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刘起勇

双月刊

1003-4692

bingmei@icdc.cn

010-58900731

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Vector Biology and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杀虫、灭鼠、防治病媒传染病的专业期刊。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已连续3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是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鄂西地区某县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疫情调查

    雷雯赵鑫刘建华张皓...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鄂西地区某县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聚集性疫情,为制定SFTS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测分析此次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首发病例密切接触者不同暴露方式罹患率差异,重点分析SFTS可能传播的危险因素.结果 该起疫情首发病例1例,续发病例4例,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在54~86岁,中位数为64岁.续发病例发病潜伏期为5~13 d,平均潜伏期为7.75 d.为首发病例擦拭身体(接触到血液)的7名密切接触者中有4名发病,不同暴露方式的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本起疫情为该地首起人传人引起的SFTS聚集性疫情.有关部门应对群众普及SFTS防控知识,加强对医护人员SFTS诊疗知识培训,从而有效控制该病的传播,降低病死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人间传播

    浙江省宁波市小型兽类感染病原体调查

    马敏何昕李梦颖杨思嘉...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浙江省宁波市小型兽类(小兽)感染常见病原体的情况,为鼠传疾病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2020-2022年在宁波市镇海区、宁海县、慈溪市和余姚市用笼夜法捕获小兽,经分类鉴定后采集其肝、脾、肺、肾等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CR)或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汉坦病毒、大别班达病毒(原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钩端螺旋体(钩体)和恙虫病东方体等4种病原体.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种类、性别、生境、县(区、市)及年份的小兽病原体阳性率差异.结果 共捕获小兽668只,其中褐家鼠(24.70%)和北社鼠(23.65%)为优势种.捕获的小兽病原体总阳性率为9.43%,其中汉坦病毒(均为汉城型)和钩体阳性率分别为2.84%和6.89%,存在2种病原体复合感染现象,复合感染率为0.30%;未检出大别班达病毒和恙虫病东方体.不同种类、不同生境间的小兽病原体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不同性别、不同年份和不同县(区、市)的病原体总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小兽种类中,汉坦病毒阳性率最高的是小家鼠和褐家鼠,分别为10.00%和8.48%;钩体阳性率最高的是黄毛鼠,为15.38%.不同生境中,重点行业小兽的汉坦病毒阳性率最高(10.84%);城镇居民区小兽的钩体阳性率最高(11.76%).不同县(区、市)中,慈溪市小兽汉坦病毒阳性率最高,达9.90%;余姚市和宁海县小兽钩体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0.00%和9.12%.结论 宁波市小兽存在汉坦病毒和钩体等病原体感染,对当地人群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应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鼠传疾病汉坦病毒钩端螺旋体大别班达病毒恙虫病东方体

    内蒙古首次采获白纹伊蚊的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

    南晓伟王珊珊陈继来司晓艳...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采集到的伊蚊属蚊虫进行种类鉴定,确定是否白纹伊蚊.方法 2022年8月成蚊监测中捕获6只疑似白纹伊蚊蚊虫,通过形态学方法检索伊蚊属蚊虫的形态特征,并同时提取3只蚊虫基因组DNA,对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和内转录间隔区2(ITS2)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采获的伊蚊属蚊虫体色、足特征与白纹伊蚊相符,其COⅠ基因序列和ITS2基因序列在GenBank中比对,与白纹伊蚊序列相似度分别>99.00%和>90.00%,基于COⅠ和ITS2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其均与已知白纹伊蚊聚为一支.结论 2022年在呼和浩特市捕获的伊蚊属蚊虫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为白纹伊蚊,这是首次在内蒙古自治区监测到白纹伊蚊.

    蚊虫白纹伊蚊基因型内蒙古自治区系统发育

    S-烯虫酯对登革热媒介伊蚊控制效果的系统综述

    胡文博杨丽萍包文风梁莹...
    115-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现场单独应用S-烯虫酯控制登革热媒介伊蚊的中、英文文献进行系统检索,对其控制效果进行归类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方法 使用"登革热""S-烯虫酯""dengue fever""S-methoprene"等关键词系统检索 Web of Science、Embas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从1974年1月-2023年1月1日.结果 最终纳入10篇文献,其中8项研究被归类为有效性研究,其余2项研究在半现场的环境中探明S-烯虫酯的有效性.筛选结果显示当S-烯虫酯应用于目标容器中的幼蚊时可以产生很好的羽化抑制效果,但在城镇或登革热疫区使用时,能够表明单独使用S-烯虫酯有效性的证据是有限的.结论 S-烯虫酯可以在短期内有效减少容器中未发育成熟伊蚊的数量,但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表明单独使用S-烯虫酯可以长期控制登革热媒介伊蚊.有必要进一步研究S-烯虫酯与其他控制登革热媒介伊蚊措施相结合的控制效果.

    登革热S-烯虫酯媒介伊蚊控制效果

    喜马拉雅旱獭生态学研究进展

    蒋可熊浩明靳海晓田富彰...
    12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喜马拉雅旱獭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是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鼠疫自然疫源地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而旱獭的分布,受气候、土壤、植被等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而决定着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其动物鼠疫流行风险的分布和变化,即地理景观要素与鼠疫主要宿主动物的分布对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区域具有决定作用.目前,喜马拉雅旱獭的生态学研究已有大量报道,该文从喜马拉雅旱獭生态学特点、洞穴特征、栖息地的生境特征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期提高对喜马拉雅旱獭生态学的认识,进而推动生态学在鼠疫防制中的应用.

    喜马拉雅旱獭生态青藏高原

    日本立克次体与日本斑点热:病原体与疾病综述

    王晓旭梁莹尚猛王璐...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斑点热(JSF)作为一种易被忽视的传染病,误诊和延误治疗是JSF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该文对其病原体日本立克次体的遗传进化特征、传播途径及宿主和JSF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应对措施进行综述.尽管我国对该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目前还缺乏全国范围内媒介蜱类和JSF的分布信息,为此需加强全国JSF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其宿主、媒介生物的监测,为该病的预防控制和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日本立克次体日本斑点热流行病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