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美容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美容医学
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中国美容医学

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朱宏亮

半月刊

1008-6455

zgmryx@163.com;yishi010@163.com

029-82218513;010-60700772(北京办公室)

710043

西安市新科路1号东兴科技大厦12层(西安市188号信箱)

中国美容医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esthetic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美容医学》是西安交通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92年6月,原名为《中国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以后根据学术发展需要和有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于1998年第1期更名为《中国美容医学》,同年11月获得正式刊号:ISSN 1008-6455,CN 61-1347/R, 由国家卫生部主管,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此后由于原主办单位西安医科大学合并入西安交通大学,主管单位则由国家卫生部改为国家教育部。《中国美容医学》第四届编委会于2002年7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近100名,大多数是美容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权威和著名学者。大会确定了“聚学术精华,塑期刊精品”的办刊思路,会后对期刊从封面设计到版式装帧都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对栏目设置也做了更为合理的调整,使得期刊更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期刊的定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美容医学》在国内外众多美容医学专家的关心支持与热情帮助下,历经四届编委的共同努力,期刊学术质量明显提高并受到广泛好评,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6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2003年荣获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4年先后被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列为收录期刊,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美容医学》始终坚持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原则,坚持规范化出版和科学、严谨、高效、快捷的工作态度,坚持“团结、求知、创新、争优”的企业文化精神,旨在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容医学学科服务,促进科研,面向临床,加强各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反映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传播与交流国际国内美容医学的新业务、新技术、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指导和帮助读者提高专业修养和技术水平,增进学科的发展建设。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学科动态、整形美容外科、眼耳鼻美容、口腔颌面美容、齿科美容、皮肤与激光美容、中医药美容、综述、讲座、前沿追踪和国外美容医学信息等。读者对象为美容医学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专业美容师、以及从事美容医学的研究、教学、管理人员。《中国美容医学》作为美容医学专业的全学科性期刊,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多个学科及综合性边缘学科,内容新颖,信息广泛,具有刊发周期短、理例兼容、图文并茂、实用性强等特点。美容中医药和皮肤激光美容栏目的设立使其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并完善了学科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促进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发展与繁荣中国的美容医学事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烧伤患者气管切开拔管后即刻缝合伤口的效果观察

    林宙温裕庆张燕平傅丽琴...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烧伤患者气管切开拔管后即刻行气管切口清创缝合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22年3月笔者科室收治住院的62例烧伤患者,均行传统气管切开术.经治疗病情稳定不再需要人工气道时,在气切套管拔除后即刻行气管切口清创缝合术修复气管切口.结果:62例患者均在7~9d 一期愈合、拆线,平均7.7 d.其中有2例因气切套管留置时间长,拔管后瘘口大,周围组织脆,缝线切割组织致松脱,经加强缝合后仍一期愈合拆线.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仅3例局部有轻微凹陷,其他愈合良好,局部相对平整,未出现术口感染再次清创缝合病例.结论:烧伤患者气管切开拔管后即刻清创缝合修复,操作简单,愈合快,术后即刻可言语交流,安全有效,手术风险小,可达良好临床效果.

    烧伤气管切开术创口愈合瘢痕缝合

    "321"健康教育模式在面部瘢痕修复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认知偏差与应对方式的影响

    刘斐刘静蔡大英张丽娟...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321"健康教育模式在面部瘢痕修复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认知偏差、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20例面部瘢痕修复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修复术后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患者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干预,观察组患者予以"321"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恢复情况、认知偏差、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皮肤血运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瘢痕定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抑郁-歪曲、抑郁-非歪曲、非抑郁-歪曲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组间比较观察组显著更低(P<0.05);干预后两组非抑郁-非歪曲评分显著升高,且组间比较观察组显著更高(P<0.05);干预后两组屈服、回避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组间比较观察组显著更低(P<0.05);干预后两组面对评分显著升高,且组间比较观察组显著更高(P<0.05);干预后两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及总体健康状态评分均显著升高,且组间比较观察组显著更高(P<0.05).结论:"321"健康教育模式利于面部瘢痕修复患者恢复,改善患者认知偏差,利于患者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面部瘢痕修复"321"健康教育模式认知偏差应对方式生活质量

    基于3D打印技术的鼻-牙槽术前矫治器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鼻唇形态的矫治效果观察

