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村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村观察
中国农村观察

张晓山

双月刊

1006-4583

010-85195649 85195650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中国农村观察/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专业理论刊物。探讨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前沿成果,注重文章的实证性和资料性,提倡学术观点的争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拉力重构及其内在逻辑

    吴方卫卢文秀
    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需要明晰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内在逻辑.本文基于推拉理论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拉力演变过程及其内在逻辑.本文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历从"生计型"就业到"发展型"就业的阶段转变,在此过程中,主要推拉力发生重构,从收入差距产生的城市拉力转变为地区间收支剩余差距缩小引致的回流拉力,农村劳动力过剩产生的推力作用消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开放度低产生的推力作用增强.推拉力重构遵循两条逻辑线索:其一,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经历"平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的演变,地区发展差距缩小,农村转移劳动力空间分布呈现"均匀分布—东部地区块状分布—东部地区块状分布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点状分布并存"的变化特征;其二,随着农村转移劳动力需求层次的变迁,转移目标从"维系生计"转变为"追求发展",转移原则也从"收入最大化"转向"全面发展".相应地,转移方向从"大规模向东部地区集聚"转变为"就近就地转移增加".本文研究显示,要继续从尊重客观规律、适时调整区域发展战略、顺应需求层次变迁、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进而提升劳动力配置效率.

    农村劳动力转移推拉理论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层次

    农业生产托管何以促进农村女性非农就业

    张仁慧张瑜赵凯王志彬...
    2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生产托管有助于将农村女性从农业生产约束中释放出来,为其非农就业创造有利条件.本文利用黄河流域中上游2047份农村女性样本展开实证分析,考察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村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村女性非农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未采纳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农村女性相比,采纳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不仅显著提高农村女性非农就业的概率,还能显著增加其非农就业时长.从对非农就业选择和市场回报的影响看,农业生产托管促使女性劳动力兼业转移并推动其外出务工,同时显著提高其非农就业收入.机制分析表明,农业生产托管通过发挥时间释放效应促进农村女性非农就业.异质性分析表明,农业生产托管能对家庭收入水平偏低、抚幼负担较轻、赡养负担较重和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村女性发挥更强的非农就业促进效应.进一步分析证实,农业生产托管的非农就业促进效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与男性劳动力相比,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村女性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强.本文研究为加快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发展和促进农村女性非农就业提供了政策启示.

    农业生产托管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黄河流域

    流变的"家计":县域农民"家庭城镇化"的日常呈现

    胡静凝
    4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日益完善,农民家庭向县城迁居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事实.本文基于对河南省罗山县的田野调查,以"家计"为切入点,从日常生活中透视农民"家庭城镇化"的实践形态与内在逻辑.本文研究发现:农民家庭在城乡迁移中不断经历时空变革,受经济动机驱使进入城市积累经济资本,又在家庭诉求主导下回流家乡县城."家计"秩序呈现显著的"流变性"特征,以城乡迁移、代际协作、工农兼顾来满足农民家庭日益复杂的功能性需求,塑造一个跨越"城—县—乡"三域的家庭生产生活弹性模式.在县域城镇化背景下,进城农民家庭深度卷入县城社会系统,其"家计"逐步迈向现代化,呈现居住县城化、生计多样化、消费商品化和教养精细化等多元复杂的生活样态."家庭城镇化"是家庭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融入县城、迈向现代化的过程.这种以家庭为单元的自主城镇化实践蕴含着独特的生活理性,即根据进城农民家庭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要,灵活调整家庭形态与资源分配,策略性安排家庭生产与再生产行动,积极应对城镇化带来的生活变化和社会风险叠加.

    家庭城镇化家计家庭再生产现代化转型日常生活

    集群式治理:乡村产业集群再发展的实践逻辑

    雷贵
    5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产业集群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方式,但其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以集群式治理为核心概念,构建"主体互动—空间调控—赋能集体—聚集创新"的分析框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郭家坝镇脐橙产业集群发展为案例,详细阐述该镇以"四季有鲜橙"为核心的脐橙产业集群再发展的实践过程及其治理逻辑.在产业集群发展面临内外部困境时,地方治理主体通过整合利用地理资源、强化村社集体力量和重塑产业竞争优势,实现产业集群发展由衰转盛.该案例表明,乡村产业集群再发展的关键是有效的集群式治理,包含政府统筹、村社集体和农户积极参与、专家团队支持、市场反馈等多方面.其中,多元主体互动形成集群式治理共同体,通过空间调控实现地理性集聚效应再生产,通过赋能集体实现社会性集聚效应再生产,通过聚集创新实现差异性集聚效应再生产,促使内外部相关主体与要素集聚,从而推动乡村产业集群再发展.

