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茆智

月刊

1007-2284

xsdbjb@188.com

027-68776133

430072

武汉大学二区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Journal 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水利电力专业技术刊物。宣传国家有关农村水利水电工作的方针政策,总结推广我国农村水利水电建设及管理经验,交流科研成果,沟通信息,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主要内容和栏目:水资源利用、灌水技术、输水技术、农艺节水、灌溉制度、技术经济、灌溉设备、灌溉自动化、节水与生态、工作经验、工程管理等。读者对象为从事节水灌溉行业的水利、农业、林业、机械及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SWMM模型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

    张沛林杨建涛王森刘晋...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定量评估广州市荔湖片区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研究通过本底分析、资料收集等构建了片区排水分区尺度上的SWMM模型,并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管网过流能力和内涝风险方面对广州市荔湖片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以期验证该区域按照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开发建设后,片区防灾减灾能力,同时本研究成果可为南方高密度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对缓解城市内涝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广州市荔湖片区模拟计算得出主要结论如下:①广州市荔湖片区低影响开发建设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显著提升,2022年片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1.46%,较2019年低影响开发建设前提升了15.37%;②对广州市荔湖片区低影响开发建设前后排水管网过流能力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片区在低影响开发建设前,在不同重现期降雨条件下,管网均出现溢流情况,且随着设计重现期的增大,管网溢流比例增加.片区低影响开发建设后,在不同重现期降雨条件下,管网溢流情况均明显降低;③对广州市荔湖片区低影响开发建设后内涝风险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在发生百年一遇24 h降雨(累计降雨量322 mm)时,片区基本为无风险区域,极少部分为低风险区域,荔湖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后能有效应对百年一遇暴雨.广州市荔湖片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有效降低雨水外排,提升了片区防灾减灾能力.

    SWMM模型海绵城市效果评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过流能力荔湖片区

    基于调蓄演算法和SWMM模型联合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应用研究——以马鞍山郑蒲港新区排涝系统为例

    肖阳王亚东刘晨辉常达...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马鞍山郑蒲港新区排涝系统为代表性案例,探讨基于调蓄演算法和SWMM模型联合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应用研究.郑蒲港新区于2012年设立,定位为现代临港物流区、现代临港工业区及产城一体主城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发展功能.首先,收集新区地理、气候和排水系统相关数据,运用基于水量平衡的调蓄演算方法对排涝系统及规模进行分析.然后,将优化方案应用于SWMM模型,对雨水径流等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和分析.研究表明,为达到20年一遇暴雨不积水的设计排涝标准,研究区域需外排总设计流量为111.9 m3/s,扣除现有3座泵站合计流量后,尚需增加30.5 m3/s外排流量.研究成果为郑蒲港新区姥下河北片区的排涝减灾和排涝系统整治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有助于新区发展建设需要.同时,此研究方法可作为基于调蓄演算法和SWMM模型联合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应用研究的参考,推动城市排水系统设计领域的发展.

    排涝系统排涝演算法SWMM模型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

    上下游水深比对溃坝洪水最大波高演进影响

    袁浩钟恒毅周昔东胡瑞昌...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溃坝洪水演进过程中最大波高及其衰减过程,对水库下游洪水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大尺度水槽(长32 m、宽1 m、高1.2 m)实验,采用波高仪测量了溃坝波演进过程中波高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数据,以此研究不同上下游水深比α和坡度S对溃坝洪水最大波高演进形态、波速和衰减率的影响.此外,研究结合数值模拟对溃坝波波高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溃坝波的演进形态与上下游水深比α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主要表现为两种典型形态:bore wave和undular wave.当上下游水深比α<0.4时,溃坝波以bore wave形式演进且溃坝波迅速爬升到稳定水位,此时溃坝波振幅小,且水面无显著波动;当上下游水深比α≥0.4时,溃坝波以undular wave形式演进且溃坝波会迅速爬升至最大值然后衰减,此时溃坝波振幅较大,且水面出现规则性波动.坡度S和上下游水深比α的变化影响波速和波速增长率.在相同α情况下,坡度S越大则波速和其增长率越大;在相同S情况下,上下游水深比α增大则波速变大且其增长率变小.对上下游水深比α=0.4~0.8的最大波高演进曲线采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并构建最大波高衰减公式,同时通过数值模拟在x=21 m处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最大波高衰减公式和数值结果吻合良好.当上下游水深比α>0.4时,溃坝波的最大波高衰减率都表现为首波的衰减率最大,然后衰减率逐渐减小为0.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溃坝洪水的演进过程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为构建溃坝洪水灾害学提供理论依据.

