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王撷秀

双月刊

1004-6194

mbzz1992@yahoo.com.cn

022-24333572,24333578

300011

天津市河东区华龙道76号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92年,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专业性刊物,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天津市卫生局主办,系中华预防医学季刊杂志。主要报道内容为:探索医学模式发展的理论、途径、方法及其规律,研究医学模式发展与深层次卫生改革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恶性肿瘤、冠心痛、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因研究,危险因素干预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聚焦工作场所健康促进 推动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

    白雅敏周脉耕
    561-562页

    职业人群工作场所慢性病健康管理

    工作场所慢性病健康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高鑫磊刘敏贾艾楠吉宁...
    563-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作场所慢性病健康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工作场所慢性病健康管理效果,预防和控制工作场所慢性病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文献回顾及小组讨论法,构建工作场所慢性病健康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使用德尔菲法,邀请专家进行两轮问卷咨询,经界值法筛选同时满足重要性和可获得性界值要求的指标,最后使用层次分析法和比例分配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建立工作场所慢性病健康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共邀请18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和88.89%.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6和0.85.两轮指标重要性评分的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22和0.32,可获得性评分的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28和0.44,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形成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68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工作场所慢性病健康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制度支持、环境建设支持、健康服务技术支持、健康产出与效果4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88 7、0.237 3、0.176 0、0.1979.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工作场所慢性病健康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靠性,对于评价、预防和控制工作场所慢性病健康管理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

    工作场所慢性病健康管理指标体系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

    中国慢性病风险人群流行特征分析

    刘敏王丽敏张梅徐建伟...
    569-573,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慢性病高风险人群流行主要特征,为开展社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和生活方式干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8年中国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使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98个监测点≥18岁常住居民184 876人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使用SAS 9.4进行复杂抽样加权调整的Rao-Scottx2检验和趋势x2检验.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178 043人,平均年龄(43.6+16.1)岁,其中男性78 641人(44.2%),女性99 402人(55.8%).慢性病高风险人群检出率为68.4%(95%CI:67.6%~69.2%),男性检出率为 82.2%(95%CI:81.3%~83.2%),显著高于女性[54.6%(95%CI:53.4%~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5~74岁年龄组、小学及以下教育水平、乡村和退休人群的慢性病高风险人群检出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种高风险因素中,高腰围检出率为35.2%(95%CI:34.3%~36.2%),现在吸烟检出率为26.3%(95%CI:25.7%~27.1%),总胆固醇升高检出率为 23.0%(95%CI:22.4%~23.7%),血压升高检出率为 16.6%(95%CI:16.0%~17.2%),空腹血糖升高检出率为10.0%(95%CI:9.2%~10.8%).在所有的慢性病高风险人群中,仅存在1种高风险因素的调查对象占53.6%(95%CI:52.7%~54.6%),有 2种高风险因素的调查对象占32.8%(95%CI:32.2%~33.5%),有3种及以上高风险因素的调查对象占13.6%(95%CI:13.0%~14.1%).不同性别、年龄组、教育水平、地域和职业的调查对象高风险因素个数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国慢性病高风险人群检出率较高,应针对不同人群流行的特征,因地制宜制定防控策略,预防或减缓慢性病的发生.

    慢性病高风险人群流行特征分布

    信息化健康管理对慢性病高风险人群控油限盐及血压干预效果评价

    周庆陈婷丁贤彬宋玲玲...
    574-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健康管理对重庆市慢性病高风险人群控油限盐知识、态度、行为及血压的干预效果,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借鉴.方法 于2021年11-12月,在重庆市4个区筛选符合要求的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分别纳入干预组(1 188人)和对照组(1 055人),干预组接受1年的信息化健康管理,对照组仅接受社区日常的健康管理,评估健康管理1年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控油限盐知识、态度、行为及其血压的变化.采用SPSS 26.0进行x2检验,采用倍差法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干预净效应分析.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分别有1135和900名慢性病高风险研究对象接受干预并完成评估.倍差法分析结果显示,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健康管理提高了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对于成人每日食用油推荐摄入量和食盐推荐摄入量的知晓率(OR值分别为2.10和2.61),增加了打算减盐者、主动减盐者及正常血压者的比例(OR值分别为1.55、2.19和2.67),同时降低了血压高值者的比例(OR=0.44),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认为有必要控油者及主动控油者的比例在干预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健康管理可提高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对油盐摄入量的知晓率,促进减盐行为,改善血压状况,值得推广应用.

    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控油限盐知信行高血压

    "互联网+"健康管理对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生活方式与健康指标的影响

    丁贤彬陈婷周庆许杰...
    580-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互联网+"健康管理对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生活方式和健康指标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基于"互联网+"健康管理提供建议.方法 2021年11-12月在重庆市4个区筛查符合慢性病高风险人群标准的社区居民2 243名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单位整群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利用信息化平台对干预组进行为期1年的干预.对照组仅接受社区日常的健康管理.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均进行相同的问卷调查、血压测量和实验室检测.采用SPSS 25.0进行x2检验,采用倍差法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干预净效应分析.结果 参与全程干预和干预前后调查的共计2 035人,其中干预组1 135人,对照组900人.倍差法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后蔬菜水果摄入不足(OR=1.60,95%CI:1.23~2.09)、红肉摄入过多(OR=1.57,95%CI:1.11~2.23)、主动减盐(OR=2.18,95%CI:1.69~2.83)、血压正常(OR=2.68,95%CI:2.02~3.56)、血糖正常(OR=3.56,95%CI:2.33~5.43)、血脂正常(OR=1.79,95%CI:1.32~2.41)的比例增加,而身体活动达标(OR=0.41,95%CI:0.32~0.54)、业余时间的静态行为>2h/d(OR=0.43,95%CI:0.32~0.56)和中心性肥胖(OR=0.65,95%CI:0.50~0.86)的比例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互联网+"健康管理可以明显改善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的健康指标,但对生活方式的改善需要持续开展干预.

