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王撷秀

双月刊

1004-6194

mbzz1992@yahoo.com.cn

022-24333572,24333578

300011

天津市河东区华龙道76号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92年,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专业性刊物,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天津市卫生局主办,系中华预防医学季刊杂志。主要报道内容为:探索医学模式发展的理论、途径、方法及其规律,研究医学模式发展与深层次卫生改革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恶性肿瘤、冠心痛、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因研究,危险因素干预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19年与2022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用眼相关行为比较

    王路赵海夏志伟孙冰洁...
    527-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2019年与2022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用眼相关行为,为制定近视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于2019年和2022年的9-11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抽取北京市86所中小学校的24 179、24 635名中小学生开展视力专项问卷调查.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x2检验.结果 2022年中小学生至少每学期调整课桌椅高度(73.5%)、正确读写姿势(44.2%)的比例高于2019年(分别为68.3%、30.7%);平均每天放学后读写时间≥2h的学生比例2022年为36.3%,低于2019年(45.4%);经常在阳光直射下看书或电子屏幕、关灯看电子屏幕、躺着或趴着看书或电子屏幕、走路或乘车看书或电子屏幕学生比例分别从2019年的7.7%、13.4%、19.5%和12.9%下降至2022年的7.0%、9.0%、15.2%和9.1%;天黑后看书同时使用顶灯、台灯,用电脑保持安全距离,看电视保持安全距离的比例由2019年的63.6%、56.6%和62.7%上升到2022年的71.7%、63.7%和69.3%;每天户外活动≥2 h、睡眠充足的学生比例分别从2019年的29.1%、21.4%上升到2022年的35.0%、2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学生每天使用移动电子产品≥1 h比例2022年为41.9%,高于2019年(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天使用移动电子产品≥1 h比例由2019年的67.5%和76.4%下降至2022年的62.1%和7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北京市中小学生与近视相关的用眼行为有所改善,但每天户外活动≥2 h和睡眠充足的学生比例仍较低,不良用眼行为长期普遍存在.

    近视相关行为比较中小学生

    上海市居民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刘丹妮杨群娣王玉琢喇雪娜...
    530-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居民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知晓情况,评估慢性病健康教育成效,为该市慢性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1年3-5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上海市7个调查点抽取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3 528名为研究对象.使用《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知晓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基本信息和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x2检验、趋势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21年上海市居民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知晓率为68.79%,女性居民的知晓率(71.24%)高于男性(6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得分率上看,居民对控制高血压的措施得分率最高(91.75%),其次为预防慢性病的健康生活方式内容(91.54%)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措施(90.78%).得分率最低的5项知识点为高血压诊断标准(56.32%)、不能评价成年人肥胖的指标(57.54%)、每日食用油推荐摄入量(62.44%)、口腔健康行为正确说法(64.39%)和每日食盐推荐摄入量(66.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195)、高文化程度(与小学及以下相比,初中 OR=1.412,高中OR=1.661,大专及以上OR=3.223)、患有慢性病(OR=1.248)人群的慢性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情况较好,与农林牧渔职业人群相比,专业技术人员(OR=2.495)、办事人员(OR=1.856)的慢性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情况较好,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上海市居民慢性病防治核心信息普及取得一定成效,但特定人群健康教育和慢性病防控知识薄弱领域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慢性病防控知晓率影响因素核心知识

    三级公立医院老年糖尿病共病患者疾病特征与住院费用分析

    张海波温雯婷谢佳东姚玲...
    534-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糖尿病共病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住院费用及费用影响因素,为优化老年糖尿病共病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7-2020年江苏省两家三级公立医院住院病例病案首页数据,最终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29 230例.数据包括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诊断信息、住院信息和费用信息.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Wilcoxon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采用线性回归进行趋势性检验,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影响因素.结果 2017-2020年老年糖尿病共病患者住院人数由4 303人增加至10 726人,平均住院次数由1.22次增加至3.91次,平均住院天数由9.32 d下降至7.65 d,平均患病数量由4.81种增加至5.28种,其中老年糖尿病共病住院患者前5位共病慢性病分别是高血压病(88.23%)、脑血管病(38.68%)、缺血性心脏病(30.01%)、其他类型的心脏病(19.77%)和呼吸系统的其他疾病(15.48%).2017-2020年,共病患者次均住院费由8 947.88元上涨至11 787.04元,主要由药品费(39.42%)、诊断检查费(33.01%)和治疗费(19.96%)构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6~10 dβ=0.25,11~15 dβ=0.43,≥16 dβ=0.67)、手术(β=0.24)、年龄(70~79岁β=0.03,≥80岁β=0.09)和患病数量(3种β=0.03,4种β=0.03,≥5种β=0.04)与患者次均住院费呈正相关,女性(β=-0.08)与患者次均住院费呈负相关.结论 老年糖尿病共病住院患者的住院人数、共病数量、次均住院费用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建议从预防、诊治等方面优化老年糖尿病共病管理,提高慢性病管理的投入产出比和服务效果.

