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史
中国农史

王思明

双月刊

1000-4459

zgns@njau.edu.cn

025-84396605

210095

南京市童卫路6号南京农业大学内

中国农史/Journal 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季刊)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联合主办的农业历史专业学术性刊物。本刊创刊于1981年。迄今为止,已出版85期,发表论文1400多篇,达1200多万字,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国内三大经济史杂志之一。自1992年以来,本刊连续3次均被评为历史类全中文核心期刊,也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此外,本刊刊登文章还被美国《史学文摘》、《美国历史与生活》和《中国地理科学文摘》等杂志摘录和转载,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下湖":明清运河东移与黄河南移的生态后果

    马俊亚
    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迁都北京后,停止漕粮海运,重开东移的运河.由于运河居于极易溃决的黄河下游,经常被冲坍.为了捍护运道,明弘治年间在黄河北侧大筑太行堤,实施黄河南移工程,把全部黄河水流逼入河道相对窄小的淮河.为了冲刷黄河下游泥沙,并向淮安段运河供水,明臣又截断淮河下游河道,在平原地带修建巨型水库洪泽湖.加上修建在高地、为了向运河最高处济宁段供水的微山诸湖,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南地区每年都要蒙受严重的洪涝灾患.这里的田地常年潴水成湖,民众忘了"田""地"之类词汇,而代之以"湖";下田被称为"下湖".这一方言形成的背后,隐含着极为惨烈的水患祸民、生态衰败痛史.为了维持每年约400万石的漕粮运输,明清时每年仅在苏北、皖北造成的农作物损失即相当于每年漕粮总数的6.5至22.5倍;约为清中期每年财政收入的11倍.

    下湖运河东移黄河南移洪泽湖下五坝

    清代秦巴山区的资源消耗、山区稳定与玉米扩种

    王保宁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乾隆年间开始,秦巴山区以原材料供给和初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蓬勃发展,吸引大量流民进山谋生.流民涌入加大了山区粮食供应压力,玉米随之成为重要商品粮.白莲教事件后,为维护山区社会稳定,官府采取发展资源消耗型产业的政策安置流民,这进一步强化了玉米的主粮地位.然而,嘉道年间的气候突变又与资源消耗型产业政策共同作用引发山区水土流失,冲击官府努力维持的脆弱社会秩序.在多重因素的交融中,官府最终选择以环境资源换取山区社会稳定的治理模式,玉米依然是备受关注的主要农作物.

    玉米产业山区治理

    中体与西用:元、明时期宁夏水利技术之进步

    高正亮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宁夏引黄灌区历史悠久,灌溉已达上千年.自秦汉至唐代,银川平原渐次修成河东七级(秦家)、汉伯以及河西汉延、唐来四大干渠,西夏时期,河西又增修李王渠.蒙元以前,渠道水闸多用木料,间及石料,其余皆以土坝砌成.唐及西夏时运用树枝成捆筑成渠坝,覆以沙土,坝侧广植杨柳,利用根系再次巩固坝基,但传统技术无法解决宁夏水利发展形成的一系列问题.据史料记载,蒙古西征后,中亚水利技术逐渐东传.经元代和明前期,不断融入宁夏本土,至明后期完成"易木为石"材料更新和增"暗洞、飞槽、底石"技术革新.纵观这一过程,可谓传统引黄灌溉水利与西来技术融合之典型,推动宁夏水利技术新进步.

    元、明时期宁夏水利技术

    认知转型:近代黄土高原梯田水保功能的认知与早期实践

    乔沁路伟东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们对黄土高原地区梯田的属性认知,近代出现了 一次显著转型——在其本质"农田属性"外,扩展出新的"水土保持属性".这种认知的来源,除传统治黄思想中对中上游农田田制的关注外,近代实验农学的发展同样十分重要.但受近代中国动荡时局的影响,此项技术其时的推广并未达预期.尽管如此,近代知识分子进行的梯田水保探索,为新中国成立后黄土高原地区梯田的工程建设与普及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土坡梯田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近代中国

    粮棉之争还是粮棉结合?——近代华北地区粮棉耕地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研究

    张萍吕之望
    50-6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植棉业为切入点,通过对卜凯调查、陈翰笙调查、满铁调查等资料的整理,得出结论:美棉在近代华北地区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的耕种结构,粮棉之间因此存在"争地"现象,耕种模式则呈现出"粮棉结合"的特点.文章采用耕地利用集约度、耕地产出率、耕地盈利率等三项指标,分析了小农经营中各农作物的耕地利用效率,进而说明华北植棉业对农民耕地资源利用的影响.另外,研究还发现植棉的耕地利用集约度、耕地产出率以及耕地盈利率均高于粮食作物.相较其他粮食作物,植棉能够促使农民充分利用家庭劳动力,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增加耕地产出率和盈利率.最后,文章还从技术门槛、下游产业以及自然环境的角度解释了农民为何选择继续种植粮食作物的原因.

