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范云六

双月刊

1008-0864

nykjdb@163.com

010-82106118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是由科学技术部主管,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办,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的国家级综合学术期刊。本刊以促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为宗旨,主要报道农业高科技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发展态势及政策导向,设置综述专论、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动态和信息交流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茶叶种植面积时空变化研究

    张彦王来刚贺佳郭燕...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叶是重要的经济树种之一,分析茶叶种植面积的时空演变规律可为优化河南茶叶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20年Landsat和Sentinel-2卫星数据,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获得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茶叶种植面积空间分布信息,采用趋势分析、重心迁移等方法对浉河区茶叶生产空间布局与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光谱+植被指数+纹理特征组合对茶叶分类精度最高,总体精度可达89。02%,Kappa系数为0。90;从时序变化来看,2000-2020年浉河区茶叶种植面积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到稳步上升趋势。从空间变化来看,浉河区茶叶种植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北部乡镇的丘陵地区和浅层山区。从重心变化来看,近20年浉河区茶叶种植面积重心呈现出由东向西转移的趋势,重心迁移总距离为5。47 km,迁移速度为0。273 5 km·a-1。研究结果为茶叶科学种植提供了数据支撑。

    茶叶面积多源遥感时空变化

    微波频段下麦麸介电特性的测量与分析

    王豪方兵叶大鹏谢立敏...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电特性对于麦麸的微波消杀与干燥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为探究麦麸的介电特性,在频率0。5~4。0 GHz、含水率1。94%~31。56%、温度35~85℃下,采用同轴传输/反射法测量了麦麸介电常数ε'和损耗因子ε″的变化,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了频率为2。45 GHz的ε'、ε″与含水率和温度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随着频率的增加,ε'和ε″呈单调递增状态;温度越高,ε'和ε″越大;含水率越高,ε'和ε″越大。对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ε'和ε″实验值与计算值之间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93 12和0。990 82,相对误差分别小于7%和10%,说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麦麸介电特性。研究结果为麦麸物理性质相似物质的介电特性测量提供指导,对麦麸微波干燥与微波消杀等设备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

    麦麸传输/反射法介电特性微波频段

    紫外-可见光谱库在农药杀菌剂隐性排查中的应用

    陈颖刘小锋陈一萍廖丽萍...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紫外-可见光谱库以期能够快速准确的检索农药杀菌剂中添加的隐性成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以乙腈和水做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分离及提取98种常规杀菌剂标准物质的紫外-可见光谱图,以标准物质的紫外-可见光谱图来建立紫外-可见光谱库。根据光谱的相似度和标样的保留时间来匹配目标化合物,从而检索出农药制剂中添加的隐性成分。通过2个杀菌剂来验证谱库检索的准确性,结果显示,谱库检索的正确性达100%。该方法具有检测目标化合物准确率高、操作简单、易学、成本较低等优点。

    高效液相色谱仪杀菌剂紫外-可见光谱库农药

    黄花蒿对粘虫杀虫活性成分及机制研究

    李春燕梁倩高成香梁宗锁...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黄花蒿石油醚萃取物对粘虫3龄幼虫杀虫活性成分及初步作用机制,采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气相-质谱法分析化学成分,浸虫法测定不同馏分及主要成分的触杀活性,并进一步对活性成分进行粘虫幼虫体内靶标酶和代谢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黄花蒿石油醚萃取物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共得到27个馏分,其中馏分8表现出较好的触杀活性。经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十三烷、4-喹啉甲醛、石竹烯氧化物、亚油酸乙酯和亚麻酸乙酯为主要化合物,含量分别为7。9%、72。8%、3。6%、2。4%、3。1%。这5种化合物处理粘虫7 d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7。9、2。5、3。6、5。4和1。5 mg·mL-1,即亚麻酸乙酯对粘虫的触杀活性最好。扫描电镜结果显示,1。5 mg·mL-1亚麻酸乙酯处理粘虫7 d,粘虫表皮蜡质层结构排列疏松,蜡质层颗粒明显消失,蜡花间隙增大;在处理过程中,粘虫的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表现出先激活后抑制作用;Na+-K+-ATPase表现出持续抑制作用;过氧化氢酶表现出先抑制后激活作用。综上,亚麻酸乙酯为黄花蒿对粘虫杀虫活性的主要化合物,研究结果为黄花蒿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将亚麻酸乙酯作为生物防治粘虫的潜力化合物提供参考。