    慢性病高风险人群互联网+健康管理效果评估健康指标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23-2024年,核心库)来源期刊

    584页

    健康单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徐婷玲宜准李寒徐勇...
    585-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健康单位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事业单位健康服务工作的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专题小组讨论和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健康单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意见协调程度等指标对专家咨询的可靠性进行检验.使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参与德尔菲专家咨询的专家权威程度为0.88,两轮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程度分别为90.48%、100.00%,两轮专家咨询的Kendall's W分别为0.14和0.25(P<0.05).最终构建的健康单位评价指标体系由健康制度、健康环境、健康管理、健康文化和健康人群5个维度构成,包括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25个.结论 构建的健康单位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能够为评价企事业单位的健康服务工作提供依据.

    健康单位建设职业健康慢性病管理德尔菲法指标体系

    基于IMPACT模型评估行为危险因素对2010-2015年天津市45岁及以上人群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下降的影响

    李丹丹李威薛晓丹解美秋...
    589-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主要行为危险因素对2010-2015年天津市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下降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2010-2015年天津市居民全死因监测数据及2010年和2015年天津市居民行为危险因素调查数据进行研究.选择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状况、蔬菜摄入量、水果摄入量和体力活动水平.采用IMPACT模型,利用回归法和PARF法计算危险因素变化对缺血性心脏病推迟或减少死亡的贡献.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x2检验.结果 与2010年相比,2015年天津市45岁及以上人群因缺血性心脏病而推迟死亡的总数共计1 861人,其中男性978人,女性883人.行为危险因素改变共减少了 25.20%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其中水果摄入量的增加减少了 14.13%的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吸烟率的降低和缺乏体力活动率的降低也分别减少3.60%和9.19%缺血性心脏病死亡,而蔬菜摄入量的降低使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增加了 1.72%.结论 增加蔬果摄入、提高体力活动水平、戒烟等健康生活方式对减少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有积极作用,应采取针对性的宣传方式和干预措施进行有效防控.

    IMPACT模型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行为危险因素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征订启事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编辑部
    592页

    北京市社区人群慢性骨病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

    王梦琴崔翔曹杰顾东风...
    593-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社区成年居民慢性骨病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慢性骨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2011年北京市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于2011年9-1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北京市18~79岁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慢性骨病相关症状和诊断结果以及体格检查和生活方式等信息.使用2010年北京市人口计算样本权重.本研究采用SPSS 22.0和R 3.6.3统计软件进行Rao-Scottx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人群归因分值计算,统计分析结果按复杂抽样加权的权重进行标化.结果 纳入分析的调查对象共20 240例,自报慢性骨病症状人数为8 652例,自报症状标化率为38.7%,女性、男性标化症状率分别为45.8%、32.0%,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1.6,P<0.01).自报症状以腰背痛和颈肩痛最为常见(标化率分别为23.5%和21.0%),合并有2种及以上的自报症状标化率为14.0%.医生诊断的慢性骨病标化患病率为15.5%,在自报症状的居民中慢性骨病的标化检出率为41.8%,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骨质疏松症的标化患病率(8.6%、5.3%和 2.5%)居于前 3 位.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高龄(30~49 岁:OR=3.097,95%CI:2.458~3.903;50~64岁:OR=5.314,95%C/:4.126~6.844;65 岁及以上:OR=5.352,95%CI:3.922~7.305)、女性(OR=2.175,95%CI:1.906~2.482)、超重(OR=1.163,95%CI:1.043~1.296)和肥胖(OR=1.220,95%CI:1.073~1.387)与慢性骨病患病高风险相关.森林图显示,高龄(30~49 岁:OR=7.717,95%CI:2.732~21.794;50~64 岁:OR=21.548,95%CI:7.472~62.135;65 岁及以上:OR=28.995,95%CI:9.624~87.354)、女性(OR=2.671,95%CI:1.915~3.725)、肥胖(OR=1.303,95%CI:1.012~1.677)、糖尿病(OR=1.393,95%CI:1.101~1.763)和体力活动不足(OR=1.292,95%CI:1.067~1.565)与骨质疏松症患病高风险相关.人群归因分值分析结果提示,8.6%的慢性骨病归因于超重或肥胖,15.0%的骨质疏松症归因于体力活动不足.结论 北京市社区居民慢性骨病患病率较高,应重点关注高龄、女性人群,维持正常的体重水平、适量参加体力活动对降低慢性骨病发生风险具有公共卫生意义.

    颈椎病腰椎疾病骨质疏松症社区人群患病率慢性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