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刘起勇

双月刊

1003-4692

bingmei@icdc.cn

010-58900731

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Vector Biology and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杀虫、灭鼠、防治病媒传染病的专业期刊。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已连续3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是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甘肃省酒泉市2013-2023年动物鼠疫疫情监测分析

    杨丹王利张萃张丽莎...
    440-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甘肃省酒泉市动物间鼠疫疫情的动态变化和流行趋势,预测人间鼠疫发生的可能性,为指导酒泉市动物间鼠疫防控和突发鼠疫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按照《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开展动物间鼠疫监测,收集整理2013-2023年酒泉市3县(市)鼠疫监测数据,包括宿主动物密度、媒介生物调查结果、鼠疫耶尔森菌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等,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线性趋势χ2检验或Spearman秩相关检验用于分析时间序列要素数据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3-2023年年平均调查路线长度159.04 km,疫源地年平均调查面积1 747.86 hm2,年平均见獭数297.73只,獭密度0.17只/hm2;鼠体媒介生物年平均感染率26.54%,平均媒介指数1.50;洞干媒介生物年平均感染率为2.76%,平均媒介指数0.06.2013-2023年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野外夜行鼠(含兔形目)宿主动物捕获率(χ2趋势=66.832,P<0.001)、监测病原宿主动物阳性率(χ2趋势=9.260,P=0.020)、监测病原媒介生物阳性率((χ2趋势=11.591,P<0.001)、宿主动物血清监测阳性率(χ2趋势=11.070,P<0.001)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结论 酒泉市鼠疫疫源地宿主和媒介构成优势种突出,2013-2023年种类组成和数量均有所变化,动物间鼠疫疫情仍活跃,应采取多样化的监测手段和方法,逐步提高监测水平,及时掌握鼠疫流行趋势.

    喜马拉雅旱獭鼠疫动物监测描述流行病学

    杭州市2017-2021年蜚蠊监测结果分析

    金彬彬韦凌娅段恬筱王英红...
    447-450,5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杭州市蜚蠊在不同生境下的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蜚蠊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21年采用粘捕法对杭州市15个县(市、区)的农贸市场、餐饮行业、宾馆、超市、居民区和医院6类生境开展蜚蠊监测.使用Excel 2016和SPSS 20.0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并分析蜚蠊种类构成及密度分布,比较不同年份、不同生境下蜚蠊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蜚蠊密度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蜚蠊侵害率及构成比差异进行χ2检验.结果 2017-2021年全市共捕获蜚蠊32 978只,平均密度为0.58只/张,平均侵害率为5.53%,其中德国小蠊为优势种,捕获量占捕获总数的99.05%.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均是农贸市场>餐饮行业>超市>宾馆>居民区>医院.蜚蠊总密度季节消长总体呈单峰趋势,高峰在11月;蜚蠊总侵害率季节消长总体呈双峰趋势,高峰在1和9月.农贸市场蜚蠊密度、侵害率季节消长趋势均呈双峰趋势,高峰均在1和11月.结论 德国小蠊是杭州市蜚蠊优势种群,其中农贸市场和餐饮行业为蜚蠊防制的重点场所,蜚蠊侵害率高峰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密度高峰主要集中在冬季,在蜚蠊防制中,应根据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和侵害率的季节消长趋势,在高峰期来临之前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控制蜚蠊密度、降低蜚蠊侵害率.

