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村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农村经济

张晓山

月刊

1002-8870

010-85195650/49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中国农村经济/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理论刊物。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分析农村形势和政策走势,系统提供农村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介绍各地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居民医保个人筹资政策:缘起、困境与优化

    郑功成谭琳子
    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居民医保是中国医保体系的主体性制度安排,而农民构成了居民医保的主要参保群体,该制度优劣直接关乎农民切身利益.中国居民医保采取"财政补助+个人缴费"的筹资模式,在个人缴费标准连年上涨引发居民缴费积极性下降甚至不再参保的情形下,亟待全面分析按人头缴纳等额、定额医保费用的现行居民医保筹资政策及其不良效应,寻求更加合理的政策设计与实践路径.居民医保实践表明,现行的个人筹资机制违背了医保筹资公平原则,导致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农民群体缴费负担日益加重,加剧了医保逆向调节,还引发了"短板效应",造成部分群体缴费压力大与总体筹资水平不高并存的矛盾局面.因此,改革现行筹资标准确定办法和年度调整方式势在必行,合理取向应当是综合考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依据个人或家庭收入一定比例筹资的目标.

    居民医保定额筹资优化路径共同富裕

    "提低"目标下农村低保制度的捆绑效应与优化路径分析

    宋扬程泽睿
    2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保制度作为中国社会救助体系中兜底性的核心制度安排,在实践中捆绑了大量的救助资源,这导致低保对象和其他低收入群体间的收入差距出现扩大的趋势,不利于增强"提低"效果和推动共同富裕.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样本数据,运用模糊断点回归的方法实证检验了不同时期农村低保制度的捆绑效应,并进行了政策模拟分析.结果发现,低保捆绑效应在脱贫攻坚时期不断放大,低保家庭获得的专项救助远高于其他低收入家庭,其中在危房改造、医疗健康和教育补助方面的差异尤为明显.进一步政策模拟发现,将低保捆绑的其他社会救助全部或部分转移至其他低收入群体,可以在不增加财政负担的前提下,缩小低收入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提升社会救助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建议打破低保的捆绑效应,更好地发挥社会救助的"提低"作用.

    共同富裕低收入群体社会救助体系低保捆绑效应

    消费升级还是降级——基于电商大数据的互联网消费测度

    宋科傅竞驰杨雅鑫
    4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消费作为重要的"新消费"形态,在当前居民消费升级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通过构建中国居民互联网消费升级指数,分析2016年1月-2021年6月全国与省级层面的居民互联网消费升级趋势及其空间特征.结果发现:居民互联网消费升级指数-全国指数稳步上升,2020年1-3月虽有短暂下滑,但从4月开始出现强势反弹,并在6月达到最高点,随后,居民消费逐步呈现降级趋势.分指标看,消费水平指数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受新冠疫情持续冲击后有波动下降的趋势,而消费结构指数则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受新冠疫情冲击并不显著.居民互联网消费升级指数-省级指数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空间特征分析表明,一方面,省级指数呈现显著的空间聚集性,表现为"高高""低低"的分布特征;另一方面,空间差异性检验显示,各地区的居民互联网消费升级指数的总体空间差异和地区内差异均呈现逐步增强的趋势,东部地区的地区内差异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进一步,本文构建可比性指数并与居民互联网消费升级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居民互联网消费升级指数在新冠疫情前与基于宏观数据构建的"居民消费升级指数—全国指数"走势高度一致,但受新冠疫情冲击后两者出现明显分化,基于宏观数据构建的消费升级指数大幅下降,而居民互联网消费升级指数则在小幅下降后出现了快速反弹,这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互联网消费的非接触式、便捷性等特征在新冠疫情期间表现出的独特优势.本文为在"新消费"升级阶段进一步推动消费、扩大内需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启示与决策参考.

    居民互联网消费升级指数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电商平台

    电商下乡能缩小农村家庭消费不平等吗——基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尹志超吴子硕
    6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使用2013-202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基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电商下乡对农村家庭消费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电商下乡能够显著缩小农村家庭消费不平等.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电商下乡通过提高低收入、中老年、低文化程度、低社会资本农村家庭的消费水平,提高农村家庭数字能力和强化农村家庭消费平滑能力,缩小农村家庭消费不平等程度.进一步分析表明,电商下乡对交通欠发达地区、非平原地区、距农贸市场远、距地级市远、低信息关注度和低文化程度的农村家庭的消费不平等具有显著的消减作用,即"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的实施能够减小交易成本对农村家庭消费不平等的扩大作用.本文研究为电商下乡缩小农村家庭消费不平等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以期为共同富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数字经济电商下乡消费不平等共同富裕双重差分法

