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范云六

双月刊

1008-0864

nykjdb@163.com

010-82106118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是由科学技术部主管,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办,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的国家级综合学术期刊。本刊以促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为宗旨,主要报道农业高科技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发展态势及政策导向,设置综述专论、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动态和信息交流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消费者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行为选择研究

    魏凯双辛翔飞王济民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判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及行为选择对有效传递供给端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深化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畜牧业兴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梳理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我国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了解、偏好、评价、支付意愿及购买行为。发现我国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高,但了解程度较低,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评价并不乐观;虽然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安全的畜产品支付一定的溢价成本,但其需求和偏好与实际行为选择存在偏差;消费者的社会人口特征及其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和评价、对产品认证系统的信任程度等因素是影响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消费环境与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近年来关于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的研究相对缺乏,需要进行新的研判,以便为政府部门管理和指导行业生产消费,以及供给端经营主体正确了解并匹配消费者偏好提供科学支撑。

    质量安全消费者畜产品认知行为选择

    非洲猪瘟对东南亚生猪产业的影响及启示

    林挺李鹏程浦华朱增勇...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以来非洲猪瘟的爆发和持续传播给亚洲生猪产业造成严重损失,非洲猪瘟的有效防控直接关系产业的稳定。通过分析东南亚地区非洲猪瘟疫情形势、爆发原因以及对该地区两大生猪生产国(越南和菲律宾)生猪产业和市场的影响,评估非洲猪瘟防控、产业支持和市场调控政策的效果,结合我国疫病防控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和产业稳定政策优化建议,以促进我国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研究发现,规模化程度低、生物安全意识不高、行业管理困难、活猪为主的流通模式等是越南和菲律宾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并持续蔓延的主要原因,在非洲猪瘟发生后,两国猪肉产量大幅下降,猪价先跌后涨,猪肉进口大幅增长,引发生猪产业链重大变化。借鉴两国的防控经验,我国在非洲猪瘟防控中应加强对中小规模户的扶持,促进其转型升级,加快提升产业规模化、组织化水平,提高疫情防控效果,强化基础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优化冻猪肉收储启动机制等措施,提高市场干预效果。

    非洲猪瘟生猪产业越南菲律宾疫情防控

    毕赤酵母外源蛋白分泌及折叠途径的改良进展

    路泽群刘宁张红莲王苑...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农业和医药等领域常用的活性蛋白和工业酶大多数通过异源表达系统获得。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是优秀的外源蛋白表达宿主之一,以毕赤酵母为宿主的表达系统具有遗传稳定性好、翻译后修饰、蛋白表达和分泌水平高及生产成本低等优点,但在高效表达过程中外源蛋白过量聚集会导致目标蛋白不能正确折叠和有效分泌,从而影响蛋白表达水平。概述了通过信号肽优化、分子伴侣优化以及融合蛋白表达等分泌及折叠途径的改良,从而促进外源蛋白高效表达的研究进展。

    毕赤酵母分泌折叠途径分泌信号肽分子伴侣融合表达

    藜麦SOD家族基因的鉴定及其对混合盐碱胁迫的响应

    邓玉荣韩联王金龙韦兴翰...
    2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是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关键酶,在保护植物免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拟南芥SOD为基础,通过序列比对在藜麦基因组中鉴定出12个SOD基因,分别定位于细胞核、微体及线粒体,在11条染色体上不均匀分布,其编码蛋白质三级结构显示Cu/Zn-SODs与Fe-SODs为同源二聚体,Mn-SODs为同源四聚体。CqSOD基因内含子/外显子分布模式不尽相同,内含子数介于4~7个,保守基序差异明显。系统发育关系显示,SOD蛋白可分为Cu/Zn-SODs、Fe-SODs及Mn-SODs 3个亚族。此外,所有的CqFe-SODs及CqMn-SODs启动子区都含有脱落酸激素反应顺式元件,CqSOD12与11个CqSOD蛋白及4个CqCAT蛋白存在相互作用。表达谱分析表明,12个CqSOD基因对混合盐碱及硝普钠均有较强响应。研究结果为SOD基因在植物发育和胁迫响应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藜麦SOD家族基因盐碱胁迫生物信息学分析表达分析

