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刘承基 凌锋

月刊

1672-5921

CJCVD@vip.163.com

010-83128791

100053

北京市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于2004年1月18日创刊发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办。我国著名脑血管病专家刘承基、凌锋教授担任主编。内容涉及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等。杂志同时向国内外发行,面向所有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工作者,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颌面外科、整形科、超声科等医学专业的医师。2006年,杂志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被荷兰《医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所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颅内囊状动脉瘤半自动分割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研究

    耿介文王思敏胡鹏何川...
    577-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创建一种半自动的颅内囊状动脉瘤分割技术。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数据库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单中心数据,所有数据在分析前均进行了匿名处理。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60岁和<60岁)和DSA机型、DSA序列数及动脉瘤信息,包括动脉瘤个数、直径(≥5 mm和<5 mm)、颈宽(宽颈、窄颈)及位置(分叉部、侧壁)。根据8∶1∶1的比例将数据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训练集、测试集和验证集。3个数据集患者的DSA 三维断层数据均采用三维旋转DSA模式在造影机完成,并由3位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对DSA三维断层数据显示的动脉瘤进行标注,并最终生成动脉瘤的标准标签。动脉瘤分割模型包括训练阶段和分割阶段。训练阶段,使用训练集的DSA三维断层图像数据与动脉瘤的分割标签以及通过Marching Cubes算法提取的血管边缘信息,对模型进行端到端的训练,在测试集上监控模型的分割指标,保留分割指标最高的模型。分割阶段,医师在验证集的动脉瘤DSA三维断层图像上选择一个动脉瘤内部的点,截取感兴趣体积(VOI),输入训练好的血管与动脉瘤分割最优模型,得到动脉瘤的分割结果,将分割的VOI定位回原始DSA三维断层图像以获得最终的动脉瘤轮廓。将分割网络模型的分割结果与人工获取的标准标签进行比较,以计算Dice相似系数(DSC)。对验证集数据按照动脉瘤直径、颈宽、位置进行分层,以比较不同亚组间的DSC。计算动脉瘤分割掩膜的长、宽和高的边界框,将其中的最大值作为动脉瘤的最大直径,与标准标签中的最大直径进行对比。在验证集中统计并比较颅内动脉瘤标准标签人工获取时间与分割网络模型获取时间(从定位动脉瘤到获取满意的动脉瘤颈分割时间)。结果 最终纳入了 756例患者的969个DSA序列显示的1 094个动脉瘤的三维断层数据。其中,训练集纳入604例患者共783个DSA序列的877个动脉瘤,测试集纳入77例患者共100个DSA序列的117个动脉瘤,验证集纳入75例患者共86个DSA序列的100个动脉瘤。(1)各数据集基线比较结果显示,动脉瘤直径(P=0。003)、动脉瘤位置(P=0。003)的各数据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基线资料各数据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验证集中动脉瘤分割的平均DSC为0。868±0。078。直径≥5 mm的动脉瘤分割的平均DSC高于直径<5 mm的动脉瘤(0。891±0。041比0。855±0。088,P=0。038)。窄颈、宽颈、分叉、侧壁动脉瘤分割的DSC值分别为0。882±0。065、0。859±0。085、0。876±0。072及0。863±0。080,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动脉瘤分割模型在验证集所得到的掩膜最大直径与人工分割获得的标准标签的最大直径有较好的一致性[(5。78±3。18)mm比(5。37±2。92)mm,r=0。97]。在验证集中,人工分割与应用神经网络分割动脉瘤的平均时长分别为2。5min、34s。结论 本研究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创建半自动的颅内囊状动脉瘤分割技术可较为准确分割动脉瘤,该模型有助于动脉瘤形态学分析。

