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刘承基 凌锋

月刊

1672-5921

CJCVD@vip.163.com

010-83128791

100053

北京市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于2004年1月18日创刊发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办。我国著名脑血管病专家刘承基、凌锋教授担任主编。内容涉及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等。杂志同时向国内外发行,面向所有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工作者,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颌面外科、整形科、超声科等医学专业的医师。2006年,杂志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被荷兰《医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所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成功再通后收缩压下降幅度与术后预后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关系

    黄显军王昊徐骏峰丁贤慧...
    14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在成功行早期血管内治疗(EVT)后,收缩压下降幅度(SBPr)与术后90d临床预后及术后24h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序贯性纳入2015年7月至2023年4月于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因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行EVT并获得成功再通的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收集手术相关参数[包括发病至置鞘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闭塞部位(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大脑中动脉M2段)、脑侧支循环状态(术前闭塞血管造影显示闭塞血管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回流范围≥50%定义为侧支循环良好,回流范围<50%定义为侧支循环不良)]、术后即刻再通状态[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进行评估,成功再通定义为mTICI分级为2b~3级]、术后24 h sICH、术后90 d预后(以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根据EVT后24h内SBPr,将SBPr分成5 类,即 SBPr<-10%、-10%~10%、>10%~20%、>20%~30%和>30%。根据术后 90 d 预后以及术后24hsICH发生情况,将所有纳入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以及sICH组与无sICH组。SBPr与术后90d临床预后和术后24h sICH的关系采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根据有无高血压病史、有无持续静脉降压、基线ASPECT评分(3~5分和6~10分)及侧支循环状态(良好与不良)进行亚组分析。利用限制性立方图描绘SBPr与术后24 h sICH及术后90 d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1)共纳入731例患者,中位年龄71(62,77)岁,男性患者占58。0%(424/731),中位基线NIHSS评分为14(12,18)分,中位基线ASPECT评分9(7,10)分;405例(55。4%)患者术后90d预后良好,35例(4。8%)患者术后24 h发生sICH。(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1。036,95%CI:1。017~1。056),基线 NIHSS 评分越高(OR=1。095,95%CI:1。049~1。144),基线 ASPECT 评分越低(OR=0。704,95%CI:0。636~0。780),患有糖尿病(OR=1。729,95%CI:1。084~2。758),侧支循环不良(侧支循环良好比不良,OR=0。481,95%CI:0。332~0。696)以及SBPr>30%(以SBPr-10%~10%作为参照,OR=2。238,95%CI:1。230~4。071),术后90 d预后不良风险越高(均P<0。05)。持续静脉降压为术后24 h sICH发生的危险因素(OR=2。278,95%CI:1。047~4。953;P=0。038),而SBPr 20%~30%与较低的术后24h sICH发生风险相关(以SBPr-10%~10%作为参照,OR=0。362,95%CI:0。131~0。998;P=0。049)。(3)限制性立方图显示,EVT 后 SBPr 与术后 90 d预后不良存在U形关系,而与sICH的发生存在近线性关系,下降越多,sICH发生率越低。(4)亚组分析显示,在无高血压病病史和良好侧支循环状态亚组中,SBPr>30%较SBPr-10%~10%均具有更高的不良预后风险[OR值及 95%CI 分别为 2。921(1。000~8。528)、2。363(1。078~5。183),P=0。05和P<0。05];在EVT后接受持续静脉降压组和基线ASPECT评分6~10分组,SBPr>30%与术后90 d不良预后相关[以SBPr-10%~10%作为参照,OR值和95%CI分别为2。646(1。168~5。993)、2。481(1。360~4。527),均P<0。05]。SBPr与较低的sICH发生风险的相关性仅存在于不良脑侧支循环状态亚组中(以SBPr-10%~10%为参照,SBPr>20%~30%:OR=0。133,95%CI:0。027~0。652;SBPr>30%:OR=0。104,95%CI:0。013~0。864;均P<0。05)。结论 对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EVT后血管再通患者,术后SBPr可能与术后90 d预后不良及术后24 h sICH发生相关,但这种相关性存在显著的个体化差异。基线ASPECT评分、既往高血压病史、脑侧支循环状态以及EVT后持续静脉降压的使用在EVT后个体化血压管理中需谨慎对待。

