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夏国良

双月刊

1009-508X

010-62732619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登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农业机械工程、信息与电气工程、水利与土木工程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研究快报等。读者对象为国内外高等院校师生、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及管理干部。欢迎有关单位及有关学科的科研人员、教师及研究生订阅。 本刊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其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本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在全国农业科技期刊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的“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中位居第三;本刊2006年入选教育部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茎叶类蔬菜机械化收获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

    王伟吕晓兰王士林陆岱鹏...
    117-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系统地了解茎叶类蔬菜收获机关键技术,采用文献综述和归纳总结的方法,从无序收获技术和有序收获技术2方面对国内外茎叶类蔬菜收获技术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结果 表明:1)在茎叶类蔬菜无序收获技术中,国外集中式蔬菜收获技术已较为成熟,我国相关机型存在通用性不高、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选择式蔬菜收获技术的研究尚始于起步阶段,在工作可靠性和收获效率等方面和集中式收获技术存在明显差距.2)在茎叶类蔬菜有序收获技术中,柔性夹持输送机构和有序铺放梳理装置是有序收获机的关键部件,对低损伤、低扰动柔性夹持输送和有序铺放梳理技术的研究是当前茎叶类蔬菜有序收获技术研究的重点.针对茎叶类蔬菜收获机械作业要求,提出以下发展策略:优化收获机械结构,研究具备一机兼收功能的通用型茎叶类蔬菜收获机;整合机械系统与电气控制技术,提高收获机具的自动化水平;加强成熟蔬菜有效识别定位和末端执行机构相关研究,提高茎叶类蔬菜选择式收获机工作效率;研究茎叶类蔬菜物理特性,突破低扰动切割技术、可调式低损伤夹持输送技术等有序收获关键技术.

    茎叶类蔬菜收获机械无序收获技术有序收获技术

    蔬菜穴盘苗移栽自动取苗技术现状与分析

    文永双张俊雄袁挺谭豫之...
    128-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动取苗是蔬菜穴盘苗全自动移栽机的核心技术,快速、精确、低损伤取苗是蔬菜穴盘苗自动移栽作业的重要保障.自动取苗机构结构复杂、种类繁多,为使自动移栽领域的应用或科研人员能够快速系统了解自动取苗技术,合理选型或设计取苗机构,采用文献综述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对国内外自动取苗技术进行研究.对取苗技术进行分类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顶出式、顶夹式取苗机械结构简单,取苗效率高,不易伤苗;指钳式取苗稳定可靠、适应性强;直落式取苗机构布置灵活,可同时完成取苗和投苗,但需特制穴盘,仅适合小苗移栽.当前我国自动取苗技术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制钵、育苗、取苗等环节不匹配;蔬菜生产劳动者兼职化老龄化严重;缺乏高性能取苗技术等.结合国内外自动取苗技术研究进展和我国蔬菜生产农艺和现状,提出了问题的应对措施.针对取苗技术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提高取苗速率,降低钵苗损伤率;简单型与智能型并重发展;向机-电-液-气一体式大型机和机械式小型机发展;取苗机构采用模块化设计.

    蔬菜穴盘苗移栽自动移栽机取苗技术

    黑龙江农垦种养业生产系统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固碳的核算

    楚天舒赖世宣杨增玲
    143-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区域种养业减排增效潜力,采用最新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对区域种养业生产系统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固碳的途径和计算方法进行梳理,以黑龙江农垦种养业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计算分析与评价该系统2009-2018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土壤固碳量.结果 表明:1)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黑龙江农垦种养业生产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增长—下降后平稳”的趋势,2018年为2.48×1010 kg,秸秆焚烧碳排放、主要物资碳排放、稻田CH4排放为主要来源,约占排放总量的84.87%.2)在土壤固碳方面,玉米和大豆的秸秆、根系输入引起的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变化量分别为2.15×109和1.53×108 kg,而奶牛、肉牛、蛋鸡、肉鸡和生猪有机肥输入引起的土壤有机碳的累计变化量分别为-1.43×108、-5.46×107、-2.67×106、2.26×106和-9.68×107 kg.3)近年来黑龙江农垦种养业生产系统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有所增长、经济效益有所下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1)加大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资源综合利用,建立第三方集中处理中心,减少秸秆焚烧和畜禽粪便未利用;2)确定适宜的有机物料输入种类与量,促进土壤碳固定;3)开展农机具使用效率研究.

