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栾奕

双月刊

1007-9564

mtyx@heinfo.net

0315-3725999;3725386

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建设南路57号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oal Industry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央级全国性技术类医学期刊,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临床医学各学科的新成果、新技术和诊疗新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98例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患者锥切术后发生切缘阳性的高危因素分析

    宋晓红白文佩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SIL/CIN2,HSIL/CIN3)行宫颈锥切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的高危因素.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因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行宫颈锥切术的1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的年龄、孕次、产次、绝经情况、HPV感染型别、TCT结果、转化区类型、病变累及腺体、手术方式与切缘阳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98例患者,其中切缘阳性46例(23.23%),切缘阴性152例(76.77%).单因素分析显示,TCT提示高级别病变(ASC-H或HSIL)、病变累及腺体、绝经状态、采用LEEP手术方式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T提示高级别病变、病变累及腺体、绝经状态、采用LEEP手术方式均为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患者术前TCT提示高级别病变、病变累及腺体、绝经状态及采用LEEP手术方式均增加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的风险.

    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宫颈锥切切缘阳性回归分析高危因素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危险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余建美沈丽赵海霞钱鑫成...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建立其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以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吻合口瘘发生与否分为吻合口瘘组(n=35)和非吻合口瘘组(n=265).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并根据Lo-gistic 回归结果构建影响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危险因素的列线图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吻合口瘘组男性、BMI>24kg/m2、TNM分期Ⅲ~Ⅳ、肿瘤距肛门距离<7cm的占比高于非吻合口瘘组(P<0.05),吻合口瘘组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及术后降钙素原(PCT)水平高于非吻合口瘘组(P<0.05),吻合口瘘组术后7d引流量及术后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非吻合口瘘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肿瘤距肛门距离<7cm、术后PCT水平高及术后血红蛋白水平低是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ROC曲线下AUC为0.763(95%CI:0.710~0.810),敏感性为94.30%,特异性为43.80%.结论 男性、肿瘤距肛门距离<7cm、术后PCT水平高及术后血红蛋白水平低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结直肠癌吻合口瘘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并发血管通路不畅危险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林建美张瑶琳兰秀君汪燕...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患者并发血管通路不畅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168例CBP患者,依据CBP患者是否并发血管通路不畅分为病例组(n=41)与对照组(n=127),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CBP患者并发血管通路不畅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预测CBP患者并发血管通路不畅的列线图模型,且使用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列线图模型.结果 168例CBP患者41例并发血管通路不畅,占24.40%.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疾病类型、高血脂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组间的年龄、CBP时间、封管液使用、置管位置、血栓形成、穿刺经验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95%CI:2.222~14.565)、封管液使用不适宜(95%CI:2.319~20.136)、置管位置不合适(95%CI:2.010~13.600)、有血栓形成(95%CI:1.800~11.263)是 CBP 患者并发血管通路不畅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为0.835(95%CI:0.774~0.896).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且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x2=7.063,P=0.422.根据最大约登指数0.542筛选列线图模型预测并发血管通路不畅的临界值为P(预测概率)=13.94%[或分值(Total Points)=174分].以P(预测概率)>13.94%(临界值)为预测标准,样本的预测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5.12%和59.06%.结论 CBP患者并发血管通路不畅影响因素众多,本研究基于年龄≥60岁、封管液使用不适宜、置管位置不合适、有血栓形成构建的列线图对CBP患者并发血管通路不畅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连续性血液净化血管通路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

    NRS2002和MUST对老年结肠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估价值

    程希玥李忠辉蒋静静米孟琦...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和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UST)在评估老年结肠肿瘤手术患者营养状况中的效能.方法 对2018年1月-2023年1月该院诊断结肠肿瘤且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别用NRS2002和MUST进行营养风险评估,通过Kappa-致性检验分析NRS2002与MUST评估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全球领导人营养不良倡议标准(GLIM)作为营养不良金标准,726例老年结肠肿瘤手术患者中营养不良发生率是52.2%.NRS2002和MUST评估老年结肠肿瘤手术患者预测营养不良风险比例相似(分别为55.5%和54.5%).GLIM和NRS2002在诊断营养不良表现出较低的一致性水平(Kappa值为0.496,P=0.032).GLIM和MUST在诊断营养不良表现出中等一致性水平(Kappa值为0.604,P=0.030).结论 NRS2002与MUST均可评估老年结肠肿瘤手术患者的营养状况,但MUST明显优于NRS2002.

    结肠肿瘤营养不良营养风险模型

    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分别复合右美托咪定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在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的应用比较

    王朝阳唐楠杜平均杨红亮...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分别复合右美托咪定实施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在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3月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拟行内固定术治疗的134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二组,每组67例.A组行注射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B组行注射盐酸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二组患者运动、感觉阻滞起效、维持时间以及镇痛效果,对比二组患者麻醉前、手术30min、手术结束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运动、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A组(P<0.05),运动、感觉阻滞维持时间长于A组(P<0.05);二组术后6h、24h、48h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术后6h、12h、24h、48h时VAS评分均依次升高(P<0.05),B组术后12h的VAS评分低于A组(P<0.05),二组PCIA有效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患者麻醉前、手术30min、手术结束时的HR、MAP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采用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和盐酸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实施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两者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均相当,但盐酸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起效更快且镇痛持续时间更长.

