河城所在地.

    宋夏战争藏底河城威德军海螺城遗址

    《新唐书·地理志》点校献疑一则

    徐光明
    160页

    《中国千年区域极端旱涝地图集》出版

    刘威于翔宇
    封2页

    广西历史地理研究的新近发展

    广西历史地理研究会秘书处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