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刘起勇

双月刊

1003-4692

bingmei@icdc.cn

010-58900731

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Vector Biology and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杀虫、灭鼠、防治病媒传染病的专业期刊。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已连续3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是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安徽省2022年小兽携带汉坦病毒基因序列分析

    陈晴晴侯银续陆皖行吴小珉...
    261-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安徽省小兽携带汉坦病毒情况及病毒基因型特征.方法 2021年9月-2022年12月,安徽省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病原学监测方案(试行)》采集小兽样本,运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兽肺标本汉坦病毒核酸,对阳性标本进行S片段全长扩增、测序及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全省16个地市共检测4 075份样本,包括8种小兽,其中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分别占32.15%、21.87%、21.72%和20.86%.汉坦病毒核酸阳性率为1.47%(60/4 075),包含汉滩病毒和首尔病毒.60份阳性标本通过交叉PCR法扩增获得19条S序列,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汉滩病毒属于H5亚型,首尔病毒为S3亚型,序列之间核苷酸相似性为72.00%~100%,氨基酸相似性为83.00%~100%.结论 安徽省小兽中存在汉滩病毒和首尔病毒感染,应加强对小兽汉坦病毒的监测工作,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基因型S片段

    基于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探讨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黄胸鼠的遗传特性

    陈敏苏超石丽媛
    268-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的黄胸鼠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的序列进行分析,探讨云南省不同地理种群黄胸鼠的遗传特性.方法 2016-2019年对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临沧市、玉溪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州)7个地区捕获的黄胸鼠408份肝、脾标本进行基因组DNA提取.应用PCR技术扩增COⅠ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开展COⅠ基因序列的核苷酸、单倍型分析,采用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并作群体分子方差分析(AMOVA)、基因流、遗传分化指数(Fst)的计算.结果 共成功扩增云南省7个地区黄胸鼠种群408份肝、脾标本的COⅠ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639 bp的COⅠ基因序列中,碱基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67%、25.67%、27.67%和16.99%,黄胸鼠种群COⅠ基因的碱基含量A+T高于C+G.7个种群共定义了23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433~0.846,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 82~0.019 73,各种群整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排序由高到低分别为德宏州>玉溪市>保山市>文山州>西双版纳州>临沧市>大理州,核苷酸多样性较高的为文山州、德宏州和玉溪市种群.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7个种群单倍型共分成3个大支;单倍型网络关系图显示,不同地理种群的单倍型交叉混杂分布;群体Fst分析表明,除保山市与西双版纳州、临沧市、文山州,西双版纳州与临沧市、文山州,临沧市与文山州种群间外,其余各地理种群间遗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因流数据显示,玉溪市与大理州、保山市、西双版纳州种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其他种群间基因交流缺乏.AMOVA分析结果表明,7个黄胸鼠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种群间的变异程度较低.结论 7个地区的黄胸鼠种群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部分地理种群间出现遗传分化,研究为黄胸鼠的分子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黄胸鼠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

    长须血蜱嗅觉相关蛋白的分子特征研究

    刘智通冯浩吴家红孙毅...
    274-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蜱类的嗅觉感应分子基础和反应机制,明确长须血蜱嗅觉相关蛋白的分子结构,并预测其功能特征.方法 利用转录组测序方法从长须血蜱中获得嗅觉相关蛋白转录子,利用ESPript 3.0和Swiss-Model软件预测和分析嗅觉相关蛋白的二级、三级结构,在分子建模的基础上探讨长须血蜱嗅觉相关蛋白的结构特点和配基结合特性.结果 从长须血蜱中共获得6个与嗅觉相关的转录子,其对应的蛋白序列分别与长角血蜱、森林革蜱对应的嗅觉结合蛋白C型尼曼-匹克蛋白2(Niemann-Pick C2 protein,NPC2)、气味结合蛋白样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like,OBPL)和microplusin样蛋白(ML)高度同源;其中OBPL的结构域由5个α-螺旋和41.83%的疏水性残基形成配基结合口袋,NPC2的结构域则由5个转角和9个β-折叠形成配基结合口袋,挥发性气味物质配基与这些结合口袋的配体在结合口袋中心重叠.结论 长须血蜱的OBPL和NPC2具备了参与嗅觉感应的结构特征,提示OBPL和NPC2参与蜱类嗅觉感应.

    长须血蜱嗅觉C型尼曼-匹克蛋白2气味结合蛋白样蛋白Microplusin样蛋白

    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对淡色库蚊精氨酸激酶基因CpAK1和CpAK2表达的影响

