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层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探索与思考——以漳州市图书馆"漳州文库"为例

    蔡宇飞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文献是基层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课题服务的基础,对于推进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基层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与实践经验,围绕漳州市图书馆"漳州文库"建设体系,分析其广泛征集、整理开发地方文献的具体措施与成效,指出当前地方文献工作中存在的收集不规范、专业人才不足、数字化进程慢及合作机制缺乏等问题,同时在建立收集制度、探索新收集方式及推动合作共享等方向提出对策与建议。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开发

    从勃朗特作品《简·爱》看浪漫主义文学的伦理观

    许荣花
    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勃朗特经典作品《简·爱》深入分析,探讨浪漫主义文学伦理观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体现。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性表达、情感真挚与道德选择自主性,核心价值在《简·爱》一书中得到深刻反映。揭示浪漫主义通过文学作品传递其独特伦理思想,分析思想与当时社会伦理相互关系。剖析《简·爱》中所采用文学手法,如象征、人物塑造与叙事结构,有效传达其伦理观,讨论浪漫主义文学伦理观对当时社会影响及其在现代社会启示意义。

    浪漫主义文学《简·爱》伦理观文学手法道德选择

    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相关问题研究

    闫彧耿文丽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典型遗址中出土了较多墓葬。墓葬按照等级可以分为四等。其中墓葬中较具有特征的随葬品主要有带有中原文化特征的青铜礼器及金器,统治者常用其来显示自身生前的社会地位,阶级社会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墓葬中出现了部分合葬墓,合葬墓形制多样,以小家庭为独立单位社会形态逐渐替代了宗族。本文对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的形制、等级、具有典型特征的随葬品以及合葬墓的特征等问题进行整体分析,从而研究当时社会的组织结构及社会形态等问题。

    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等级随葬品合葬墓社会结构

    李清照诗词的豪放风格研究

    刘晓春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李清照诗歌思想内涵、学术内涵等方面的探讨,大都持"婉约派"的立场,其实,李清照的诗歌创作风格并不缺乏"豪放"一说,我们应该对她的性格、她的创作经历做一个综合的考察。文章具体结合李清照诗词豪放风格的表现,从远大的理想志向、心怀天下的情怀、大胆叛逆的性格与张扬的个性表现展开分析,并结合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分析李清照诗词豪放风格的形成原因。

    李清照诗词豪放风格研究

    有生于无 终归于无——论《归去来兮辞》之"无"之境

    杨陈媛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归去来兮辞》中诗人虚静的生存态度和自由的生活雅趣是通过"无""有"的鲜明对照得到突出强调的。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巧妙利用音韵力图从人为有意之声向自然之和声进化,也极尽描摹了诗人有声之念中对精神自由的期盼。从"有生于无"这个向度来说,陶渊明虽弹"无弦琴"却"有真意",虽"常关门"却"有余闲"。从"终归于无"这个向度来说,陶渊明"无我欲"只为追求内心的宁静,"忘我"而又"无我"便达到了与自然冥合的境界,最后以"乐天之我"的人生态度化解生死之忧。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有""无"自然

    《"风"中的啼鸣声:近古禽言诗及其文化意涵》考述

    杨富民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禽言诗作为一种基于汉字单音节特点的有关声音(禽声)的古典诗歌表达方式,其基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经验及由此产生"拟声达意""假喻达事"的民生批评,及其基于民间采风而编的歌咏文本与其对自然禽声物态的听觉摹拟,大致都可追溯于中国古典"风诗"传统。本文拟基于苏州大学仲联学术讲坛讲座《"风"中的啼鸣声:近古禽言诗及其文化意涵》纪要,就其提出的新视角的研究路径——将声音纳入到禽言诗研究的范畴和纬度,展开简要考述,探讨禽言诗声学维度上的概念性定义、梳理禽言诗"共情""批评"的文学机制、探究禽言诗中"一禽多言"的地域时节差异性,同时对比东西方在人与动物关系体察方式上的差异,探讨"风诗"传统下禽言诗出现在中国古典诗歌园林中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禽言风诗拟声达意假喻达事一禽多言文学体察

    古代巴人与濮人的文化交流现象研究

    谭杰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幅员辽阔的华夏大地上,曾生活着对于南方少数民族影响深远的两个民族—巴人和百濮,有部分学者认为巴人与濮人为同族,另一部分则认为巴人与濮人为两个不同的民族只是发生过文化上的交流。但不论两个民族之间的关联究竟何如,可以肯定的是两个民族存在过深入的文化交流。通过分析史料中的记载内容并结合实际的考古发现,可以更加清晰地描绘出巴人与濮人的文化交流情况,为证明先秦时期华夏各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补充证据,并验证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性质。

    巴人濮人文化交流

    非遗文化自贡彩灯品牌形象推广研究

    吴靖晗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贡灯会始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享受有"天下第一灯"的美誉。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贡彩灯依托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以"彩灯+""+彩灯"跨界融合发展,自贡彩灯实现了传统制灯工艺与现代科技创新、灯饰照明与文化创意、现代制造业与文创产业等有机融合。文章深入研究了自贡彩灯品牌形象的概念、构成要素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结论表明,通过创新设计、扩大市场份额以及加强与非遗文化的结合,可以进一步提升自贡彩灯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非遗文化自贡彩灯形象推广

    谈传统砖雕门楼的艺术特点——以祁县渠家门楼为例

    杨生潇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图像对照的研究方法,以晋中祁县城内渠家砖雕门楼为例,从基本型制、制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三方面对祁县传统民居中具有代表性的砖雕门楼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目的在于挖掘与展示祁县门楼建筑反映的文化艺术底蕴,及为探寻对现代室内外装饰的新途径提供参考。

    砖雕门楼文化内涵艺术特点

    基诺族尼高左的特征及其文化研究

    邱述龙赵月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尼高左在基诺族爱情文化中的作用及其作为基诺族文化的独特价值。详细解析了尼高左的含义、社交场景及选址标准,进而探讨了其与基诺族成人礼、爱情权及习惯法之间的深刻联系。阐述了尼高左的文化象征意义和功能,了解其在促进基诺族文化认同和继承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系统的分析和讨论,旨在为基诺族爱情文化的深入研究及传承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新视角。

    基诺族爱情文化尼高左成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