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南京市德国小蠊密度和侵害率与抗药性变化,为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2-2022年对南京市12个区德国小蠊密度和侵害率进行监测;收集试虫,采用药膜法对残杀威、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乙酰甲胺磷和毒死蜱抗药性进行测定.采用SPSS 22.0软件中的Probit模块进行数据处理,Spearman等级相关对年份与密度、侵害率和抗性倍数分别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2012-2022年蜚蠊密度分别为1.01、1.62、2.17、1.36、1.21、0.77、0.58、0.39、0.39、0.29和0.24只/张;侵害率分别为20.79%、28.80%、32.45%、28.89%、17.31%、10.92%、6.73%、5.64%、4.67%、5.00%和3.36%.2014年密度和侵害率均达到最高峰,2015年开始呈下降趋势,年份与密度和侵害率均呈显著负相关(ρ=-0.897,P<0.001;ρ=-0.909,P<0.001).对残杀威抗性级别2015年上升为低度抗性,2020年抗性倍数最高,为4.73,年份与抗性倍数呈显著的正相关(ρ=0.929,P=0.003).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级别2015年起上升为中、高度抗性,抗性倍数2020年最高,为40.53,年份与抗性倍数呈显著正相关(ρ=0.821,P=0.023).对溴氰菊酯抗性级别2015年起上升为中、高抗性,甚至极高度抗性,年份与抗性倍数相关性不明显(ρ=0.714,P=0.111).毒死蜱和乙酰甲胺磷总体上呈现低度抗性,年份与抗性倍数相关性均不明显(ρ=-0.003,P=0.624;ρ=-0.771,P=0.072).结论 2012-2022年,随着年份增加南京市德国小蠊密度和侵害率降低,对残杀威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水平升高.随着德国小蠊抗药性逐渐增高,其密度和侵害率可能出现反弹,应给予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