    植棉业华北地区利用效率

    新见明永乐二十年浙江永康县赋役黄册所载田土与科则初探——兼议明初浙西重赋

    耿洪利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图书馆藏公文纸印本《乐府诗集》其纸背均为明代赋役黄册,共计二十余种,其中以永乐二十年浙江金华府永康县义丰乡壹都陆里赋役黄册为最早.通过对黄册中所载官、民不同种类土地及科则的梳理,不仅丰富了地方志等传世文献的记载,而且反映了明早期浙中金华府的永康县的官田起科在一定程度上可比肩浙西重赋地区的事实.这样一来,与新发现的明洪武三年处州府小黄册所载官田科则对比后可见:浙江的赋税存在着浙西重于浙中,浙中又重于浙南的事实.从整体上看,浙江的官田赋税要远高于民田赋税.由此可见,明代的江南重赋,一是体现在官田起科之高,而非官田数量之多,二是从全国看,整个浙江地区或均属重赋.

    《乐府诗集》明代黄册土地种类科则

    新旧之间:民国时期银行农贷与农村传统信贷的互动

    苗书迪
    7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20年代末,银行开始办理农业贷款业务,农村金融组织由此形成了以银行为代表的新式金融与以典当、钱庄、私人为代表的传统信贷机构并存的新格局.在区域农村金融市场上,新旧信贷组织并非孤立演化,新式农贷对传统高利借贷产生一定的利率负向冲击与份额挤占效应,借贷运作方式的不同又使得二者间存在差异化互补的内在逻辑,基于各自比较优势的合作亦影响着银行农贷经营方式的调整与农村金融制度的建构.银行农贷与乡村传统信贷间冲击、互补与合作的多维交错关系共同形塑了民国时期农村金融市场信贷供给的组织结构,并作用于农民资金调剂与乡村金融的现代化转型.

    银行农贷农村传统信贷竞合共生

    稳定同位素视角下小麦对汉代以前黄河流域先民主食结构的影响

    侯亮亮贺霞霞张国华
    8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麦何时成为我国先民主食结构的重要组成日益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植物考古和历史文献证据的基础上,本文对黄河流域小麦传入的关键时段——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两汉时期——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初步勾勒出小麦在具体时空范围内对先民食物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距今4000年至3800年前后,小麦开始对河西走廊地区先民食物结构产生冲击.距今3600年前后,小麦开始对甘肃、河湟及其毗邻地区先民的主食结构产生影响.然而,东周至两汉时期,小麦才对黄河中游地区先民的主食结构产生影响.具体而言,西汉至东汉时期,小麦开始对关中地区先民的主食结构产生明显影响.东周至两汉时期,小麦在今山西和今河南地区先民主食结构中的比重明显上升,显然,本时期是小麦推广的关键时期.这可能与冬小麦和石转磨等的出现及利农政策和人口的飞速增长等因素相关.然而,今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和今山东地区的相关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未来如何精准判断小麦在先民主食结构中的比重,可能依然是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

    稳定同位素小麦的消费黄河流域东周至两汉

    汉代北京地区农业结构与特点——以路县故城遗址冶铸遗存浮选结果为例

    尹达魏然卜彦博孙勐...
    10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县故城遗址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现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西北部,是一处两汉时期的县级城址.为了解遗址手工业作坊区工匠的饮食消费和生活状况,探讨两汉时期北京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特点,2020年对该遗址涌翠西路地点冶铸遗存开展了浮选.涌翠西路地点冶铸遗存的特殊背景较大影响到出土炭化植物遗存的数量和种类.结果显示,小麦在两汉时期成为与粟相当的重要农作物,形成了麦和粟为主,大豆、大麦、红小豆、黍、水稻和大麻等多品种农作物为辅的崭新种植结构.炭化水稻遗存在北京地区首次被发现,说明水稻在东汉初年由官方进行了小规模的推广种植,却难以对本地区的旱作农业形成显著影响.综合路县故城遗址手工业作坊区多处地点的浮选结果来看,冶铸手工业者的主食种类多样,还食用多品种的瓜果和坚果,与其他地点无明显差异.

    路县故城遗址汉代冶铸遗存北京地区,小麦

    先锋的理论与妥协的实践——梁漱溟如何走上乡村建设道路述论

    察应坤
    113-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逻辑出发点是其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思考.社会主义、佛学、儒学都是其思想的资源.北大教书,曹州、广州办学,北京"亲师取友同处共学",广东办理乡治,山西村治考察等为其乡村建设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参照,主编《村治月刊》,任职河南村治学院、主政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使其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得以实现,也凸显出两者巨大的张力.他对社会运动存在的"与政府应分而不分""与农民应合而合不来""彼此亦不能合而为一"有了深刻认识.尽管如此,梁漱溟对"中国老道理的真精神里开出一个新局面"仍然抱着一个乐观的认识.

    梁漱溟乡村建设王鸿一邹平实验县村学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