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范云六

双月刊

1008-0864

nykjdb@163.com

010-82106118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是由科学技术部主管,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办,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的国家级综合学术期刊。本刊以促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为宗旨,主要报道农业高科技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发展态势及政策导向,设置综述专论、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动态和信息交流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际生猪产业发展趋势特征及经验镜鉴

    刘晨阳朱增勇辛翔飞王济民...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生猪产业的发展方式面临从以数量扩张为主转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的重要转型,需要在稳产保供、风险防控、提质增效、环境友好等多方面共同发力。在分析与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生猪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生猪产业发展实际,提出持续推动生猪产业链整合发展,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疫病疫情防控能力建设,大力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完善生猪生产和价格调控体系的建议,以期为推动中国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国际生猪产业趋势特征经验借鉴

    小麦TaCOBL-5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鲍新跃陈红敏王伟伟唐益苗...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麦产量关系我国粮食安全,干旱、低温、盐害和高温等非生物胁迫严重制约小麦产量增长。前期转录组分析发现小麦TaCOBL-5D在多种非生物胁迫下差异表达。克隆并获取TaCOBL-5D及其同源基因TaCOBL-5A、TaCOBL-5B,并对其生物信息学特性及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TaCOBL-5与其他物种的COBL基因在基因结构、蛋白三级结构、保守结构域以及启动子调控元件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保守性。TaCOBL-5在根部表达量最高,并对各种非生物胁迫响应不同,尤其是在干旱胁迫下调控显著,表明其在干旱胁迫中的重要性,同时对低温、高温和盐胁迫也有不同响应。此外,TaCOBL-5D基因在不同干旱抗性及高温抗性材料中表达量差异显著,进一步暗示其在逆境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COBL基因在小麦中的功能,同时为小麦抗逆育种提供科学支持。

    小麦COBL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非生物胁迫表达模式

    玉米矮秆突变体20F421的表型鉴定及遗传分析

    刘忠祥周文期李永生王晓娟...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矮秆资源是农作物矮化育种的物质基础,发掘矮秆基因资源对培育矮秆新品种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明确 252CF裂变快中子辐射诱变玉米自交系KWS49筛选得到的矮秆突变体20F421的遗传特性和矮化机理,以20F421为材料分别与玉米自交系PH6WC、B73、Mo17及KWS49杂交构建F1和F2分离群体,分析矮秆性状的遗传模式,并以(20F421/B73)F2为定位群体,采用混池转录组测序(bulked segregant RNA-seq,BSR-seq)方法初步定位突变基因。结果表明,与KWS49相比,20F421的植株高度为95。2 cm,降低47。89%;穗位高度为23。9 cm,降低64。54%;茎秆节间长度显著缩短、叶片较直立密生,自交结实良好。遗传分析表明,F2分离群体野生型(高秆)与突变型(矮秆)植株性状分离比例符合3∶1,表明该突变体受单个核隐性基因控制;BSR-seq结果将突变基因定位在1号染色体177~255 Mb之间。通过与B73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发现,该区间内含有矮秆基因Br2,将20F421与br2突变体杂交进行等位性检测,F1和F2的株高均没有发生性状分离,表现为突变体20F421和br2表型,推测20F421的矮秆突变基因为矮秆基因Br2的等位突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克隆突变基因奠定基础,也为解析玉米矮化机理和培育矮秆玉米新品种提供重要基因资源和理论支撑。

    玉米矮杆突变体表型鉴定遗传分析

    缺钾胁迫下谷子转录组分析及相关基因挖掘

    鲁一薇夏雪岩赵宇崔纪菡...
    3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钾是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挖掘提高作物钾吸收能力的基因,增强作物对缺钾的耐受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冀谷45'为供试材料,幼苗长至6叶期时进行缺钾胁迫7 d,通过农艺指标及转录组分析挖掘缺钾胁迫的相关基因。结果表明,缺钾胁迫影响谷子的生长发育,株高、叶宽、叶长、茎粗、苗期地上部干重及叶绿素含量低于CK,而根长、根表面积显著增加。转录组分析显示,缺钾胁迫后217个基因表达上调,38个基因表达下调。GO功能富集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核糖体的结构成分、有机氮化合物代谢过程、蛋白质代谢过程、细胞蛋白质代谢过程、无膜细胞器等类别。KEGG功能富集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核糖体、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谷胱甘肽代谢等19个通路。进而筛选出35个与激素表达显著相关的基因,19个氧化应激相关差异表达基因,10个转录因子家族及11个与转导信号相关的基因,1个与氨基酸及核苷酸的糖代谢相关的基因。候选基因Seita。9G193900 属于CYP45084A亚家族,调控S型木质素合成的关键酶;Seita。5G365500属于WRKY家族,调控抗病响应基因PAD3等基因的表达;Seita。3G216900是RNA聚合酶Ⅱ转录亚基37E相关介质——HSPA1s辅助蛋白;Seita。4G286000为几丁内质内切酶基因CHIB,调控糖的合成与酵解。以上结果初步揭示了谷子缺钾胁迫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为谷子耐缺钾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奠定基础。