    蜚蠊监测密度侵害率季节消长防制

    江西省南昌市2020和2023年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

    刘仰青付仁龙杨树李辉...
    451-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南昌市登革热暴发疫情应急控制后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抗性现状,为科学指导用药和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2023年在南昌市12个县(区)不同生境采集野外白纹伊蚊幼蚊,按每县(区)等数量混合饲养,饲养1~2代,取3龄末4龄初幼蚊和羽化后3~5 d的未吸血雌性成蚊分别进行抗药性测定,采用幼蚊浸渍法和成蚊接触筒法分别测定幼蚊和成蚊的抗药性.结果 2020和2023年南昌市白纹伊蚊成蚊对有机磷类的杀螟硫磷、毒死蜱、马拉硫磷和氨基甲酸酯类的(噁)虫威、残杀威24 h死亡率波动在98.67%~100%,表现为敏感;对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24 h死亡率波动在52.00%~84.00%,呈可能抗性或抗性;而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24 h死亡率仅为18.67%~70.67%,已产生抗性.幼蚊对残杀威抗性倍数为7.30~12.70,属低抗至中抗,对双硫磷抗性倍数高达24.60~40.20,属中抗至高抗.结论 南昌市白纹伊蚊成蚊对氯菊酯等4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幼蚊已对双硫磷产生中至高度抗性,不同县(区)白纹伊蚊对同种杀虫剂的抗性程度存在差异,应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提高防制效果和延缓抗性发展.

    白纹伊蚊抗药性登革热南昌市

    本刊关于论著类文章的界定说明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编辑部
    456页

    安徽省2019-2022年传疟媒介监测结果分析

    姜静静卢宏正王淑琪许娴...
    457-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安徽省传疟媒介种群分布、密度、季节消长和夜间活动规律,为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及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2019-2022年在安徽省20个监测点分别采用诱蚊灯法和双层叠帐人诱法开展媒介蚊虫种群和密度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对不同生境、不同时间捕获按蚊数进行比较,两组间进一步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结果 2019-2022年采用诱蚊灯法和双层叠帐人诱法分别捕获按蚊31 322只和12 306只,形态学鉴定均为中华按蚊;各年度不同生境捕获中华按蚊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其中牲畜房捕获中华按蚊数最多;双层叠帐人诱法监测的中华按蚊密度高峰出现在6-8月,呈单峰型.各地貌区中华按蚊密度由低到高依次为淮北平原[0.32只/(人·h)]、沿江平原[1.63只/(人·h)]、江淮丘陵[1.73只/(人·h)]和皖南山区[2.13只/(人·h)];各地貌区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时段不同,淮北平原、沿江平原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在20:00-<22:00,江淮丘陵出现在23:00-<01:00,皖南山区出现在19:00-<21:00.结论 安徽省传疟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山区、丘陵和沿江平原中华按蚊密度较高,建议结合输入性疟疾病例分布特征,对全省再传播风险进行分层,精确指导防控措施的实施.

    疟疾媒介监测密度季节消长

    会议讯息

    第十届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国际会议会务组
    463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年小兽携带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朱海宁张群孙琪王延东...
    464-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地区小兽种类分布及病原体携带情况.方法 2022-2023年在淄博市临淄区和桓台县用鼠夹法和鼠笼法捕获小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兽组织标本中的汉坦病毒、大别班达病毒、钩端螺旋体、地方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巴尔通体,数据录入和分析采用Excel 2013和SPSS 24.0软件,检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共捕获小兽439只,其中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和黑线姬鼠分别为294、23、61和57只,北社鼠和东方田鼠各1只以及鼩鼱类动物2只,占比分别为66.97%、5.24%、13.89%、12.98%、0.23%、0.23%和0.46%.病原体检测结果显示,439只小兽中携带病原体的动物共66只,携带率为15.03%,其中肺组织中汉坦病毒阳性18份,均为首尔型病毒(SEOV),阳性率为4.10%,肝、肾、脾组织中巴尔通体阳性53份,阳性率为12.07%.褐家鼠汉坦病毒携带率为6.12%,褐家鼠、小家鼠和黑线姬鼠中巴尔通体携带率分别为12.24%、4.35%和28.07%,巴尔通体在3种鼠中的携带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75,P=0.003).汉坦病毒和巴尔通体仅在临淄区检出,汉坦病毒分布在金山镇和齐陵街道办2个乡镇(街道),巴尔通体全部分布在金山镇.汉坦病毒仅在农村居民区和重点行业2种生境中检出,携带率分别为4.00%和5.58%,巴尔通体在农村居民区、农田耕地、重点行业和高山植被4种生境中均有检出,且在4种生境中的携带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淄博市内的啮齿动物存在汉坦病毒和巴尔通体的感染,应加强重点地区鼠传病原体检测及相关疾病监测,制定适合本地区的鼠源疾病防制对策.