    黄花蒿粘虫亚麻酸乙酯作用机制

    水溶性固沙剂对沙地土壤蒸发的影响

    高海燕袁立敏张胜男闫德仁...
    13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水溶性固沙剂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选取沙蒿胶、亚麻籽胶、刺槐豆胶、生物基磺酸盐4种水溶性固沙剂,每种材料设计10、20、30、40、50 g·m-2 5种用量,以未添加固沙剂为对照(CK),通过室内模拟蒸发试验,测定不同种类、不同添加量固沙剂蒸发强度,分析其差异。结果表明,4种固沙剂保水作用依次为刺槐豆胶、亚麻籽胶、沙蒿胶、生物基磺酸盐,并且刺槐豆胶显著优于生物基磺酸盐;4种固沙剂添加量为40和50 g·m-2时保水作用均显著高于CK(P<0。05);4种固沙剂对5-10 cm土层土壤均有较强保水效果。综上可知,水溶性固沙剂具有良好的保水作用,其中刺槐豆胶表现最优。研究结果可为水溶性固沙剂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固沙剂沙土蒸发含水量

    不同株行距配置下缩节胺对棉花株型塑造的影响

    翟梦华孙明辉李雪瑞徐新龙...
    14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化机采棉株行距配置与缩节胺(1,1-dimethyl-piperidinium chloride,DPC)剂量是构建棉花合理个体与群体结构、提高产量的重要手段。以'源棉11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密度一致的条件下,主区设置76 cm等行距、(66+10)cm宽窄行2个株行距配置模式,副区设置270、410、550和690 g·hm-2 4个缩节胺用量,研究不同处理对棉花主茎生长速度、株型结构、冠层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等缩节胺处理下,76 cm等行距模式提高了棉花主茎日增长量与主茎节间长度,增加了棉花下部果枝夹角与上部果枝长度,降低了下部果枝长度与上部果枝夹角,叶面积指数在冠层垂直方向上分布合理,提高了棉花单株结铃数、单铃重与皮棉产量;相同种植模式下,棉花的主茎日增长量、各部位主茎节间长度、上部果枝第1果节间长度均与缩节胺剂量呈反比,各部位的果枝夹角均随缩节胺剂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增施缩节胺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棉花叶面积指数。结合棉花株型和产量对比分析,建议76 cm等行距配置模式的棉花全生育期缩节胺喷施量为550 g·hm-2、(66+10)cm模式的棉花缩节胺喷施剂量为410 g·hm-2,可获得较理想产量。以上结果为新疆机采棉的株行距配置的选择以及化控管理措施的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棉花株行距配置缩节胺株型

    不同类型地膜对土壤水热和油菜产量的影响

    杨婷婷田效琴李卓刘永红...
    157-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在膜侧种植条件下,不同类型地膜对耕作层土壤水热条件和油菜生长状况的影响,设置普通塑料白地膜、黑地膜以及液态地膜3种地膜覆盖处理,以不覆膜作为对照(CK),开展田间试验,综合分析地膜对土壤水热和油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3种覆膜处理使油菜苗期和蕾苔期的土壤含水率分别增加0。49%~2。29%和7。60%~10。77%,其中黑地膜、白地膜处理在蕾苔期保水效果显著;油菜干物质量分别增加6。36%~38。36%和7。52%~88。44%,其中黑地膜增幅最大,白地膜次之,蕾苔期均与CK差异显著;3种地膜处理对油菜农艺性状均有促进效果,其中黑地膜表现最优,其株高、主序长度、一次有效分枝数、一次有效角果数、每果粒数分别较CK增加11。53%、18。34%、50。10%、46。46%、87。50%。黑地膜处理油菜的产量为2 926。50 kg·hm-2,分别较白地膜、液态地膜、CK显著增产34。67%、81。60%、87。55%。综上所述,在膜侧种植下,覆盖黑地膜具有较好的保水增产效果,可作为西南旱地油菜节水抗旱、绿色高产高效的栽培措施。以上结果为进一步优化和普及地膜覆盖油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地膜种类土壤水热农艺性状油菜产量

