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学通报
中国农学通报

石元春

旬刊

1000-6850

edit@agri.org.cn

010-59194705

100125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楼中国农学会期刊处

中国农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沟播对中轻度盐碱地小麦土壤养分、叶片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薛远赛彭科研陈希彦李秋芹...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适用于中轻度盐碱地条件的小麦播种方式,以'青麦6号'为实验品种,比较传统平播(CK)、双行沟播(T1)和三行沟播(T2)3种种植方法,研究沟播对'青麦6号'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沟播方式显著提高了同一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以及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在叶片荧光动力学参数方面,所有处理的小麦旗叶的光化学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效率(ETR)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均呈现增长趋势,而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则呈下降趋势,其中T2处理的降低幅度最小。籽粒灌浆数学模型表明,T2处理在最大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天数上优于其他处理;在产量构成要素方面,沟播处理的公顷穗数与平播处理差异显著,而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差异不显著。与CK处理相比,T1处理增产7。53%,T2增产12。06%。综上所述,沟播是一种适合盐碱地小麦种植的方法,尤其是三行沟播(T2)是较优的种植模式。

    盐碱地种植方式土壤养分冬小麦荧光动力学参数产量

    藜麦研究态势与发展趋势分析

    陈薇薇冯鹏睿张永清合佳敏...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2011-2022年间发表的关于藜麦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总结藜麦的研究态势和发展趋势。利用VOSviewer软件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宏观层面上对藜麦的研究涵盖了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技术、加工利用、营养与功能、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在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领域,研究显示藜麦具有极高的遗传多样性,为遗传改良和品种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微观层面揭示了诸如营养成分、抗氧化剂、多肽等关键词的重要性。这些关键词不仅指向藜麦的营养价值,也暗示其在功能性食品开发中的潜力。未来应加大对藜麦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护工作,推进遗传育种技术的创新,优化栽培和加工方法,并深化市场需求与消费者偏好的研究。同时,加强遗传学、农业科学、食品科技等学科之间及行业之间的合作并增加科研投入,以实现藜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在全球食品产业中的创新潜能。

    藜麦VOSviewer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技术

    7个烟草品种在云南丽江植烟区的生态适应性及烟叶产质量综合评价

    肜磊薛至勤邓晨宵罗坤...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不同烟草品种在丽江植烟区的生态适应性,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势烟草品种,提高烟叶的产质量以及风格特色,以当地主栽品种'云烟87'作为对照,共选取7个烟草品种进行田间试验,对烟草大田阶段的生育情况和农艺性状进行调查,统计各品种经济性状并针对烤后烟叶的各项质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丽江湿润河谷植烟区,'云烟116'的大田生育期短,经济性状好,'PVH1452'和'云烟121'的烤后烟叶综合质量高,但产量和产值偏低,常规主栽品种'云烟87'的农艺性状好,但生育期较长且化学成分不协调。试验表明,在丽江生态环境相似的植烟地区,'云烟116'的生态适应性强且烟叶品质较好,种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高,可作为当地主栽品种进行大面积验证和推广。'PVH1452'和'云烟121'的烟叶综合质量表现优秀,但产量和收益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可作为提高丽江区域特色的储备品种进一步开发研究。

    烟草品种生态适应性丽江植烟区经济价值烟叶质量

    西藏城郊地区食用豌豆品种改良与评价

    高小丽黄海皎常子惠杨涛...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西藏城郊一带食用豌豆品种单一、口感欠佳、产量低等问题,开展引进菜用豌豆熟性、产量及构成因子和可食部位品质等研究。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及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中秦1号'在拉萨地区生育期为102 d,比当地豌豆早熟20 d左右。'食荚甜脆豌3号'单株鲜荚产量最高为346。30 g。可食荚品种'美国甜豌豆'口感总体较好。'成豌8号'、'成豌10号'、'美国甜豌豆'、'生食荷仁豆'4个品种综合得分值相对较高,推荐在生态环境近似区域作为优质鲜食豌豆品种推广使用。

    高寒地区菜用豌豆生产性能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沙地蛋白桑引种栽培及其在陕北榆阳风沙区的适应性研究

    宋怡颖韦明月郝磊秦媛媛...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品种蛋白桑在陕北榆阳风沙区的适应能力,以4种不同生态型的3年生蛋白桑('榆引桑-1'、'榆引桑-2'、'榆引桑-3'和'榆引桑-4')为材料,分别从农艺性状、生理生化特性、产量特性和品质等方面综合评价4种蛋白桑的适应性,为陕北风沙区蛋白桑育种提供新种质。研究结果表明,4种蛋白桑均具有较好的越冬性能,能在榆林地区安全越冬;'榆引桑-1'的农艺性状均表现得比其他品种好(P<0。05)。生理生化特性分析表明,4个蛋白桑品种间除蒸腾速率外,叶绿素含量、净光合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为'榆引桑-1'最高,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为'榆引桑-1'和'榆引桑-4'最好。4个蛋白桑品种总产量之间差异不大,茎叶鲜重、茎叶干重、单株生物学产量在各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茎叶鲜重、茎叶干重最好的为'榆引桑-1'和'榆引桑-4',而'榆引桑-1'的单株生物学产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P<0。05)。4个蛋白桑品种间粗脂肪含量、粗纤维含量和灰分无差异,但粗蛋白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榆引桑-1'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94。9 g/kg,分别是'榆引桑-2'、'榆引桑-3'和'榆引桑-4'的1。19、1。43、1。13倍。相关分析表明,桑树产量与净光合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茎叶鲜重和茎叶干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粗蛋白含量与株高、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茎叶鲜重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合隶属函数分析结果,'榆引桑-1'可作为陕北榆阳风沙区较适宜的蛋白桑品种。