    钱坤关晴晴覃盛锋王扬...
    281-286,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淡色库蚊精氨酸激酶基因CpAK1和CpAK2的表达是否受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及其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蜕皮激素20-羟基蜕皮酮(20E)和保幼激素类似物(烯虫酯)处理不同时间后淡色库蚊CpAK1和CpAK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RNA干扰蜕皮激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CpBR-C、CpECR以及蜕皮激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CpMet、CpKr-h1后,分别检测CpAK1和CpAK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用20E蛹期注射处理,24 h后CpAK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至19.77%,而CpAK2的mRNA表达水平在处理后6 h和12 h分别上调5.70和2.77倍.20E处理6 h后 CpAK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而CpAK2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用烯虫酯蛹期注射处理,CpAK1的mRNA表达水平24 h后显著上调3.36倍,而CpAK2的mRNA表达水平在6 h和12 h分别下降至46.81%、39.34%.烯虫酯处理6 h和12 h后 CpAK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CpAK2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干扰CpBR-C导致CpAK1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2.35倍,而 CpAK2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仅为对照的 2.80%.干扰CpECR后CpAK1 表达水平显著上调 8.13 倍,而CpAK2 表达水平显著下调42.79%.CpMet的沉默导致 CpAK1 表达水平下调至 43.87%,而CpAK2表达水平显著上调3.05倍.干扰 CpKr-h1 基因导致CpAK1表达水平显著下调至 13.59%,而 CpAK2 表达水平显著上调 4.35 倍.结论 20E对CpAK1的表达负调控,对CpAK2正调控.烯虫酯对CpAK1的表达正调控,对CpAK2负调控.干扰CpBR-C和CpECR导致CpAK1显著上调,CpAK2显著下调.干扰CpMet和CpKr-h1基因后CpAK1显著下调,而CpAK2显著上调.淡色库蚊化蛹到羽化阶段,2种精氨酸激酶的表达水平受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调节,总体保持相对恒定,这种调节机制对于维持三磷酸腺苷(ATP)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淡色库蚊精氨酸激酶蜕皮激素保幼激素表达

    沃尔巴克氏体不育蚊在登革热高风险社区的现场应用

    龚君淘梁自勉韦迎阳游建文...
    287-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测试释放携带人工转染wPip及自然感染wAlbA和wAlbB沃尔巴克氏体菌株的白纹伊蚊PAB蚊系雄蚊对登革热潜在高风险(高蚊媒密度、高人口密度、高植被覆盖率)社区蚊媒种群的控制效果,为沃尔巴克氏体蚊在我国登革热Ⅰ类风险防控区域的现场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7月15日-11月8日,每周2次向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金沙新城控制区域内释放足量人工大规模饲养的PAB白纹伊蚊雄蚊,同步使用成蚊诱捕器(BG-Trap)和诱蚊诱卵器监测释放区域内白纹伊蚊密度动态,并与对照区域内同步监测数据对比分析,评价PAB雄蚊在释放区域内对白纹伊蚊的种群压制效果;采用双侧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释放区和对照区的成蚊诱捕密度、幼虫平均孵化数差异.结果 随着连续17周内的16次PAB雄蚊的释放,释放区内蚊媒种群密度大幅下降:成蚊诱捕密度最多下降93.67%,平均下降71.62%;幼蚊密度最多下降89.45%,平均下降77.15%.结论 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PAB白纹伊蚊雄蚊在登革热潜在高风险社区可有效持续控制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大大降低登革热本地流行风险.

    沃尔巴克氏体种群压制白纹伊蚊登革热高风险社区

    "老鼠驿站"的研制和在海南省三亚市农田中的应用

    郭天宇朱建起王辉曾迎春...
    293-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老鼠驿站"装置在农田鼠类监测和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南繁基地田埂放置"老鼠驿站",利用其附带的鼠夹采用夹夜法测定鼠密度,观察其用于鼠类监测的可行性;采用毒饵盗食法观察"老鼠驿站"用于控制农田鼠类的有效性;采用有选择摄食试验筛选当地农田灭鼠基饵的适口性.结果 2023年9-12月使用"老鼠驿站"捕鼠4次,共捕获91只小兽,其中鼠类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和小家鼠.4次捕鼠捕获率分别为8.75%、8.33%、7.50%和4.58%,灭效为47.66%.有选择摄食试验结果表明鼠类对基饵的喜食程度依次为稻谷、玉米碴、玉米面和大米.结论 虽然具体操作方法还有待改进,但"老鼠驿站"可作为农田和其他外环境鼠密度监测和控制的工具.

    老鼠驿站鼠类监测南繁基地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2014-2022年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颜璐王昇高冬郑峰...
    298-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鼠疫监测数据,掌握主要宿主种群数量和分布,为及时预测动物间鼠疫,制定防控对策和落实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避免人间鼠疫的发生.方法 收集2014-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鼠疫监测数据,其中鄂托克前旗作为国家级监测点,按照《鼠疫全国重点监测点监测方案》进行系统性监测,其余监测点执行《内蒙古自治区鼠疫监测工作方案》,对主要宿主、媒介的种群密度进行监测,同时进行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采用SPSS 25.0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014-2022年共捕获鼠7 721只,其中长爪沙鼠7 623只,长爪沙鼠密度为2.21~7.31只/hm2,重点监测区与一般监测区长爪沙鼠密度分别为5.14和3.66只/hm2.鼠体染蚤率为33.49%,重点监测区与一般监测区染蚤率分别为35.14%和3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12,P=0.004).平均体蚤指数为0.96,优势蚤种为同形客蚤指名亚种和秃病蚤蒙冀亚种.共分离到43株鼠疫菌,检出阳性血清3份,PCR核酸检测阳性4份.结论 2014-2022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间疫情较为活跃,疫情传播至人间的风险较高.应加强鼠疫监测,做好群众健康教育,提高基层人员诊疗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避免人间鼠疫发生及鼠疫远距离输出.