    血压缺血性卒中取栓预后

    定量脑电图参数对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徐梦媛刘洋李娇冯光...
    15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定量脑电图参数对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SAH)患者发病后90d预后预测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SICU)收治的SaSAH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吸烟史、饮酒史、动脉瘤位置(前循环、后循环)、手术方式(开颅手术、介入手术、复合手术)、入院Hunt-Hess分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水肿评分(SEBES)、入NSICU后首次随机血糖、乳酸水平及NSICU住院时间。所有患者入NSICU后48 h内均行定量脑电图监测,收集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上、下边界、95%频谱边缘频率(SEF95)、α变动、(δ+θ)与(α+β)功率比(DTABR)、大脑对称性指数(BSI)、光谱熵。根据发病90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组。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SaSAH患者定量脑电图参数与mR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价各指标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效能。结果 (1)共纳入SaSAH患者72例,预后不良组47例,预后良好组25例,发病后90 d预后不良占65。3%。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史、吸烟史、饮酒史、动脉瘤位置、手术方式、乳酸水平、NSICU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unt-Hess分级、SEBES、随机血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的aEEG上、下边界及SEF95、α变动、光谱熵更低,DTABR、BSI更高(均P<0。05)。(2)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aEEG 上边界(r=-0。41,P<0。01)、aEEG 下边界(r=-0。54,P<0。01)、SEF95(r=-0。46,P<0。01)、α 变动(r=-0。53,P<0。01)和光谱熵(r=-0。39,P<0。01)与SaSAH 患者 mRS 评分呈负相关,DTABR(r=0。52,P<0。01)、BSI(r=0。33,P<0。01)与 SaSAH 患者mRS评分呈正相关。(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unt-Hess分级(Ⅳ级比Ⅲ级:OR=1。203,95%CI:1。005~1。441,P=0。044;V 级比 Ⅲ 级:OR=1。661,95%CI:1。109~2。487,P=0。014)、SEBES(OR=1。647,95%CI:1。050~2。586;P=0。030)、aEEG 下边界(OR=0。687,95%CI:0。496~0。953;P=0。024)、SEF95(OR=0。436,95%CI:0。202~0。937;P=0。034)、α 变动(OR=0。368,95%CI:0。189~0。717;P=0。003)、DTABR(OR=1。324,95%CI:1。064~1。649;P=0。012)和BSI(OR=1。513,95%CI:1。026~2。231;P=0。036)是 SaSAH 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上述7项指标均对SaSAH患者预后不良有一定预测价值,其中DTABR预测S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效能最高,其曲线下面积为0。862(95%CI:0。761~0。932),敏感度为85。11%,特异度为80。00%。结论 定量脑电图参数aEEG下边界、SEF95、α变动、DTABR、BSI可能对SaSAH患者的短期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待于未来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脑电描记术预后预测