    棉花海陆回交群体盛铃期的光合特性及其生理基础

    李生梅庞博耿世伟宋武...
    4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棉花海陆回交群体盛铃期的光合特性及其生理基础,筛选海陆杂交后代高光效种质资源,以陆地棉'系9'为母本、海岛棉'新海16'为父本构建的115份BC4F2:4株系群体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田间条件下的光合参数及生理生化指标,利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子代株系的育种潜力。结果表明,回交群体的15个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8。96%~51。09%,其中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水蒸气压亏缺、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9个性状变异系数均在20%以上。相关性分析发现,海陆回交群体不仅在光合或生理生化指标各自内部存在显著相关性,在光合与生理生化指标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叶绿素相对值(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trnent,SPAD)与14个性状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构建出10个光合生理指标的最佳回归方程。主成分分析提取了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8。608%,第1和第4主成分有效解释群体生理指标,第2、第3和第5主成分有效解释群体光合性状。Ward。D层次聚类法将群体划分为4类,第Ⅰ、第Ⅱ、第Ⅲ和第Ⅳ类群占总材料的百分比分别为33。91%、10。43%、29。57%和26。09%,且第Ⅳ类群的30份材料是综合性状较好的棉花种质,可作为适合育种需要的高光效品系。研究结果为棉花高光效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材料支撑。

    海陆杂交棉光合生理特性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不同铁环境对蓝莓生长及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杨圣艳曹漫郭宝石杨超...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Fe)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参与光合作用。为探究Fe对蓝莓(Vaccinium spp。)重要生命活动的影响,以蓝莓'莱克西'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铁(Na-Fe-EDTA)、只有难溶铁(Fe2O3)及缺铁(不外加任何铁元素)共3种铁环境,分析其苗木生长发育及其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难溶铁和缺铁2种胁迫环境下,蓝莓各生长指标、光合色素含量及SPAD值均显著低于正常铁环境(P<0。05),而难溶铁环境下蓝莓苗木的基生枝数量和生长量、地径、叶面积及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显著低于缺铁环境(P<0。05);正常铁环境中叶片PSⅡ实际光合效率高于难溶铁和缺铁环境,而光抑制程度显著低于这2种铁胁迫环境;难溶铁、缺铁环境中的蓝莓苗木叶片受损、叶片的光合能力减弱,其中难溶铁环境与缺铁环境相比,光系统中心转换效率更不稳定,叶片受光抑制程度最高;叶面积、单株生物量、基生枝生长量与各叶绿素荧光参数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且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与SPAD值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但各光合色素和SPAD值与各荧光参数间相关性不显著。综上所述,难溶铁环境、缺铁环境使蓝莓苗木生长发育受抑制与该环境下造成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有关,胁迫环境下叶片PSⅡ反应中心光能的吸收和转换减弱,电子传递受阻,光合效率降低,为蓝莓铁素营养合理利用方式的深入挖掘提供参考依据。

    蓝莓叶绿素荧光生长发育

    珊瑚菜果实形成与内源激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路宁宁陈凌云杨太新杨树林...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珊瑚菜果实形成时期及其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果实形成与内源激素含量间的关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珊瑚菜果实发育过程中内源生长素(indole-3-acetic acid,IAA)、玉米素(zeatin,ZT)、赤霉素(gibberellin a3,GA3)、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的含量。结果表明,珊瑚菜果实形成过程可划分为乳熟期、中熟期和完熟期;其纵径和横径均呈现出快-慢-快的增长趋势;含水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百粒重显著增加,至完熟期达2。66 g。在果实发育过程中,ZT和IAA含量均呈升-降-升-降的变化趋势;GA3含量呈降-升-降的变化,其中在果实完熟末期ABA含量达46。02 ng·g-1。相关性分析表明,ZT含量与果实横径呈显著正相关,与果形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间相关性不显著。上述结果初步揭示了珊瑚菜果实形成中各指标变化及其与4种内源激素的关系,为激素调控果实形成和提高粒重提供了理论依据。