    鼠疫媒介监测鄂尔多斯

    河南省2019-2022年媒介伊蚊监测:幼蚊种群特征及登革热风险分析

    赵奇张叶樊金星岳思宁...
    303-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河南省登革热媒介伊蚊的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为登革热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及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2年每年5-10月的伊蚊活动季节,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在河南省14个监测县(区)进行媒介伊蚊监测.使用Excel 2010软件汇总监测结果,判定风险等级,计算季节指数.使用SPSS 25.0软件,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度、不同地区BI的差异.结果 2019-2022年媒介伊蚊BI分别为15.31、14.27、11.34和12.32,7、8月为蚊密度高峰.4年累计330次监测中有85次(25.76%)的监测结果达到区域流行风险、70次(21.21%)达到暴发风险、77次(23.33%)达到传播风险、98次(29.70%)无传播风险,河南省南部达到区域流行风险的比例高于黄河以北和黄河沿线.2020-2022年各监测点的监测结果与2019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区域之间监测结果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河南省媒介伊蚊密度偏高,伊蚊活动高峰季节大多数监测点具备潜在登革热传播条件,预计未来输入性登革热病例会有较大增加,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国际登革热疫情变化,做好应急处置准备.

    媒介伊蚊布雷图指数登革热

    南京市2012-2022年德国小蠊密度和侵害率与抗药性变化分析

    张艳宋丙栋孙燕群闵玥...
    308-311,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南京市德国小蠊密度和侵害率与抗药性变化,为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2-2022年对南京市12个区德国小蠊密度和侵害率进行监测;收集试虫,采用药膜法对残杀威、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乙酰甲胺磷和毒死蜱抗药性进行测定.采用SPSS 22.0软件中的Probit模块进行数据处理,Spearman等级相关对年份与密度、侵害率和抗性倍数分别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2012-2022年蜚蠊密度分别为1.01、1.62、2.17、1.36、1.21、0.77、0.58、0.39、0.39、0.29和0.24只/张;侵害率分别为20.79%、28.80%、32.45%、28.89%、17.31%、10.92%、6.73%、5.64%、4.67%、5.00%和3.36%.2014年密度和侵害率均达到最高峰,2015年开始呈下降趋势,年份与密度和侵害率均呈显著负相关(ρ=-0.897,P<0.001;ρ=-0.909,P<0.001).对残杀威抗性级别2015年上升为低度抗性,2020年抗性倍数最高,为4.73,年份与抗性倍数呈显著的正相关(ρ=0.929,P=0.003).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级别2015年起上升为中、高度抗性,抗性倍数2020年最高,为40.53,年份与抗性倍数呈显著正相关(ρ=0.821,P=0.023).对溴氰菊酯抗性级别2015年起上升为中、高抗性,甚至极高度抗性,年份与抗性倍数相关性不明显(ρ=0.714,P=0.111).毒死蜱和乙酰甲胺磷总体上呈现低度抗性,年份与抗性倍数相关性均不明显(ρ=-0.003,P=0.624;ρ=-0.771,P=0.072).结论 2012-2022年,随着年份增加南京市德国小蠊密度和侵害率降低,对残杀威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水平升高.随着德国小蠊抗药性逐渐增高,其密度和侵害率可能出现反弹,应给予高度重视.

    德国小蠊抗药性杀虫剂南京市

    江苏省盐城市2016-2023年蚊虫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监测结果分析

    崔倩杨淑娟赵益超季羽茜...
    312-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江苏省盐城市蚊虫构成、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有效的蚊虫防制措施、蚊媒传染病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23年采用诱蚊灯法,在盐城市的城镇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和牲畜棚5类生境开展监测,分析蚊种构成、种群密度以及季节消长趋势,用SPSS 20.0软件对不同年份、不同生境的蚊虫构成比进行χ2检验,对不同年份、不同蚊种、不同生境的蚊密度进行方差分析,对不同年份、不同蚊种的蚊密度分别进行方差分析趋势检验.结果 2016-2023年盐城市共捕获雌蚊132 432只,平均蚊密度为13.59只/(灯·夜),蚊虫种类构成中淡色/致倦库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居前3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68.62%、13.95%和12.09%,蚊种构成比在不同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9 026.399,P<0.001),不同蚊种的蚊密度差异和变化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不同生境间牲畜棚的蚊密度最高,达28.37只/(灯·夜),医院最低,为7.84只/(灯·夜),不同生境间蚊种构成比和蚊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不同蚊种、不同生境的蚊密度季节变化曲线总体均呈单峰分布,高峰期为6-9月.结论 淡色/致倦库蚊、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是盐城市的优势蚊种,6-9月为控制蚊虫的关键时期,牲畜棚和农户为蚊虫的重点控制场所.应根据蚊虫种群分布、密度变化及季节消长规律采取针对性的蚊媒控制措施.

    蚊虫监测种群构成季节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