    膝关节等速训练对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轻中度肌痉挛的影响

    戴亚圆王晓军尹杰董秋平...
    16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膝关节等速训练对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轻中度肌痉挛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8月至2023年12月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收治的卒中偏瘫患者130例,按收集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完全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等速组,每组6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5 d/周,40min/d),等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等速肌力训练(5 d/周,20min/d),治疗周期均为6周。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患侧股直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均方根值(RMS)和积分肌电值(iEMG)、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膝关节屈伸肌的峰力矩值及其比值、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分和10 m步行测试来对比2组患者股直肌表面肌电、下肢肌肉痉挛程度和运动能力。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股直肌表面肌电RMS、iEMG、MAS评分、屈伸肌峰力矩值及其比值、FMA-LE评分和步行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股直肌表面肌电RMS、iEMG、MAS评分、膝关节屈伸肌的峰力矩值及其比值、FMA-LE评分和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改善[(12。3±2。2)μV 比(15。5±2。9)μV,(24。8±2。3)μV·s 比(29。2± 3。1)μV·s,(1。34±0。15)分比(1。56±0。25)分,(20。8±3。4)N·m 比(12。3±2。5)N·m、(34。5± 2。3)N·m 比(26。3±3。6)N·m、0。60±0。16 比0。47±0。14、(26。1±2。9)分比(21。3±2。4)分、(0。61± 0。14)m/s比(0。46±0。15)m/s;均P<0。05]。等速组治疗后股直肌表面肌电RMS、iEMG和MAS评分、膝关节屈伸肌的峰力矩值及其比值、FMA-LE评分和步行速度分别为(10。9±1。8)μV、(22。4± 2。1)μV·s、(1。25±0。18)分、(28。7±3。0)N·m、(41。5±2。8)N·m、0。69±0。18、(29。0±2。3)分、(0。69±0。18)m/s,与治疗前[分别为(15。4±2。2)μV、(29。6±3。0)μV·s、(1。58±0。34)分、(12。6±2。3)N·m、(26。1±3。1)N·m、0。48±0。17、(21。5±2。1)分、(0。48±0。17)m/s]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等速组轻度痉挛患者和中度痉挛患者与对照组内相应轻度痉挛和中度痉挛患者股直肌表面肌电RMS、iEM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等速组内的轻度痉挛患者股直肌表面肌电RMS、iEMG[分别为(10。2±1。0)μV、(20。2±2。0)μV·s]与其治疗前[分别为(14。1±2。3)μV、(28。1±3。2)μV·s]以及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11。4±1。7)μV、(23。6±2。5)μV·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等速组内的中度痉挛患者股直肌表面肌电RMS、iEMG较治疗前改善[分别为(11。8±1。5)μV比(16。9±2。6)μV,(24。9±2。2)μV·s 比(31。3±3。8)μV·s;均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RMS、iEMG 分别为(13。2±2。5)μV、(26。1±2。7)μV·s]比较,RM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E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等速肌力训练对改善下肢伸膝肌轻中度肌痉挛状态有积极效果,且痉挛程度越轻效果越显著。