    产业集群集群再发展集群式治理集聚效应政府

    权变型乡土社会网络与乡村产业集聚发展锁定——基于福建省白沙村紫菜产业"农贸模式"的案例研究

    林雪霏陈昭霖郑慧玲
    7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产业集聚是小农户在对接大市场过程中自发形成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基础.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分析福建省白沙村紫菜产业以农贸市场为主要销售渠道的低端经营样态,探讨乡土社会网络与乡村产业集聚发展锁定之间的关联.乡土社会在产业空间与村庄空间高度重合之下,衍生出区别于开放型和封闭型网络结构、具有过渡形态特征的权变型乡土社会网络.首先,这种社会网络一头对接市场,一头扎根乡村,以特有的家户理性为出发点,在农户平衡安全逻辑和利润逻辑的基础上持续锚定农贸模式的产业初始发展方向;其次,乡土社会网络中强弱关系的转变降低了农贸模式的经营成本,强化了这种模式的经营路径;最后,基于地理集聚和人情联系的网络联结为这种模式提供了信息融通、稳定可控的集群环境和排斥创新的合法化舆论.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自然生成的权变型乡土社会网络全方位维系乡村产业集聚的低水平锁定状态.因此,推动乡村产业由集聚向集群转型升级,根本在于优化乡土社会网络,包括支持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经营者和开展组织化合作等.

    乡土社会网络乡村产业集聚农贸市场发展锁定

    乡村数字治理与农村集体行动

    张岳张博易福金
    9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集体行动水平是摆脱公共事物治理困境的关键.数字治理平台建设是乡村数字治理的重要维度,本文利用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调查数据,考察数字治理平台建设对农村集体行动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治理平台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居民参与集体行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治理平台建设通过增强村规民约有效性、提高农村居民信任程度、扩展农村居民社会网络进而促进农村集体行动.数字接入能力、数字应用能力是影响农村居民利用数字治理平台的重要因素,因此也成为数字治理平台建设促进农村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的边界条件.当农村居民具有较强的数字接入能力与数字应用能力时,数字治理平台建设对其参与集体行动的影响更明显.基于此,未来应从加快平台建设、促进农民利用两个维度全面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

    集体行动公共事物治理数字治理平台数字接入能力数字应用能力

    包容性增长能促使农户参与非经济性集体行动吗——兼论中国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非经济效应

    刘海杨丹刘自敏章元...
    12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善治不仅要关注包容性增长,也要摆脱集体行动困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本文构建了包容性增长影响非经济性集体行动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采用广义Bonferroni曲线度量包容性增长水平,通过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这一工具变量识别包容性增长与非经济性集体行动的因果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并从贫困个体、贫困区域和扶贫效果三个维度探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非经济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包容性增长促进了农户参与非经济性集体行动.对农户而言,家庭收入越低、成员越多、土地经营面积越大、所在村庄规模越小,包容性增长对农户参与非经济性集体行动的促进作用越强.第二,包容性增长可通过提高农户互助水平和人际信任程度增强村庄动员能力和和谐程度,促进农户参与非经济性集体行动.第三,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不仅有利于提高包容性增长水平,还有非经济效应.而且,包容性增长更有利于推动原贫困户、扶贫区域和扶贫效果好省份的农户参与非经济性集体行动.本文研究提供了包容性增长影响非经济性集体行动的理论逻辑和微观证据,能为政府制定促进包容性增长和村庄公共事物治理的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公共事物治理包容性增长集体行动非经济效应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结构转换与机制创新——以资源约束型村庄为例

    何晓龙
    14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打破乡村治理资源瓶颈,是新时期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回应的基本问题.国家资源下乡虽然有利于民生发展,但也意外导致乡村治理的资源依赖问题.对于国家资源退场与村集体经济薄弱的资源约束型村庄而言,要解决好资源依赖问题,需要适应乡村治理结构转换,把创建多元村民小组自治模式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转向.资源约束型村庄通过明确乡村治理公私边界,构建村庄四级治理体系,创建形成青年主导型村民小组自治模式和村贤主导型村民小组自治模式,提高了乡村治理水平.而创新权责明晰机制、社会基础激活机制、资源聚合机制和信任生产机制,则是推动多元村民小组自治模式运行的基本逻辑.在乡村治理结构转换的背景下,创建和发展多元村民小组自治模式,既能实现乡村治理行政与自治的互嵌,也为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向提供了新的经验镜鉴.

    乡村治理治理结构转换村民小组自治治理共同体公共治理制度

    嵌套式边界治理:地方政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逻辑

    刘岩陈吉平
    164-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实践中,联村发展逐渐成为地方政府创新发展的重要模式.本文基于青岛市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发展实践,结合组织边界的理论视角,提出"嵌套式边界治理"概念,旨在阐释地方政府以联村片区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逻辑.本文研究发现:以联村片区为载体的嵌套式边界治理成为地方政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与可行路径.其中,地理位置相邻、行政任务驱动和资源要素互补等因素成为地方政府重塑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组织边界的基础驱动力.在此过程中,新片区组织边界的生成,意味着片区组织内部体系中的地理边界、行政边界、产业边界、社会边界和认知边界等发生变化,且不同类型的边界之间会产生互动与融合,最终实现示范片区内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协同振兴.总体上看,地方政府通过边界划定、边界互动和边界运营推动自然村、行政村、示范片区构成嵌套式的组织边界治理格局,有利于乡村连片振兴、区域统筹发展,提升了乡村整体发展水平.联村片区建设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嵌套式边界治理联村片区乡村全面振兴组织边界

    2024年1~6期总目次

    181-1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