    颅内囊性动脉瘤分割模型神经网络U形网络结构Dice相似系数

    低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莫仡曹洁朱旭成陈荣华...
    587-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低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20年9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于入院24~48h内行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且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患者335例,根据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双抗组(89例)和替罗非班组(246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入院Hunt-Hess分级、入院改良Fisher量表评分、动脉瘤直径(>5 mm、≤5 mm)、动脉瘤位置(前循环、后循环)及术后急性脑积水或脑室积血、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情况。所有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均为入院后急诊头部CT平扫确认。术后即刻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栓塞效果:Ⅰ级指完全不显影(完全栓塞),Ⅱ级指仅瘤颈显影(不完全栓塞),Ⅲ级指瘤体显影,其中Raymond分级Ⅰ~Ⅱ级为有效栓塞。替罗非班组:在动脉瘤瘤腔内填入弹簧圈后、支架释放时,给予4。2 μg/kg替罗非班静脉注射后以0。07 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6~8h,并在停止静脉滴注2 h前予序贯阿司匹林100 mg与氯吡格雷75 mg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双抗组:至少于支架置入前2 h给予顿服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第2天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后持续口服6个月阿司匹林(100mg/d)和术后持续口服3个月氯吡格雷(75mg/d)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有效性指标、安全性指标、不良事件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有效性指标为术中及术后72 h内血栓事件发生率,安全性指标为术中及术后早期(术后48 h以内)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术后晚期(术后48 h及以后)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脑室外引流相关颅内出血事件(症状性、无症状性)发生率,不良事件为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情况,其他并发症指延迟性脑缺血事件发生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180d临床预后,将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结果 (1)替罗非班组与双抗组的基线及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2)替罗非班组与双抗组术后180 d良好预后[75。2%(185/246)比74。2%(66/89),P=0。845]及死亡[10。2%(25/246)比 12。4%(11/89),P=0。566]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抗血小板聚集方案有效性比较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与双抗组术中[0。8%(2/246)比 4。5%(4/89),P=0。075]、术后 72 h 血栓事件[11。0%(27/246)比 13。5%(12/89),P=0。527]发生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抗血小板聚集方案安全性比较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术后早期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双抗组[2。8%(7/246)比10。1%(9/89),P=0。014],接受脑室外引流术发生症状性脑室外引流相关颅内出血事件患者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比2/15,P=0。050)。两组术中颅内出血事件(1。6%比3。4%,P=0。580)、术后晚期颅内出血事件(3。3%比4。5%,P=0。836)、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症(0。4%比1。1%,P=0。461)发生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剂量替罗非班方案用于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急性破裂动脉瘤在预防血栓事件方面与双抗效果类似,且不增加早期出血事件发生率。

    破裂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替罗非班低剂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

    基于定量磁化率成像评估的脑小血管病患者灰质核团铁沉积情况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冯萌萌王媛刘霄翊张森皓...
    595-6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定量磁化率成像(QSM)评估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灰质核团铁沉积情况,分析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22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CSVD患者和2022年9月至1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与核医学科既往其他研究招募的健康对照者。收集和比较CSV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收集所有CSV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头部MRI,包括三维T1加权成像、QSM、T2加权成像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成像。根据CSVD患者头部MRI评估相关影像学特征及CSVD总负荷评分,将患者分为CSVD轻微(CSVD-m)组和CSVD严重(CSVD-s)组;健康对照者为对照组。基于QSM获取所有CSVD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灰质核团磁化率值。采用单因素协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校正比较3组灰质核团磁化率值,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灰质核团的磁化率值与MoCA量表评分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CSVD患者61例,其中CSVD-s组29例,CSVD-m组32例;对照组共纳入健康对照者32名。(1)CSVD-s组、CSVD-m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SVD-s组、CSVD-m组MoCA 评分低于对照组[25。0(22。5,27。5)分、27。0(25。0,29。0)分比 28。0(27。0,29。0)分,H=15。006,P<0。01]。CSVD-s组与CSVD-m组脑微出血、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影像学特征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3组间左侧壳核(F=4。790)、苍白球(F=12。896)、海马(F=3。904)及右侧壳核(F=36。278)、苍白球(F=39。449)、尾状核(F=6。797)、丘脑(F=6。525)磁化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 Bonferroni校正后,CSVD-s组左侧壳核、苍白球及右侧壳核、苍白球、尾状核、丘脑磁化率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CSVD-m组左侧苍白球及右侧苍白球、壳核、丘脑磁化率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左侧海马磁化率值低于对照组(P=0。045)。(3)左侧壳核及右侧壳核磁化率值与MoCA量表评分均呈负相关(左侧:rs=-0。316,P=0。015;右侧:rs=-0。316,P=0。014)。结论 CSVD患者灰质核团中铁代谢异常,双侧壳核铁沉积均与认知功能存在相关性。