    何晓玲陈丹唐坤伦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基于三维(Three-dimensional,3D)打印技术的鼻-牙槽术前矫治器(Presurgical nasoalveolar molding,PNAM)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儿鼻唇形态的矫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3年5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口腔科就诊的31例确诊为UCLP的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PNAM制作方式不同分为传统组(20例,采用传统方式制作PNAM)和3D组(11例,基于3D打印技术制作PNAM).比较两组患儿正畸前后牙槽突裂隙宽度、鼻小柱斜度、鼻孔高度和鼻孔宽度,并随访正畸后3个月的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正畸后牙槽突裂隙宽度、鼻小柱斜度和鼻孔宽度均小于正畸前,鼻孔高度大于正畸前,且3D组上述指标均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D组患儿正畸后3个月的治疗优良率达100.00%(11/11)高于传统组的65.00%(1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3D打印技术的PNAM对于UCLP患儿的鼻唇形态具有良好的矫正效果,可以缩窄牙槽突裂隙宽度和鼻孔宽度,延长鼻小柱高度,改善塌陷的形状,有利于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效果.

    3D打印技术鼻-牙槽术前矫治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鼻唇形态正畸

    牙源性颌骨囊肿患者CBCT形态与体积分析及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朱郁文马壮姚建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牙源性颌骨囊肿患者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形态与体积分析及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3月于笔者医院接受治疗的83例牙源性颌骨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BCT对患者的牙源性颌骨囊肿进行直径、体积测量,分析颌骨形态与囊肿直径、体积的关系,同时根据临床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分析形态和体积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临床症状明显、多房形态、形态边缘不规则以及骨质超标的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患者囊肿直径、体积越大(P<0.05);根据3个月后的治疗情况,最终有效组纳入49例,无效组纳入34例,无效组的囊肿多房形态、边缘不规则的占比以及囊肿直径和体积均高于有效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患者年龄(OR=0.540,P=0.012)、囊肿的直径(OR=0.482,P=0.043)、体积(OR=0.086,P=0.009)、形态(OR=3.610,P=0.031)以及边缘情况(OR=3.491,P=0.024)均是影响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应特别注意牙源性颌骨囊肿直径较大、体积向外扩展患者的临床情况,对存在边缘形态不规则、多房形态以及临床扪诊有乒乓球样压弹感症状的患者,进行密切的形态学和体积临床病理随访.

    锥形束投照计算机重组断层影像牙源性颌骨囊肿囊肿体积临床疗效

    应用CBCT评价开放式与闭合式牵引矫治上颌埋伏倒置弯根中切牙的临床疗效

    尹志刚郭强齐建华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开放式与闭合式牵引矫治上颌埋伏倒置弯根中切牙的临床效果,并采取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两种方法的优劣.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2年2月来笔者医院诊治的60例上颌埋伏倒置弯根中切牙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开放组和闭合组,各30例,分别采取开放式、闭合式牵引矫治方法进行正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使用CBCT检测治疗前后的牙根长度、冠根比及根管壁厚度,记录其咀嚼效率、咀嚼疼痛感以及牙齿美学效果变化,统计术后感染率.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牙根长度、根管壁厚度增加,冠根比减小(均P<0.05);两组咀嚼效率增高,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红色美学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PES)均降低,且以闭合组优于开放组(均P<0.05),白色美学评分(White esthetic score,WE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式与闭合式牵引矫治上颌埋伏倒置弯根中切牙的临床效果相当,其中闭合式牵引矫治方法在增加牙根长度、减小冠根比和根管壁厚度,恢复咀嚼功能以及牙齿美学上更具优势.

    锥形束CT开放式闭合式牵引矫治上颌埋伏倒置弯根中切牙咀嚼效率美学效果

    颌骨囊肿摘除术联合同期引导骨再生技术修复术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分析

    张哲陈圣峰杨斌李勇...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颌骨囊肿摘除术联合同期引导骨再生技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对颌骨囊肿患者的疗效及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颌骨囊肿患者,根据其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颌骨囊肿摘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颌骨囊肿摘除术联合同期GBR技术治疗.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学参数评估患者骨缺损修复情况,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囊肿体积缩小量、囊肿面积缩小量、骨密度、骨质增生厚度、颌骨高度及宽度;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CT值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均高于术后3个月(P<0.05),且研究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CT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囊肿体积缩小量及囊肿面积缩小量均大于术后3个月(P<0.05),且研究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囊肿体积缩小量及囊肿面积缩小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骨密度及骨质增生厚度均高于术后3个月(P<0.05),且研究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骨密度、骨质增生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上下颌骨高度及宽度均高于术后3个月(P<0.05),且研究组术后6个月上下颌骨高度及宽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颌骨囊肿摘除术联合同期GBR技术能够显著修复骨缺损,有效缩小囊肿体积及面积,促进颌骨生长发育,疗效显著.