    小兽病原体汉坦病毒巴尔通体

    海南省三亚市鼠类及鼠传病原体监测分析

    莫丽娟徐金平李冬梅黄丽菊...
    469-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海南省三亚市鼠类分布及其病原体感染情况,为鼠传疾病预警、开展精准防控和制定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笼夜法,用油条作为诱饵,分别在三亚市天涯区和吉阳区的居民区、酒店、农村、野外等生境以晚放晨收方式捕获鼠类,对鼠种进行形态学鉴定后进行无菌解剖.采集鼠类肝、肾、脾、肺等脏器分别提取DNA、RNA,利用Taqman探针反转录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钩体)、恙虫病东方体、汉坦病毒、大别班达病毒等4种病原体.数据结果采用Excel 2021 和 SPSS 26.0 软件统计处理数据,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组间分析.结果 共布放有效鼠笼10 760只,捕获鼠类229只,鼠密度为2.13%;天涯区鼠密度为1.71%(71/4 160),吉阳区鼠密度为2.39%(158/6 600),不同地区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5,P=0.016).优势鼠种构成比从高至低依次为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和黄毛鼠,分别为51.09%、31.88%、16.59%和0.44%;鼠密度高峰值分布在1、5和7月.229只鼠中共检测不同脏器标本240份,16份检出致病性钩体,阳性标本率为6.70%(16/240);其中检出阳性鼠肾标本占18.52%(5/27),鼠脾标本占8.33%(2/24),鼠肝标本占7.50%(3/40),鼠肺标本占4.03%(6/149);11只检出病原体阳性鼠中,有4只在不同脏器中均能检出,鼠阳性率为4.80%(11/229),黄胸鼠检出率最高,为7.89%(4/38),其次是褐家鼠占6.84%(8/117),小家鼠和黄毛鼠检出率为0.1月鼠感染率最高,3月检出率为0,不同月份鼠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汉坦病毒、大别班达病毒和恙虫病东方体均未检出.结论 海南省三亚市有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传播的风险且鼠密度较高,需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防止钩体病传播.

    鼠传病原体钩端螺旋体生物特性

    甘肃省天水市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确认和调查

    陈秋梅王珍妍张涛刘水...
    474-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甘肃省天水市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特征,为该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2年7-8月对甘肃省天水市1例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及其居住环境、家畜养殖和蜱虫孳生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病例血液和捕获蜱中的无形体抗原.结果 患者发热、乏力、头痛;实验室检测白细胞(1.00×109/L)和血小板(46×109/L)均减少,转氨酶数值升高;患者体表捕获寄生蜱和病例全血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核酸阳性,大别班达病毒和立克次体核酸阴性;常规对症用药效果不佳,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治疗后痊愈.结论 天水市该患者为蜱传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病例,需在天水市进一步开展蜱传无形体的自然疫源地调查工作,同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病媒生物病原学检测和监测能力.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天水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刘洋孟秋云朱琦光封杨...
    478-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不同严重程度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其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及预防该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3月-2019年11月山东省泰安市市区所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及重症医学科住院诊治的75例SFTS实验室确诊病例入院时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相关标准将患者分为普通组和危重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指标差异,计量资料使用独立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分析.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危重组与普通组比较,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出现畏寒、出血症状、呼吸困难、神经系统症状,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肌酐、总蛋白、白蛋白、血钾、血钠、血氯、血钙等20个异常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TT、TT 2个异常指标与SFTS严重程度有显著性关系(χ2=7.839,P=0.005;χ2=4.814,P=0.028),OR值分别为 1.082(1.024~1.143)和 1.171(1.017~1.348);ROC诊断曲线分析显示,APTT、TT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26和0.771(均P<0.001).结论 APTT、TT延长是影响疾病严重程度的主要危险因素,针对存在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早期识别、干预及治疗,从而降低患者死亡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病例临床特征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