    溃坝洪水水深比坡度水力特性演进规律

    小水电河流生态流量评估及盈亏变化归因

    兰仟林凯荣刘梅先涂新军...
    93-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绿色小水电尽管在中小河流中能够提供经济效益,但同时会影响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从而制约小水电河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以滨江流域为例,利用SWAT模型重建不同时期径流过程,基于生态流量过程线组对生态流量进行时空量化,比较不同情景生态径流指标变化规律,定量揭示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生态盈亏的贡献分量.结果表明:①流域内生态流量时空分布差异明显,与基准期相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均不利于保障流域内的生态流量,气候变化影响下中位生态流量保证率减小7个百分点,叠加人类活动影响后中位生态流量保证率累积下降17.74个百分点,尤其在汛期和汛末流域内生态缺水问题突出,未来可推行小水电的季节性限制运行.②年内变化上,气候变化多引起生态盈余的减少,夏季减少最为强烈(p<0.05);人类活动则多引起生态赤字的增加,秋、冬季节增加最为显著(p<0.10).③生态盈余与降水距平存在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均在0.50以上,而生态赤字与降水距平的相关性较差,尤其在秋、冬季其相关系数多低于0.30.④人类活动对各时期的生态赤字变化的相对贡献均达到了80%以上,引起滨江生态缺水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过度.研究结果为适应变化环境下小水电河流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生态流量生态径流指标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变化归因

    平原区地下水位-水量响应关系及双控取水指标研究

    李大星罗明明肖高欣
    10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不科学的地下水开发活动,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引发系列地质环境问题,迫切需要制定地下水位-水量双控管理措施,以实现地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然而单一的水量控制指标无法满足取水控制的科学管理需求,因此以襄阳市平原区为例,运用地下水数值模拟法,并结合不同情景的模拟预测,研究地下水位-水量的响应关系,从而确定出双控取水指标.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地下水位与开采量和降雨量呈现出良好的相关关系,随着开采强度的增大,地下水位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地下水位与开采量的响应关系可作为确定取水控制指标的重要依据;通过控制降水条件和超采区水位阈值,根据水位-水量响应关系计算出水位和水量阈值,得出浅层地下水在现状开采条件下的允许开采量阈值为1.16 亿m3,平均水位阈值为93.11 m;并考虑水文地质条件的空间异质性,对双控指标进行了空间差异化分区,为地下水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襄阳地下水响应关系取水控制指标

    乌江中下游干流梯级水库汛期联合调度运行水位动态控制策略研究

    朱喜李诗琼王正华于洁...
    111-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合理的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可在兼顾流域防洪安全前提下提高洪水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水利枢纽的综合效益.构皮滩、思林、沙沱水电站是乌江中下游干流梯级电站,由于现有防洪库容是基于单库调洪计算,并未考虑水库联合调度运行,汛期运行水位静态控制,电站机组出力受限,汛期综合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研究基于预报预泄和库容补偿作用,统筹乌江中下游多区域防洪风险,构建梯级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调度模型,对基于构皮滩水库的拦蓄作用下抬升思林、沙沱水库运行水位的动态策略及其风险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梯级水库联合防洪预报调度可以抬升思林、沙沱水库前汛期(6-7月)运行水位2.10~3.86 m、6.09~6.42 m,后汛期(8月)可分别抬升4.17~4.86 m和6.21~6.42 m,并可以减轻梯级枢纽、乌江中下游保护对象(思南县和沿河县)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风险.研究结果可为构皮滩、思林、沙沱梯级水库汛期防洪及洪水资源利用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参考.