    数字素养与农户收入:兼论数字不平等的形成

    王汉杰
    8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21年中国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调查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素养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数字素养提升能够显著促进农户收入增长.进一步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素养提升显著促进农户创业,并缓解农户信贷约束,进而实现农户收入增长.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增收效应并不具备包容性.相比高收入、高人力资本、低年龄组和男性户主的农户而言,低收入、低人力资本、高年龄组和女性户主的农户获益十分有限.上述发现印证了数字素养提升有助于实现农户收入增长,但也揭示了农村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等问题.据此,本文认为新发展阶段中国数字乡村战略的推进不仅要注重农户数字素养的培育,更要加快构建乡村数字经济的包容性发展路径.

    数字素养农户收入数字鸿沟数字不平等

    风险冲击视角下革命老区农户生计韧性研究——以太行革命老区为例

    高帅程炜唐建军
    10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革命老区农户生计韧性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本文基于2022年太行革命老区实地调查数据,构建"风险冲击-生计韧性-生计韧性提升策略"理论分析框架,在健康风险冲击、市场风险冲击和自然风险冲击视角下,从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3个维度测度农户生计韧性,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风险冲击对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路径,并探讨提升农户生计韧性的策略.结果发现:第一,健康风险冲击对农户生计韧性影响程度最大,负向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缓冲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组织能力;第二,市场风险冲击通过影响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对农户生计韧性产生负向显著影响,三者影响作用水平相当;第三,自然风险冲击对农户生计韧性产生正向显著影响,农户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易于形成对自然风险冲击的预期,且能够选择种植更适合当地气候的作物品种和更适宜的耕作方式,增强适应和应对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生计韧性.此外,通过不同群体农户生计韧性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仍应进一步关注脱贫户和脱贫村农户的生计韧性.

    农户生计生计韧性风险冲击革命老区

    共同富裕背景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逻辑与推进策略

    于法稳林珊孙韩小雪
    126-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同富裕背景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态逻辑体现了良好生态环境保障生态产品的基础性,为生态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提供了可能性;经济逻辑体现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性和全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可行性;社会逻辑则体现了社会公众的参与性和共享生态红利的公平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可借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涌现了一批典型案例.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评价机制、市场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八个方面提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推进策略: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全社会形成对生态产品的价值认同;完善核算规范,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可比性;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甄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内容;根据生态产品属性,选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保障生态产品供给的持续性;实施考核机制,促进生态产品不断增值;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力共同富裕;健全制度保障体系,高质量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共同富裕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价值

    流域尺度下季节性休耕生态补偿标准的空间优化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

    王夏林王转林王金霞严婷婷...
    142-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季节性休耕是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探究区域差异化的休耕生态补偿标准对于制定和完善休耕生态补偿机制、确保政策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作为中国粮食主产区和地下水超采最为严重的海河流域为例,基于生态补偿理论框架,构建海河流域三级子流域尺度下的生态经济模型,并运用模型测算不同政策情景下各子流域空间优化的休耕生态补偿标准,模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和地下水压采效果.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区域差异化的休耕补偿标准取值范围为218~689元/亩.制定基于各子流域空间优化的休耕生态补偿标准可以激励农民压减冬小麦种植面积、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在保证农户的生产收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实现更大的地下水压采目标.实施区域差异化的休耕生态补偿标准,在维持现行政策效果的前提下,可以减少10%的公共财政支出;在扩大政策覆盖范围的情况下,可使流域平均新增地下水压采量67立方米/亩;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能够确保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季节性休耕地下水超采生态补偿标准空间优化海河流域

    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与隐性债务管理——基于对撤县设区改革中政府举债行为的分析

    吉富星洪源秦玉奇
    166-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实证检验了撤县设区改革通过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地方隐性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结果显示:撤县设区改革能够通过影响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供需两方面的土地融资杠杆和投资竞争需求,引起地方隐性债务规模的扩张,同时在项目、资金层面形成多个作用路径.从债务监管环境看,债务监管越严,越能抑制撤县设区改革对隐性债务规模扩张的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受显性债务替代效应和隐性债务增量压缩效应影响,地方债务"显性化"政策能抑制撤县设区改革对隐性债务规模的扩张效应.上述结论对于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以及实现新型城镇化具有政策启示:应审慎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模式下的城镇化,开好举债"前门"、推动融资平台转型和项目合规融资,降低土地财政依赖,加强债务监管,构建更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

    举债融资机制地方隐性债务撤县设区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