    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甲磺酸罗哌卡因盐酸罗哌卡因

    MR动态增强扫描对胚物残留的诊断价值

    关红菲石丽莉常利名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盆腔MR动态增强扫描(DCE)对胚物残留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8月-2022年12月因异常子宫出血就诊、彩超怀疑胚物残留伴血流异常、且行MR盆腔增强检查的108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治疗方式分为介入栓塞组、弗雷氏球囊压迫止血组,分析二组患者的MR影像学表现.结果 108例患者的治疗均有效,无需二次住院.介入栓塞组38例,T2WI肌层可见多发血管流空信号,DCE第2期见迂曲成团明显强化血管,第3期见粗大血管呈持续性强化,增强减影宫腔内见与邻近肌层分界不清的明显强化灶,肌层内见与宫腔病变同步强化的组织,其中3例拒绝术前行介入栓塞,术中出血量多,紧急行介入栓塞.弗雷氏球囊压迫止血组70例,66例肌层见少许血管流空信号,DCE第2~4期可见相对独立的细小强化血管,增强早期部分肌层强化提前,延迟期与正常肌层信号一致;余4例MR表现与介入栓塞组一致,术后球囊宫腔放置3~5d后取出,但2例胚物残留.介入组、弗雷氏球囊压迫止血组间MR主要影像学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胚物残留患者不同减少出血治疗方式对应的MR影像学表现不同,MR动态增强扫描可为患者精准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子宫胚物残留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含富马酸伏诺拉生三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

    汪海涛夏建新段和力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富马酸伏诺拉生、阿莫西林、呋喃唑酮三联方案初次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H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1月于开滦总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216例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均为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且从未进行正规Hp根除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A、B二组,A组(108例)给予10d含富马酸伏诺拉生三联方案(富马酸伏诺拉生+阿莫西林+呋喃唑酮);B组(108例)给予14d含艾普拉唑铋剂四联方案(艾普拉唑+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根除治疗结束后至少4周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比较二组在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A组及B组根除率分别为93.3%和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6,P=0.830);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7%和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71,P=0.542).结论 10d富马酸伏诺拉生、阿莫西林、呋喃唑酮三联方案与14d含艾普拉唑铋剂四联方案疗效相当,富马酸伏诺拉生方案具有疗程短、药物组成少的优势,是临床可供选择的安全、有效的初次根除方案.

    幽门螺杆菌富马酸伏诺拉生根除率铋剂四联疗法三联方案

    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阳性结果与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田佳李震张秋月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阳性结果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 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并探讨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18例NSCLC患者作为NSCLC组,选择同时期健康查体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测定,比较二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结果阳性率的差异;分析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阳性结果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根据随访情况分析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阳性结果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NSCLC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结果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阳性结果与肺癌患者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TNM分期有关(P<0.0.5);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结果阳性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阳性结果与肺癌患者肿瘤直径≥3cm、淋巴结转移、TNM分期高等临床病理特征有关,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可能有助于评估肺癌严重程度及患者预后.

    非小细胞肺癌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

    巴曲酶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

    张卫朋孟祥毅张立杰唐立滨...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巴曲酶治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该院2022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58例(73耳)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8例,36耳)和对照组(30例,37耳),其中观察组使用巴曲酶治疗,对照组使用曲安奈德治疗.二组治疗疗程均为3周,对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纯音听阈值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经过1~3周的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听力恢复程度明显(P<0.05);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更高(P<0.05);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6.67%)较对照组(40.54%)明显降低(P=0.038).结论 对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应用巴曲酶疗效显著,有临床应用前景.

    鼻咽癌放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巴曲酶

    超声引导下前锯平面肌神经阻滞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研究

    冯仕达白斌李晨王晴晴...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平面肌神经阻滞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择期需要进行胸腔镜下肺切除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5,切口局部浸润镇痛)和观察组(n=35,超声引导下前锯平面肌神经阻滞联合肋间神经阻滞镇痛).选取麻醉苏醒后2、12、24、48h的VAS疼痛评分、患者术前、术后1d、2d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CD3+、CD4+、CD8+以及CD4+/CD8+水平、术后48h补救性镇痛情况、患者的康复情况以及住院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镇痛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2h、12h、24h、48h的安静和咳嗽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Id、2d的PCT、CD3+、CD4+、CD4+/CD8+水平较对照组低,而观察组CD8+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的患者静脉自控镇痛药物用量为(106.98± 6.21)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8.56±7.92)ml,观察组的补救镇痛次数为6(17.14%),明显低于对照组(14,4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首次进食固体食物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48h内下床活动总次数多于对照组的总次数(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镇痛比传统切口局部浸润提供的术后镇痛时间更持久,且能有效减少镇痛药物的补救次数和剂量,镇痛效果明显,对免疫功能影响更小,在促进患者康复以及减少患者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发生上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肋间神经阻滞肺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