    梯级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乌江中下游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青藏高原降雪变化特征研究

    于媛慧杨士恒张安然刘建伟...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雪作为青藏高原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区域水资源平衡和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青藏高原地区降雪变化特征不仅对区域气候稳定性构成了挑战,也对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了深入理解青藏高原降雪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选取了拉萨河、年楚河、那曲河、长江源、黄河源和澜沧江源等6个具有代表性的流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多源遥感降水数据融合技术,揭示这一时期内青藏高原降雪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选取了CMFD、CPC和TRMM三种网格降水数据,通过构建基于整体偏差和偏差组分的降水数据评价指标,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精度评估和优化融合.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8年间,青藏高原典型流域内的降雪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在海拔5 000 m以上的地区,其降雪率的减少更为显著.降雪率的降幅由大到小排序为拉萨河(28.2%)、黄河源(18.2%)、长江源(17.8%)、年楚河(15.4%)、澜沧江源(12.1%)和那曲河(10.5%),这一下降趋势呈现出自南向北逐渐增强的空间分布特征.这一发现与全球气候变暖紧密相关,为理解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此外,本研究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相关领域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研究方法,有助于推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青藏高原降雪变化多源数据融合时空特征

    时间序列雷达数据识别耕地种粮类型的研究

    武晓天欧正蜂王晓蕾孙汉英...
    124-128,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为研究对象,采用2021年下半年的时间序列哨兵一号数据,分析了实测样本的水稻、玉米、坑塘水面、未耕种、树林和蔬菜等耕地上不同覆盖物的时间序列后向散射系数特征和类间差异性,结果表明耕地种粮类型分类的最优极化方式为VH极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s,LSTM)的耕地种粮类型识别模型,模型精度达到90%.根据模型提取了研究区的水稻、玉米、坑塘水面、未耕种、树林和蔬菜的空间分布,为多云地区的耕地种类监测提供了新的遥感技术手段.

    耕地种粮监测哨兵一号时间序列长短期记忆网络揭西县

    桂南水稻灌溉定额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分析

    黄挺余金凤罗维钢粟世华...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灌溉定额影响水稻水分利用率和稻田产能,为探寻水稻灌溉定额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2014-2021年在南宁市灌溉试验站,连续8年开展稻田水层定位监测补充灌溉试验,为量化桂南双季稻区水稻灌溉定额提供基础数据.在水稻返青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乳熟期和黄熟期,分别设置稻田水层上下限范围,利用测针每天定位监测水层深度.低于下限时进行补灌,计算累积灌水量.同时利用站内气象设施测降雨量.水稻成熟期,测量穗长、千粒重和产量等指标.试验结果显示:①降雨量大小及其时间分布是影响稻田灌溉定额的重要因素,其中,水稻生长期间降雨量分布不均,是造成灌溉定额出现显著差异的主要因素;早稻灌溉定额210.1~438.4 mm,晚稻灌溉定额243.9~477.5 mm.②灌溉定额在200~320 mm的范围内,水稻穗长、千粒重和产量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提高;灌溉定额大于320 mm时,继续加灌不利于水稻增产.由此可见,在整个试验期间,水稻的适宜灌溉定额为320 mm.灌水不足或过量均会影响水稻收成,降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水稻灌溉定额变化规律产量

    湖南省农田水利设施治理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辉吴敏
    136-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田水利设施治理效率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在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选取2012-2021年湖南省14个市(州)的面板数据,采用三阶段SBM与Malmquist指数相结合的方法,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视角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治理效率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探讨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剔除环境因素与随机误差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人均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和城市化水平对农田水利设施治理效率有积极性的影响,过量的堤防建设会弱化农田水利设施治理效率;调整后湖南省的农田水利治理效率趋于稳定,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则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12-2021年湖南省农田水利设施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U型"波动增长,长株潭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最快,湘南地区增速最慢,出现极端值的原因主要是技术进步变化指数的变动;农业种植结构、农村居民文盲率、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分权度对农田水利治理效率有负面影响.

    农田水利治理效率三阶段SBM-Malmquist指数固定效应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