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吕章申

双月刊

2095-1639

100006

北京朝阳区静安里26号通成达大厦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Journal Journal of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考古学专业资料性、学术性刊物。刊登关于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古代中外关系及我国民族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资料,介绍文物鉴定方法以及馆藏品等。读者对象为文博、考古单位的研究人员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有英文目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两座战国墓发掘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汉县文物管理所罗家坝遗址博物馆
    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是我国目前所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巴文化中心遗址之一.2019-202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宣汉县文物管理所,对罗家坝遗址进行了连续两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77座,除1座东汉砖室墓外,均为战国时期墓葬,出土了大量具有时代及地域特色的随葬品,收获颇丰.M80、M81属其中年代较早、出土遗物较丰富的墓葬.与以往发现相比较,出土器物既存在共性也有个别差异,为川东地区晚期巴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这两座墓葬的介绍与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于这一区域文化特性的理解以及对罗家坝东周墓地的葬俗葬制、文化内涵与特色的认识.

    罗家坝墓葬战国早期巴文化

    山东淄博临淄陈家徐姚北墓地战国墓葬考古发掘简报

    赵国靖郑商王子孟陈魁...
    2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淄博市临淄区陈家徐姚北墓地清理了 5座战国时期墓葬.其中M24出土带铭文铜戈"陈侯因□造",为战国中期齐威王所造.M92椁下设器物箱,出土陶鼎、盘、壶等陶器,铜戈、车軎等铜器,年代约为战国早期.这5座墓葬为战国时期齐国铜兵器分期断代、丧葬习俗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临淄陈家徐姚北墓地战国

    山东龙口西三甲墓地二期战国墓的发掘

    烟台市博物馆龙口市博物馆
    4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三甲墓地位于龙口市新嘉街道西三甲村和东三甲村南侧,墓地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600米.2022年烟台市博物馆对该墓地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133座,包括战国墓86座,以M100、M101、M136、M137 及 M214 为典型墓例.其中,M100、M101 及 M136、M137 为 2对并穴合葬墓,除成组彩绘陶器外,M101、M137出土多件青铜兵器,M137出土车马器,M100、M136出土荒帷串饰.M214出土外表华丽逼真、造型高大威猛的陶神鸟,此种陶器在其他墓地尚未发现.另外,据M100和M214人骨DNA检测结果,西三甲人群在战国时期为山东本地人群后裔,极有可能为莱人.这批墓葬为战国时期士人葬俗、尚鸟传统等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西三甲墓地战国墓土坑竖穴墓㡉县古城

    春秋时期郑都变迁的考古学探索

    王建峰井中伟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郑郑韩故城遗址已发现的春秋时期高等级遗存的年代均在春秋中晚期,遗址内春秋早期前后的遗存级别低且零星分散,难以与春秋早期强国郑国的都城相匹配.荥阳官庄遗址周代遗存的兴盛期始于两周之际,与郑国东迁的时间相吻合;终于春秋中期偏早,又与郑韩故城春秋高等级遗存的年代相衔接.两周之际郑国从关中东迁后,可能先是以荥阳官庄城为都,在此借助洛邑的王室力量发展壮大.春秋中期随着晋国的崛起和扩张,郑国才被迫将都城南迁至新郑,由此新郑城步入繁荣,而官庄城随即衰落.

    郑国都城遗址春秋时期迁都

    惠世天工——河北曲阳石雕艺术展

    83页

    商与远方——商代高放射性成因铅资源时空演变与流通模式的初步探索

    马仁杰崔剑锋
    84-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代高放射性成因铅资源并非铁板一块,它的内部演变更在区域之间基本同步.本报告初步梳理了商时期中原与周边地区铅料资源的演变情况,将高放射性成因铅资源归纳为HRL(A)、HRL(B)两组类型,HRL(A)组以郑州商城等为代表,HRL(B)组主要包括洹北商城,安阳、晋西、四川等地同时包含这两组类型.商文化都邑、四土、四方的青铜器在高放射性成因铅资源的使用和变迁上基本保持同音共律的现象,暗示这一特殊资源有着共同来源.简单的中心—边缘模型无法解释商与远方青铜文明间的复杂互动,似乎不存在一个仅受商文化核心区单一影响的模型.尤其晚商时期,一些商文化的半边缘或边缘地区崛起成为新的区域中心.以上的初步分析揭示出了早商时期"二里岗风格"背后的地区特色以及晚商时期"区域风格"背后的内在关联.

    商代金属资源高放射性成因铅时空演变流通模式

    宁夏博物馆新征集的北方系青铜兵器与刀具

    李海东周媛尹晓龙陈可心...
    105-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宁夏博物馆新近征集了一批北方系青铜兵器与刀具,兵器包括矛4件、戈3件、铜柄铁剑4件、青铜短剑8件,以及刀具20余件,颇具地域文化特征.其中,1件双鸟回首式青铜短剑难得地保存了较完整的剑鞘,样式为木鞘外包皮鞘.这批文物可为先秦时期中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区青铜文化的研究提供有益的补充.

    宁夏征集文物北方系青铜器兵器刀具

    汉代长冠的礼制化进程及相关问题

    王方
    119-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的"长冠"是两汉时期的典型冠制,又有"刘氏冠""鹊尾冠""斋冠"等诸多称谓,属楚冠制.考古发现证实,秦汉初期除了楚式的长冠外,在秦汉中央辖区还广泛流行着很多类似形制的冠制,为便于区分,可统称为"长冠类冠制".与进贤冠和武弁大冠的普及性特点不同,长冠因与汉高祖刘邦的特殊渊源在两汉时期的服饰发展脉络中呈现明显的阶梯递进式发展.通过高帝八年(前199年)和明帝永平二年(59年)的两次服制改革,长冠实现了两次跨越式提升,即从士庶常冠升级为朝冠,再升级为祭服之礼冠.汉代长冠由"常"入"礼"的递进式发展模式,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进程中一个非常普遍又值得深思的历史现象,它反映出汉代甚至整个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中的一般性规律,即祭服体系中的慕古和法古之制.作为汉代长冠,其不同寻常的发展轨迹是政治需要选择的结果,汉代长冠的礼制化进程正是对中国古代服饰尤其是祭服作为政治统治工具的深刻诠释.

    长冠礼制化服饰制度

    古代中国

    129页

    姚学源致李鸿藻未刊信札解读

    吉辰
    130-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有数量丰富的晚清重臣李鸿藻存札,其中有10余通为李鸿藻表弟、天津大盐商姚学源在甲午战争前后所写.在这些信札中,姚学源对当时的政局与战局多有记述与议论,并于旅顺陷落之后一再表达主张议和的观点,还透露了天津的种种民情与政情,诸如战争恐慌的不断上升与办理团练的成效低下.这些信札为观察甲午战争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也反映出姚学源作为"绅商"在天津官场拥有的丰富人脉.

    姚学源李鸿藻信札甲午战争天津盐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