    糖尿病共病老年患者疾病特征住院费用

    基于慢性病创新照护框架的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现状质性研究

    毛佳周戈耀周先凤韦坤静...
    538-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贵州省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开展现状,为将慢性病创新照护框架(ICCC框架)应用于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研究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于2023年6-7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贵州省9个市(州)中抽取贵阳市、黔西南州和黔东南州共3个市(州)为调查地点.随后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市、区卫生部门分管负责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心主任、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相关医务人员及社区老年人为访谈对象.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13名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管理人员、25名相关医务人员和32名社区老年人进行调查.基于ICCC框架(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的要素,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结果 在宏观层面,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政策宣传欠缺,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信息化健康管理有待改善,多方合作受阻.在中观层面,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质量不高,健康管理服务过于单一.在微观层面,老年人对健康管理的认知、利用不高,老年人健康素养不足.结论 贵州省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开展仍需政府加强投入,提高服务质量以及老年人对健康管理的认知、利用及健康素养.

    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质性研究慢性病创新照护框架

    相位角在肥胖患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厚双龙潘义高彩红景雄雄...
    543-546页

    肥胖超重相位角生物电阻抗分析

    运动因子在帕金森病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聂碧徽寇现娟
    547-552页

    帕金森病运动运动因子神经保护

    2018-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居民伤害死亡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代雪梅王琪陈晓明刘心连...
    553-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18-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居民伤害死亡的流行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趋势,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伤害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伤害死亡信息和常住人口信息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选取死亡时间为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的重庆市涪陵区死亡个案数据.使用Excel 2016和SPSS 19.0计算居民伤害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和死因构成比等指标,进行x2检验和趋势x2检验,使用Joinpoint 4.9.1.0进行伤害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分析,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 2018-2022年涪陵区居民伤害死亡率为37.03/10万,标化死亡率为29.50/10万,男性的伤害死亡率(48.88/10万)高于女性(25.10/10万),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伤害死亡率呈上升趋势.2018-2022年涪陵区居民伤害粗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APC=14.45%,P<0.01),伤害标化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交通事故、意外跌落、自杀是引起涪陵区居民死亡的前3位伤害死因.男女性伤害死因排序略有不同,男性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为交通事故,女性为意外跌落.0~<15、15~<60和60岁及以上组居民伤害的首位死亡原因分别为溺水、交通事故和意外跌落.结论 涪陵区居民伤害死亡严重影响居民的生命健康,人口老龄化加剧了伤害死亡的发生,伤害死亡情况存在性别、年龄差异,在未来伤害防控过程中,应根据人群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

    伤害死亡率死亡趋势死因分析

    南通市居民期望寿命差异分解研究

    徐红楚楚糜跃萍肖静...
    557-560,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疾病、性别对南通市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探索期望寿命提升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从南通市公安局和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别收集2015年、2018年、2021年南通市的人口数据和死亡数据,使用Excel 2010软件编制简略寿命表获得期望寿命,采用Arriaga分解法针对年龄、疾病、性别进行差异分解.结果 2015年、2018年和2021年南通市居民期望寿命分别为80.96、82.61和83.15岁.2018年与2015年相比,仅10~、15~岁组期望寿命降低,其余年龄组升高,60岁及以上年龄组期望寿命合计升高值占全部升高值的84.24%;2021年与2018年相比,仅0、1~、20~、85~岁组期望寿命降低,其余年龄组升高,60岁以上年龄组升高值占58.18%.2018年与2015年相比,促进期望寿命提升的前3位疾病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0.65岁)、肿瘤(0.50岁)、呼吸系统疾病(0.39岁);2021年与2018年相比,前3位疾病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0.40岁)、肿瘤(0.35岁)、精神和行为障碍(0.05岁).2015年、2018年、2021年,女性期望寿命分别比男性高4.94、4.87和4.90岁.结论 南通市居民期望寿命处于较高水平,应重点关注男性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防控,推动期望寿命持续增长.

    期望寿命差异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