    颌骨囊肿摘除术引导骨再生技术颌骨囊肿骨缺损骨密度

    口腔正畸MIA技术对安氏Ⅱ类错(牙合)青少年面部软组织侧貌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李照芬李灵芝羊小娟
    7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正畸微种植体支抗(Micro-implant anchorage,MIA)技术对安氏Ⅱ类错(牙合)青少年面部软组织侧貌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00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资料,依据正畸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60),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临床疗效;根据安氏Ⅱ类错(牙合)青少年经口腔正畸MIA技术治疗后面部软组织侧貌改善程度将其分为高分组(VAS评分>60分)和低分组(VAS评分<60分),单因素分析安氏Ⅱ类错(牙合)青少年面部软组织侧貌改善的相关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安氏Ⅱ类错(牙合)青少年面部软组织侧貌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升高,研究组V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高分组和低分组上下唇突角、鼻唇角、下唇倾角、上唇倾角、Z角、上唇E线距(EP-UL)、上中切牙角上下牙槽座角(ANB)、上牙槽座角(SN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鼻唇角、下唇倾角是安氏Ⅱ类错(牙合)青少年经正畸MIA技术治疗后面部软组织侧貌改善的独立危险性因素,EP-UL是安氏Ⅱ类错(牙合)青少年经正畸MIA技术治疗后面部软组织侧貌改善的独立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口腔正畸MIA技术能较好改善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面部软组织侧貌,临床疗效较佳,且较大下唇倾角和鼻唇角、较小EP-UL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经口腔正畸MIA技术治疗后可能更易改善面部软组织侧貌.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口腔正畸微种植体支抗软组织侧貌影响因素

    头颅外置强支抗骨缝牵张术在治疗儿童面中部凹陷畸形中的护理关键环节

    权会利李茹权佳乐姬晴...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头颅外置强支抗骨缝牵张术在治疗儿童面中部凹陷畸形中的护理关键环节,并给予针对性护理方案.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笔者医院行头颅外置强支抗骨缝牵张术的58例面中部凹陷畸形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分析围手术期护理关键环节,给予针对性护理方案,评估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及家长焦虑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头部钉周伤口感染176个(60.69%)、鼻部牵引钩处伤口感染20个(34.48%),实验组头部钉周伤口感染3个(1.03%)、鼻部牵引钩处伤口感染2个(3.45%),实验组患儿头部牵引钉周伤口感染率和鼻部牵引钩处伤口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睡眠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架体积大、组织穿通固定点多以及需长期佩戴是影响该类患儿护理的核心,应使患儿形成正确的佩戴习惯,并严密控制感染等问题,以最大程度减少对患儿生活的影响.

    头颅外置强支抗骨缝牵张面中部凹陷畸形儿童护理关键环节

    改良经结膜入路眶隔脂肪释放移位固定行睑袋合并泪沟畸形整复的临床效果分析

    施道明丁先超严志新张强...
    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经结膜入路眶隔脂肪释放移位固定行睑袋合并泪沟畸形矫正的临床经验.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1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下睑袋合并泪沟畸形就医者30例,其中男2例,女28例.年龄25~32岁,平均29岁.采用针式电刀经结膜入路打开眶隔,暴露眶隔内脂肪团;用蚊式血管钳钝性离断泪槽韧带,通过6-0双针缝线,分别缝合脂肪,出皮肤固定于泪沟区.结果:30例就医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一期愈合.下睑袋和泪沟得到明显改善,下眼睑外形恢复满意.结论:通过针式电刀切开结膜行睑袋合并泪沟畸形矫正,术中出血少,通过双针线两个针头同时从眶隔中缝挂脂肪经皮下穿出固定,能够大大节约手术时长,并且脂肪移位固定良好,提高手术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结膜入路睑袋眶隔脂肪释放眶隔脂肪转移泪沟

    基于案例分析的危机干预对上睑下垂矫正术患者心理状态和满意度的影响

    荣姝黄晓云施琦乐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案例分析的心理危机干预对上睑下垂矫正术患者的心理状态、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于笔者医院就诊的90例(109眼)上睑下垂拟行矫正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55眼)和观察组(45例,54眼),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基于案例分析的心理危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评分、简式简明心境问卷(Profile of mood states,POMS)评分、应对方式(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期望偏差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坚韧、乐观、坚强量表评分及总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POMS中紧张-焦虑、抑郁-沮丧、愤怒-敌意、疲乏-迟钝和迷惑-混乱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精力-活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积极应对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消极应对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满意率(86.67%)高于对照组(64.44%)(P<0.05),观察组期望偏差发生率(2.22%)显著低于对照组(24.44%)(P<0.05).结论:基于案例分析的心理危机干预应用于上睑下垂矫正术患者,可有效改善其不良情绪,提高其积极应对方式,提高满意度,降低期望偏差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案例分析危机干预上睑下垂矫正心理状态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