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谈"非遗进课堂"融入小学美术教育

    尚华婷
    214-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非遗进课堂"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可行性及实践探究.通过对小学美术课程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时机及合作方式.针对现状,得出将非遗融入美术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的结论.为此,提出利用线上资源加速非遗融合、设计情景化的教学活动等建议.

    非遗进课堂小学美术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情境

    探究生活素材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刘广廷
    217-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生活素材的应用备受关注.生活素材是指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例如花草树木、建筑物、街景、食品、交通工具等等.将这些素材应用到美术课堂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生活,增强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和认识.此外,生活素材的应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掘和培养自己的艺术细胞.本文探究了生活素材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了其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积极意义.

    生活素材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边疆题材中国画作品用线技法探究

    李原原
    220-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画创作以线条作为基本绘画语言,其丰富的表现力在艺术领域独树一帜.在边疆地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为创作提供丰富源泉的背景下,本文以"边疆题材中国画作品用线技法探究"为题展开探讨.文章在剖析边疆题材美术作品的独特风貌与内涵的基础上,探究了用线技法在边疆题材作品中的运用,并探析了线条艺术在边疆作品中的创新应用方法.旨在探索如何运用线条在艺术画作中生动展现边疆之美,从而提升用线技法在边疆题材美术创作中的运用水平,推动国画艺术的创新发展.

    边疆题材中国画作品线条艺术用线技法

    基于认知翻译学的海南琼菜英译研究

    刘士祥朱兵艳许宇宁李华伟...
    223-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粤菜烹饪技术于元末明初传入海南,琼菜属粤菜之海南地方菜.海南地处热带,四面环海,地域特征明显,族群特性突出,味道清淡、食材鲜活、果蔬入菜、个性豪放,烹饪技艺天然生态.随着海南自贸港、国际旅游岛建设向纵深发展,海南琼菜与南洋风味有待进一步融合,琼菜的文化内涵需要深度挖掘,琼菜的汉英翻译标准亟待规范,海南琼菜的创新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认知翻译学的概念隐喻、主观性及关联理论,结合海南琼菜翻译实例,深度剖析译文的差异及原因,总结琼菜汉英翻译的策略与方法,助推琼菜标准化的国际传播.

    认知翻译学海南琼菜概念隐喻主观性关联理论国际传播

    基于语言学视角分析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以《红字》为例

    温静
    226-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美文学作品极具浪漫主义特色,同时也具有社会现实批判性特征.《红字》是英美文字作品当中,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的代表性作品,应用了叙事、象征、隐喻、反讽等语言描写方式,对作品创作年代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揭露与批判,折射出了人们向往幸福生活的精神内核.为了解英美文字作品的语言特点,文章以《红字》小说为例,阐述了作品创作背景、故事简介,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作品的文字描写手法,进而揭示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以帮助读者在品读英美文学作品时,能通过文字表述深刻体会作者要传达的思想与精神,从而精准把握作品的内涵与主旨.

    英美文学作品语言学语言特点

    网络流行话语"大聪明"浅析

    魏佳欣
    229-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聪明"的自然意义是具有褒义色彩的形容词,但在网络语境下,该词在其褒义自然意义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贬义色彩的非自然意义,这一过程便是借助了"反讽"的修辞格.因此"大聪明"可以具有褒贬不同的双重含义,词性转变为形容词兼名词,在句子中分布广泛且句法功能丰富.本文通过探究发现,"大聪明"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这具体体现为该词在合预期和反预期两种语境下显示出的语用功能上的差异性.文章又试从语用原则、语言心理、语言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探究了"大聪明"反讽表达流行的动因.

    网络流行语反讽语用

    汉语言文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陈典
    232-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本文从文化传承与发展两个角度,探讨了汉语言文学的演变历程、当代价值与意义,以及未来的创新与发展策略.通过深入分析汉语言文学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性,强调了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并提出了促进汉语言文学创新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汉语言文学文化传承发展创新

    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及对策探讨

    刘凤赫云露
    235-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语文学作品中含有丰富的艺术语言,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艺术语言直接影响翻译质量.本文以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艺术语言处理为切入点,分析了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原则,并探讨了注意文学作品的时代语境、采用文学翻译技巧、处理英汉语言差异等对策,旨在为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提供理论指导.

    英语文学作品翻译艺术语言

    数字文创赋能博物馆文物活态保护

    刘洁
    238-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文创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数字文创赋能博物馆,提出了文物活态保护的方法,分别是3D地图构建,打造虚实结合氛围;引入VR设备,实现复原式展览;借助数字技术,强化远程互动;建立数据资源库,实现文物信息的保存;加强数字文创产品,实现文化传递,通过活态保护,让文物散发新的活力.

    数字文创博物馆文物活态保护

    基于人工智能在博物馆宣传中的应用

    孙婉琳
    241-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场所,也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融入宣传中.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在博物馆中的应用,聚焦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在提升参观体验、拓展文化传播和解决技术难题方面的潜力.然而,尽管人工智能为博物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在推动其广泛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博物馆宣传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