    有机肥配施对我国烟叶品质影响的整合分析

    梁永进朱睿璇韦贝蕾袁小迈...
    164-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烤烟烟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探究不同影响因素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烤烟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具体效应,以"烤烟""有机肥""品质""化学成分"为关键词,检索并整合了国内相关的169篇文献,提取出631组主要数据建立数据库,选择对数响应比作为效应量进行整合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无机肥单独施用,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显著提升烟叶中还原性糖含量和糖碱比(5。5%和9。3%)、降低烟碱含量(-5。6%),还可小幅度提高烤烟香气质、香气量、余味、杂气、刺激性和细腻度(4。5%、5。2%、2。5%、1。5%、1。8%和3。4%)。有机无机肥配施在北方烟区土壤中对提升烤烟烟叶中还原性糖含量、糖碱比和降低烟碱含量有更明显的效果(18。06%、25。86%、-5。26%);有机无机肥配施在相对贫瘠的土壤上效果更明显,当土壤有效氮含量小于100 mg·kg-1时,其增加烤烟烟叶中还原性糖含量和糖碱比、降低烟碱含量的效果更加明显(6。82%、14。11%、-9。43%)。当烤烟种植密度在15 000~17 000 株·hm-2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提高烟叶中还原性糖、钾离子含量和糖碱比、降低烟碱含量有更好的效果(9。53%、9。42%、18。06%、-7。04%)。当有机氮比例为50%时,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大幅降低烟碱含量、提升烟叶中钾离子、还原性糖含量和糖碱比的效果(-8。80%、11。50%、8。9%、13。80%)。综上所述,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烤烟烟叶中还原性糖、钾离子、烟碱、糖碱比影响较大,且能通过影响烟叶化学成分含量来协调烤烟的感官质量。在北方烟区或当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较低、无机氮投入总量大于100 kg·hm-2、肥料有机氮比例为50%时,有机无机肥配施更有利于烤烟烟叶中钾离子、还原性糖的积累,降低烟碱含量,提升糖碱比。因此,在烤烟种植和施肥前,应根据对烟叶化学成分的需求,综合考量环境、土壤、施肥等因素,制定合适的有机无机肥配施方案,以达到生产目的。

    有机肥烤烟有机氮比例化学成分整合分析感官质量

    基于OPLS-DA模型的雪茄烟叶香气差异分析

    卢绍浩谢永恒许利平刘崇盛...
    176-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品种雪茄烟叶香气品质的差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德雪1号、德雪3号和德雪5号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并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结果表明,品种间烟叶香气物质的种类基本一致,而香气物质含量却存在差异,其中德雪1号烟叶中巨豆三烯酮、β-环柠檬醛、苯甲醛和2,6-壬二烯醛含量较高,二氢猕猴桃内酯、2-乙酰基呋喃、茄酮和新植二烯含量较低;德雪3号中呋喃类化合物和新植二烯含量较高;德雪5号中二氢猕猴桃内酯、茄酮和愈创木酚含量较高。通过30个香气成分构建了OPLS-DA模型,其中自变量拟合指数(R2X)、因变量拟合指数(R2Y)和模型预测指数(Q2)分别为0。806、0。993和0。988,交叉验证方差分析(cross validation analysis of variance,CV-ANOVA)检验结果F为179。76(P<0。05),且通过200次置换验证发现模型未出现过拟合现象,表明模型显著可靠。模型从30个香气成分中筛选出了8个差异香气物质,可用于雪茄品种的区分。以上结果为阐明不同品种雪茄烟叶的香气特征提供理论参考。

    雪茄烟叶香气成分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品种判别

    寒旱区日光温室顶通风方式对温湿度与二氧化碳水平的影响

    李晓凯塔娜闫彩霞宋财柱...
    187-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寒冷干旱地区日光温室开启顶部通风口通风方式对室内温湿度及二氧化碳水平的影响,采用RS-485总线方式搭建温室环境监测系统,对通风时段温室内距地面20、80和180 cm处的温湿度及二氧化碳含量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通风前后温室20 cm高度作物区温湿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回归模型与通风0。5 h室内温湿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4:30前关闭通风口可使室内温度回升,开启顶部通风口通风使室内温度、相对湿度和二氧化碳含量接近室外;通风前后温室内不同位置的环境因子分布是非均匀的,温度最大相差11。6℃,相对湿度最大相差11。8%,二氧化碳含量最大相差68 μmol·mol-1;回归模型决定系数均在0。567以上,表明各模型中自变量与因变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通过少数传感器的数据估算温室20 cm高度作物区及通风0。5 h室内温湿度及二氧化碳含量。以上研究结果为北方寒旱地区日光温室环境因子精准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日光温室顶部通风温湿度二氧化碳水平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