    珊瑚菜果实果实形成百粒重内源激素相关性

    磷恢复对磷饥饿铜绿微囊藻光合色素和部分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贾滢暄张树林张达娟戴伟...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磷饥饿及磷恢复对铜绿微囊藻光合色素、藻胆蛋白和抗氧化酶等生理指标的影响,将其进行磷饥饿处理7 d后再进行磷恢复,检测磷恢复前后铜绿微囊藻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藻蓝蛋白(phycocyanin,PC)、别藻蓝蛋白(allophycocyanin,APC)、藻红蛋白(phycoerythrin,PE)、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磷饥饿处理7 d后,藻细胞密度为2。54×107 cell·mL-1,显著低于对照组(3。11×107 cell·mL-1)。磷恢复144 h后,处理组藻细胞密度为4。05×107 cell·mL-1,仍显著低于对照组(4。32×107 cell·mL-1);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PC、APC、PE含量均呈现升高趋势,在144 h时分别达到5。96、1。44 μg·mL-1和0。031、0。02、0。065 mg·L-1;MDA、H2O2含量和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在48 h达到最大值,较对照组分别增加36。2%、47。7%、51。1%。由此表明,磷恢复后铜绿微囊藻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藻胆蛋白含量虽呈升高趋势,但难以恢复到对照水平;MDA、H2O2含量及SOD活性的变化也说明,从磷饥饿到磷恢复后铜绿微囊藻藻细胞受到氧化损伤,并对细胞膜系统产生破坏。

    磷恢复磷饥饿铜绿微囊藻光合色素藻胆蛋白抗氧化酶

    真菌诱导子调控紫草素合成的分子机制探究

    李相吴刘自扬徐玉俊祝建波...
    7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真菌诱导子调控紫草素合成的分子机制,以新疆紫草无菌苗为试材,经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制备成的诱导子生物诱导后,对其根部进行RNA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尖孢镰刀菌试验组差异表达基因1 735个;立枯丝核菌试验组差异表达基因1 043个。GO(gene ontology)分析发现,2个试验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过程、细胞组分中膜和分子功能中催化活性等生物学过程。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发现,2个试验组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和苯丙素合成等通路均有大量差异表达基因富集。2个试验组差异表达情况相同的转录因子主要包括bHLH、AP2/ERF-ERF和LOB等,并发现参与紫草素合成及其正向调控的AeGHQH、AeDSH1、AeAP、AePAL、AeDI2、AePGT、AeHMGR、AeG10H基因在2个试验组均上调表达,其中尖孢镰刀菌试验组上调表达较显著。以上结果从分子水平探究了新疆紫草对真菌诱导子生物诱导的响应机制,为未来真菌诱导子应用于新疆紫草种植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疆紫草真菌诱导子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

    基于多任务学习农作物叶片病害诊断方法

    郑果姜玉松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快速、准确判别农作物叶片病害图像的病害类型及病害程度,提出基于多任务学习的诊断方法。引入通道和空间注意力模型,对经典的MobileNetV3网络模型进行改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特征金字塔的多任务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作物类型、病害类型和病害程度的精准识别。采用多种图像增强方法对农作物叶片病害图像进行扩展,对改进前后模型与其他图像识别模型在农作物病害叶片识别性能上进行对比试验,并探究在有无数据增强处理条件下不同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该模型在作物类型识别、病害类型识别与病害程度识别任务上,平均准确率比原模型分别提升1。38、2。24和2。03个百分点;召回率比原模型分别提升2。38、1。62和1。18个百分点;对比MobileNetV3,InceptionV3、YOLOv7模型,该模型在上述3个任务上平均识别准确率和召回率均达到最高。

    智慧农业病害识别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多任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