    大脑小血管疾病铁沉积定量磁化率成像认知功能

    2013-2021年山东省滕州市缺血性卒中死亡率时间趋势分析

    董芳韩兴贵徐玉銮朱宏宇...
    603-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3-2021年山东省滕州市户籍居民在高血压防控期间缺血性卒中(IS)死亡率的时间趋势。方法 2013年1月1日山东省滕州市开始高血压防控,采用2013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IS死亡病例监测数据统计IS死亡率,分析其在不同特征居民中的时间趋势。户籍人口来源于山东省滕州市公安局,以2020年全国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年龄和性别标化死亡率。采用x2检验比较死亡率差异,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比较死亡率的时间趋势和年龄趋势。结果 滕州市2013-2021年IS总体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呈现时间变化趋势(Z值分别为12。647、7。305,均P<0。001),2021年比2019年分别下降了 23。77%和30。99%(Z值分别为-7。393、-9。975,均P<0。001)。男性IS粗死亡率2019年比2017年升高了13。27%,女性IS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2018年比2017年分别下降了 16。39%和19。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160、9。789和15。109,均P<0。05);除2013、2015年IS粗死亡率外,其余年份男性IS粗死亡率和各年份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25。816~124。040,均P<0。001)。各年份IS粗死亡率均随年龄段增加而升高(Z值为42。604~61。025,均P<0。001)。年龄≥65岁IS死亡比例为85。85%。男性45~54岁年龄别IS粗死亡率呈时间变化趋势(Z=3。035,P<0。01),而同年龄段女性未呈时间变化趋势(P>0。05)。城区IS死亡率由2013年的62。61/10 万下降到 2021 年的 54。00/10 万(Z=-2。097,P<0。05)。农村 IS 死亡率 2019 年比 2013 年升高了 213。15%,2021 年比 2019 年下降了 22。75%(Z 值分别为 19。074、-6。390,均 P<0。001)。结论 2013-2021年,山东省滕州市IS死亡率城区呈下降趋势,农村2019年后呈下降趋势;相较于女性,男性45~54岁年龄段死亡率有年轻化趋势。应对男性和农村IS患者给予重点关注。

    缺血性卒中死亡率流行病学研究

    以精神行为异常起病伴双侧丘脑肿胀进行性加重的硬脑膜动静脉瘘一例

    段小萱唐娜陈健李京凯...
    616-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双侧丘脑肿胀进行性加重为主要表现的大脑大静脉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多种疾病相混淆。作者报道1例以精神行为异常起病,逐渐出现双侧丘脑病变,曾先后被误诊为"丘脑胶质瘤""脑炎""直窦血栓形成",但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进行性加重,由外院转至我院,最终通过多模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大脑大静脉区DAVF。作者拟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大脑大静脉区DAVF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丘脑疾病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

    以急性遗忘综合征起病的脑梗死一例

    刘睿婷王诗睿张潇文刘首宏...
    626-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遗忘综合征可表现为短暂或持续的单一遗忘症状,也可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进而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急性遗忘症状并非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典型症状,在急诊诊治过程中容易被误诊或延迟诊断。作者回顾性分析了 1例以急性遗忘综合征起病的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以期为急诊及神经科医师对类似病例的诊疗提供参考。

    脑梗死遗忘穹窿

    干燥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一例

    陈雪王浩玥李鸣明葛朝明...
    629-631,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特殊的脑血管疾病,可引起CVST的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抗磷脂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合并CVST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作者报道1例干燥综合征合并CVST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探讨了干燥综合征合并CVST可能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等,以期为该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窦血栓形成,颅内干燥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抗凝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

    放射治疗后颈动脉狭窄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张潇崔晟岩徐然李家耀...
    63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放射治疗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然而,放射治疗引发的颈动脉狭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放射治疗后颈动脉狭窄具有多发、长节段及病变不稳定等特点,传统治疗手段难以应对。作者系统性总结了放射治疗引发颈动脉狭窄的病理特征及机制,探讨了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滋养血管损伤在其中的作用,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及防治策略进行了展望。

    颈动脉狭窄放射治疗分子机制综述

    2024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637页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压监测及管理的研究进展

    傅晓彤曲鑫王宁
    638-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对脑组织最具损伤性的疾病之一,这种损伤的形成存在多重机制,颅内压升高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临床实践研究表明,aSAH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后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不仅加剧了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也成为影响受损脑组织修复的不利因素。既往多项关于颅内压的研究显示,应用颅内压监测并指导治疗可以改善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预后,颅内压监测已成为其常规临床监测方法。而针对aSAH患者颅内压的临床研究尚少,对于来自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研究结果及经验是否适用于aSAH患者的临床实践尚不明确。作者回顾了已报道的相关临床研究,对aSAH患者的颅内压变化规律、适用范围、干预阈值进行综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动脉瘤,破裂重症监护病房神经危重症管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