    温室气体排放黑龙江农垦种养业生产系统土壤固碳

    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特征提取与城乡梯度差异分析——以河北省涿州市为例

    汤怀志汤敏关明文张美聪...
    157-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快速获取区域土地利用特征和精细刻画城乡土地利用差异,以河北省涿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Sentinel-2影像数据,采取面向对象方法进行影像分割,利用隶属度函数与决策树方法相结合的非监督分类算法对涿州市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并选取了不同方向的城乡梯度样带进行了土地利用特征分析.结果 表明,应用模糊决策树方法的涿州市土地利用分类结果总体精度为93.7%,Kappa系数0.892,分类精度较高.分析上述结果发现:涿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与城乡居民点用地为主,林地、草地、水体等自然生态空间比例较低,土地利用的城乡梯度特征明显;耕地集中分布在距离城市中心4~7 km的东南、南、西方向;城乡居民点整体分布分散,在距离城市中心3 km以内、5 km、8~9 km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建议涿州市依据预期人口规模和集聚特征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强度,同时提高林地、草地、水体等生态空间比例.

    土地利用面向对象分类隶属度函数决策树分类遥感影像

    基于云遗传BP神经网络的黄淮海旱作区土壤有机质预测精度分析

    徐清风于茹月勾宇轩赵云泽...
    16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提高土壤有机质预测精度的方法,以黄淮海旱作区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云遗传BP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和GABP神经网络三种方法比较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质预测精度.结果 表明:1)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值的数据分布与正态分布相比具有不同程度的向右偏移,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2)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的半方差函数最优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的结构因素与随机因素对空间变异的影响大小基本一致,空间自相关性较弱;3)结合云模型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对0~10、10~20、2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的预测精度均得到了一定提升,而对3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的预测精度则提升不明显,可能是由于3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变异系数超过了一定范围所造成.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土壤有机质的预测精度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调整耕地管理措施及提高土壤质量水平提供依据.

    云遗传模型BP神经网络土壤有机质黄淮海旱作区

    草地放牧强度遥感解译方法——以和静县高寒草原为例

    邵明轩王洁贾宏涛刘耘华...
    174-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高寒草原放牧强度,以新疆和静县高寒草原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2013年7-8月野外草地地上生物量采集数据和2013年遥感数据源MDOIS13Q1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建立了高寒草原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植被指数(NDVI)的遥感反演模型;并通过分析近10年(2008-2017年)监测点每年NDVI的旬变化特征,解译高寒草原草地的放牧起止时间,通过分析归类各样点NDVI变化特征,并以∑NDVI值划分放牧强度.结果 表明:1)本研究中建立的高寒草原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以模型y=523.21 NDVI2-82.8 NDVI+55.84(R2=0.732 9,P<0.000 1)精度最优;2)通过NDVI变化曲线的突变点确定了高寒草原夏季放牧开始时间为6月9-26日,结束时间为8月28日-9月14日,该结果与实际放牧时间基本吻合.3)通过分析NDVI生长季累积总量(∑NDVI)、生长季NDVI波动下降频数和幅度确定放牧强度,构建了高寒草原草地放牧强度分级标准,与实地判断的放牧强度相比,精度验证达到89.47%,并据此制作了研究区放牧强度等级图.本研究结果可为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快速确定草地放牧强度和放牧管理提供参考.