    卒中偏瘫等速肌力训练肌痉挛表面肌电

    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急性期血管内治疗效果分析

    刘浩林白小欣蔡军彭株丽...
    175-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对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急性期实施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广东省中医院脑血管病科连续收治的30例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危险分层评分对其进行评估,并探讨实施急性期(≤72。0h)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血管内治疗包括球囊扩张+自膨式支架置入、球囊扩张式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治疗。危险分层评分为本研究根据临床经验,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ABCD3-I评分基础上增加对分水岭梗死的评分内容,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急性期卒中进展或复发风险的筛选,其中危险分层评分0~3分定义为低危,4~7分定义为中危,8~13分定义为高危。以术后残留狭窄率≤50%且血流拓展脑梗死溶栓(eTICI)分级>2c级判定为血运重建成功。记录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饮酒史、吸烟史)、起病资料(发病至血管内治疗时间、症状、进展情况)、病变血管、危险分层评分、术前及术后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中脑血管事件(颅内出血、责任血管闭塞)及术后90d内脑血管事件(颅内出血、脑梗死、TIA、支架内再狭窄)、死亡事件。结果 30例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中,排除发病至血管内治疗的时间>72。0h患者3例、因其他疾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1例、失访1例、并存其他心源性脑栓塞疾病3例、非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4例、拒绝急性期血管内治疗7例,最终纳入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患者11例。(1)11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血管内治疗,其中男7例;年龄52~76岁,中位数年龄64岁;高血压病9例,糖尿病3例,高脂血症7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例(仅9例完善了该项检查),吸烟史2例,饮酒史1例;发病至血管内治疗4。0~72。0 h,中位数时间12。0h;左、右侧大脑半球梗死分别为3、8例,伴前后分水岭、内分水岭、前内后分水岭梗死分别为4、3、2例,伴内后、前内分水岭梗死各1例。(2)11例患者中,危险分层评分10~13分,中位数评分11分;术前NIHSS评分0~11分,中位数评分7分。(3)11例患者中,10例病变血管位于大脑中动脉,I例位于颈内动脉C7段;术前狭窄率70%~99%,中位数狭窄率86%;术前eTICI分级2a级7例,2b50级4例(存在远端血流缓慢);9例接受球囊扩张+自膨式支架置入,1例接受球囊扩张式支架置入,1例行球囊扩张治疗;术后狭窄率10%~20%,中位数狭窄率15%;术后eTICI分级2c级3例,3级8例。(4)11例患者中,术后第1天发生颅内出血1例,术后第3天新发脑梗死1例。完成术后90 d影像学随访患者8例,其中支架内再狭窄2例;术后90 d NIHSS评分0~20分,中位数评分2分;术后90 d mRS评分0~4分,中位数评分1分。mRS评分≤2分患者8例,未发生死亡事件。结论 初步分析表明,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实施急性期血管内治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安全性有待继续观察。危险分层评分对高危患者的筛选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探讨。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腔内治疗进展性卒中危险分层

    2024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183页

    无分叉颈动脉一例并文献复习

    许珂邢海英孙伟平孙葳...
    184-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分叉颈动脉是一种极其少见的颈动脉解剖变异,可能与胚胎期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发育异常有关。颈部血管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未见明显膨大和分叉结构,DSA显示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无分叉结构,可见"残端样"改变,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不多。该研究报道1例无分叉颈动脉患者,中年男性,因头晕1个月就诊,既往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住院后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左侧无分叉颈动脉伴右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经支架置入术及降压控糖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结合该例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对无分叉颈动脉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尤其是影像诊断医师对无分叉颈动脉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脑血管造影术无分叉颈动脉血管变异

    脑白质高信号消退的研究进展

    徐玉芸方琪芬龚向阳
    188-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白质高信号(WMH)普遍存在于老年人群中,与卒中、认知、步态不稳和神经精神症状相关。WMH负荷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WMH是动态可变的,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部分消退,且可能伴随脑萎缩减缓和认知功能改善,但其确切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目前尚不明确,且缺少有效逆转WMH的方法。作者综述了WMH消退的相关研究,为临床医师积极干预WMH相关影响因素,促进其在早期阶段逆转,改善患者脑健康提供参考。

    大脑小血管疾病白质磁共振成像综述

    血清β2微球蛋白与脑小血管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杨晨董爱勤
    194-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小血管病是指由多种原因损伤脑部小血管进而引起脑实质病变的一类疾病,是目前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隐患。其起病缓慢,进行性发展,逐渐累及全脑,可引起卒中、认知障碍等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该文对近年来血清标志物β2微球蛋白与脑小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脑小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参考,并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相关病理生理学机制以期为确诊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β2微球蛋白脑小血管病综述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研究进展

    黄燕兰梁志坚
    202-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关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颅内出血的研究较为活跃,而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尚不足。本研究检索了来自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关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文献,总结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目前对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仍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治疗原则主要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为并发症的治疗争取时间,其病死率较高。

    卒中血液肿瘤,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白血病综述

    对比剂脑病中国专家共识2023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张桂莲焦力群吴伟...
    207-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比剂脑病(CIE)是血管内使用对比剂后发生的一种少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忽视。近年来,随着不同学科介入诊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关于CIE的报道逐年增加。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CIE的统一诊疗规范。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讨论并共同撰写该共识,旨在为各级、各学科医师在预防、识别和处理CIE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造影剂脑疾病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