    引种生理特性品质适应性

    安息香属植物研究进展

    陈琴付卓锐肖兴翠辜云杰...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梳理安息香属植物研究与应用进展,为安息香属植物的研究、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文章总结了国内外安息香属植物地理分布与分类、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繁殖与栽培及应用价值。重点归纳了近年来安息香属植物横纵向分布范围、主要分类依据、开花生物学、种子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实生育苗及无性繁殖技术、药用价值、经济价值、观赏价值等方向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安息香属植物研究存在研究物种局限、研究领域单一、引种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提出未来应加强安息香属植物濒危种的保护、原种的引种驯化以及新品种的培育及其推广应用。

    安息香属资源植物引种保护开发利用综述

    金银花主要农艺性状和光合特性的综合评价研究

    曹辉王峰左红娟张晓申...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适合郑州栽培的金银花新品种(系),以6个金银花新品种(系)为试材,采用灰色关联法对其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分析,并采用DTOPSI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金银花光合特性和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金银花的11个光合特性和农艺性状均存在差异,变异系数为5。82%~38。01%。单株干重与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呈负相关,与其他性状呈正相关,与蕾长、百蕾干重、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呈显著正相关,金银花各性状对单株干重影响由强到弱为百蕾干重>水分利用率>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叶长>蕾长>叶宽>叶绿素>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DTOPSIS综合品种(系)排序与单株干重排序一致,主成分分析结果前2名与金银花单株干重前2名排名一致,第5名和第6名排序一致。DOTPSIS和主成分分析法可作为金银花综合评价的方法,'封花1号'、'密银花1号'和'郑银花3号'适合在郑州进行种植。

    金银花农艺性状光合特性综合评价灰色关联法DTOPSIS法主成分分析法

    平原地貌景观格局的空间幅度效应

    林子航刘学录李晓兵
    5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特定地貌景观格局空间幅度效应的最佳尺度,有助于为该地貌土地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黄淮海平原地区3个100km×100km的正方形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2020年的Landsat-8遥感影像数据解译成土地利用类型图,通过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和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平原地貌景观格局的空间幅度效应及其变异规律。结果表明,相同地貌内的不同景观组分特征存在差异;3个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幅度效应,随着空间幅度逐渐增大,景观格局的幅度效应逐渐减小并呈现平稳状态。在20~25 km幅度范围内,尺度效应差异最明显;在21~90 km或26~90 km幅度范围内,尺度效应差异较小;在大于90 km幅度范围内,幅度效应消失,表明90 km是大尺度范围下平原地貌研究景观格局的"临界阈"幅度。

    平原地貌景观格局景观指数空间幅度尺度效应

    芡实对沿淮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

    陈毛华杨永学刘坤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乡土水生植物芡实对沿淮农村富营养化河流净化效果,在模拟沿淮农村地区富营养化河流的水池中种植芡实,定期监测水体中的总氮(TN)、氨氮(NH4+-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Cr)、酸碱度(pH)、可溶性盐含量(EC)、溶解氧(DO)的数值变化,综合分析芡实对富营养化河流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芡实作为沿淮地区乡土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的河流有着净化作用。芡实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水体95。53%~98。45%的NH4+-N和99。50%~99。65%的TP,净化效果好。芡实对富营养河流中TN和CODCr的净化效果不明显,而且水体中的pH上升11。05%~11。61%,EC值增加21。12%~22%,DO增加3。82~21。77倍。芡实作为一种乡土水生植物,对沿淮地区富营养化河流具有显著的净化潜力。

    芡实富营养化河流水体净化综合分析氨氮去除总磷去除溶解氧增加酸碱度变化可溶性盐含量变化

    浮萍人工培养和调控及其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赵轶鹏赵新勇胡婷婷罗景升...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介绍了浮萍的生理生态特点、发生分布规律以及自然状态下的繁殖方式;基于这些特征特性,进一步归纳了关于浮萍实验室内的制备和培养塘等规模化养殖方法的最新研究和探索,系统梳理了影响浮萍生长的环境因素,重点阐述了浮萍在稻田水体中对氨氮转化和利用的作用。在农业生态领域,还需进一步开展关于稻田浮萍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水稻间互作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在降低因伴生浮萍过快生长造成的水稻产量下降风险的同时,充分发挥浮萍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平衡效应,提升稻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浮萍分布规律繁殖培养稻田生态系统水稻互作效应生理生态特性规模化养殖环境因素氨氮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