    放牧强度植被指数地上生物量和静县高寒草原

    羧甲基纤维素钠对黄土高原新造耕地土壤改良效果

    杨世琦邢磊刘宏元郭萍...
    185-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陕西省延安市新造耕地土壤水分与养分的改良需求,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土壤改良剂,设置田间定位试验CK(CMC-Na 0 kg/hm2)、T1 (CMC-Na 100 kg/hm2)、T2(CMC-Na 500 kg/hm2)、T3(CMC-Na1 000 kg/hm2)和T4(CMC-Na 2 000 kg/hm2)5个处理,探究不同处理对新造耕地土壤水分、电导率与养分的影响.结果 表明:1)在对照土壤含水量<16.3%的情况下,提高土壤含水量21.3%~120.9%;然而,在对照土壤含水量>16.3%的情况下,与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差异.2)新造耕地土壤电导率随生长季出现逐渐降低趋势,不同CMC-Na施用量之间存在差异.3)施用CMC-Na主要影响土壤速效养分,对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影响则较小.较低CMC-Na施用量的T1和T2处理可提高土壤硝态氮,较高CMC-Na施用量的T3和T4处理降低土壤硝态氮,提高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对新造耕地的土壤pH基本没有影响.4)较低CMC-Na施用量T1和T2处理的谷子产量分别提高6.4%和5.7%,较高CMC-Na施用量T3降低产量.因此,CMC-Na可提高土壤水分,并促进养分吸收利用,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可作为黄土高原新造耕地土壤改良剂,推荐施用量约100 kg/hm2.

    黄土高原新造耕地土壤改良羧甲基纤维素钠

    人工湿地去除畜禽养殖废水污染物研究进展

    张燕伏春燕阎佩佩李新华...
    192-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人工湿地在畜禽养殖废水中处理污染物的现状,以“人工湿地”、“畜禽养殖废水或污水”、“畜禽养殖污染”、“营养物质”、“重金属”、“抗生素”和“抗生素基因”等为关键词,搜索ISI web of knowledge、SpringerLink、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对2007-202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 表明:1)人工湿地能有效去除畜禽养殖废水中营养物质、重金属、抗生素及ARGs等;2)人工湿地在畜禽养殖废水中的应用尚处于发展阶段,且具有较可观的应用前景,但其去除污染物的机理仍需要深入探;3)研究发现人工湿地综合去除畜禽养殖废水中的污染物能力以及评价人工湿地运行效能是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本研究可为人工湿地处理畜禽养殖废水提供理论参考.

    畜禽养殖废水污染人工湿地营养物质重金属抗生素

    河长制背景下制度能力对村民水环境治理决策行为的影响——基于Double-Hurdle模型

    马鹏超朱玉春
    20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在河长制全面推行背景下,制度能力对村民水环境治理决策行为的影响,采用陕西、河南两省610个村民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Double-Hurdle模型,以知识资源、关系资源、动员能力3个制度能力维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表明:1)村民对水环境治理有较强的参与意愿,有78%的样本村民愿意参与,其支付意愿区间为200.08~259.57元/年;2)知识资源变量中,奖惩规则和规则执行力度对村民水环境治理的参与意愿及参与程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3)关系资源变量中,干群关系对村民水环境治理参与意愿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村民贡献受重视程度对水环境治理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4)动员能力变量中,村委会或河长所拥有的治水专业知识显著正向影响村民水环境治理的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村内组织动员能力显著正向影响水环境参与意愿,村外资源获取能力显著正向影响水环境治理参与程度.基于分析结果,建议培育知识资源、搭建合作平台、强化村内组织动员和外部资源获取能力,提升村民外在信任水平、内在责任感和归属感,使信任、认同及合作成为农村公共事务治理长效动员中的力量源泉.

    水环境治理制度能力村民参与双栏模型

    城镇化对耕地利用强度的影响及中介效应分析

    祝伟王瑞梅
    213-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城镇化对耕地利用强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利用31个省份(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1995-2018年的数据,分析城镇化对复种指数、化肥施用强度、粮食单产、种植业碳排放强度等4个耕地利用强度指标的影响,并对土地经营规模、城镇扩张、城镇人口、居民消费水平、城乡收入差距等因素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表明:1)城镇化对农业生产具有土地规模效应、劳动力替代效应和需求拉动效应,进而影响耕地利用强度.总体上,城镇化对化肥施用强度和粮食单产具有正向影响,对复种指数和种植业碳排放强度没有显著影响.2)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从而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降低化肥施用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同时不影响粮食单产;城镇化造成农业劳动力的相对稀缺,从而导致其他投入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以及复种指数的下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各个耕地利用强度指标都产生正向影响.

    城镇化耕地利用强度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