    谷子缺钾差异表达基因转录组

    50份藜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张燕红郭占斌刘瑞香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适宜呼和浩特地区的优异藜麦种质,选用50份藜麦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通过考察其生育期、株高、主茎直径、叶长、叶宽、单株有效穗数、主枝穗长、单株粒重、千粒重、穗色等农艺性状,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等对其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藜麦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介于4。59%~62。59%;单株粒重与主茎直径、单株有效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利用主成分分析共筛选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8。518%。采用类平均法对50份试验材料进行Q型聚类分析,当类间距离为5时,将供试材料分为6个类群,第Ⅰ类种质数量较多,第Ⅱ类可作为景观种质资源,第Ⅲ类可发展优质牧草资源,第Ⅳ类可继续进行种植筛选试验,第Ⅴ类为高产型藜麦种质,第Ⅵ类为植株矮小型藜麦种质材料。研究结果为藜麦优异种质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材料支持。

    藜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综合分析

    秋季剪梢对温室蓝莓芽分化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赫淑华侯智霞王亚晶秦偲...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芽分化是蓝莓开花结实的基础,秋季剪梢是温室蓝莓栽培管理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可有效调节其花芽分化。为探明秋季剪梢对温室蓝莓花芽分化及期间芽中内源激素变化的影响,于秋季对日光温室内5年生北高丛'M7'蓝莓树体上的健旺直立枝条进行剪梢处理,以未剪梢为对照。在明确2种处理下新梢腋芽花芽分化差异的基础上,分析未剪新梢上、中部腋芽与剪梢后的新梢上部腋芽中赤霉素(gibberellin A3,GA3)、生长素(indoleacetic acid,IAA)、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玉米素(zeatin,ZT)含量以及IAA/ABA、ABA/ZT的比值变化。结果表明,与未剪梢相比,剪梢处理明显加快了温室蓝莓花芽分化的进程,花芽数量和花芽率分别显著提高4和7倍,花芽直径显著提高78。26%;剪梢处理上部芽中的GA3含量在其成花诱导期较未剪梢显著降低32。74%,而后花器官原基形成时期又持续升高,且显著高于未剪新梢上、中部芽内GA3含量;剪梢处理上部芽内的IAA含量在其成花诱导期显著高于未剪梢中部芽,却显著低于未剪梢上部芽,在其花器官原基形成期显著低于未剪梢中部腋芽。在剪梢后留存新梢的上部腋芽成花诱导过程中,ABA与IAA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ABA/ZT值先大幅升高,且显著高于未剪梢中部芽;而在剪梢上部芽的花器官原基形成过程中,IAA/ABA的值均高于未剪枝中部芽。即秋季剪梢处理通过先大幅降低芽内GA3和ZT的含量、升高IAA含量并提升ABA/ZT的比值来诱导温室蓝莓花芽分化并加快其花芽分化进程,而后通过提高GA3含量、降低IAA含量,并维持较高的IAA/ABA值来促进温室蓝莓花器官原基的发育。以上结果为探讨秋季剪梢对蓝莓花芽分化的作用机理及温室蓝莓花芽分化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蓝莓日光温室秋季剪梢花芽分化内源激素

    共培养干酪乳杆菌NA-2和鼠李糖乳杆菌LGG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施琳波彭晴徐小轻张宇微...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乳酸菌的抑菌活性决定了其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效果。为通过不同乳酸菌的共培养提高其抑菌活性,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以大肠杆菌K88为指示菌测定干酪乳杆菌NA-2及其添加鼠李糖乳杆菌LGG共培养后的抑菌活性,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对2株菌的共培养体系包括接种比例、培养温度、时间、通气方式、碳氮源、pH等条件进行优化,然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共培养条件优化前后的活菌数和乳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NA-2与鼠李糖乳杆菌LGG共培养后抑菌活性显著增加;与干酪乳杆菌NA-2单菌株培养和优化前共培养体系相比,优化后共培养体系的抑菌活性分别提高20。7%和11。0%,乳酸产量分别提高15。2%和7。3%;干酪乳杆菌NA-2和鼠李糖乳杆菌LGG的总活菌数由优化前共培养体系中的2。74×108 CFU·mL-1下降到优化后的1。57×108 CFU·mL-1,但干酪乳杆菌NA-2的比例从7。0%提高到65。6%。以上研究结果为乳酸菌共培养体系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共培养乳酸菌抑菌条件优化

    对辊拨刷式藠头收获机设计与试验

    柳亚峰方志超夏海峰曲永波...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藠头机械收获时根土分离效果差、损伤率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对辊拨刷式藠头收获机,主要由挖掘铲、摆动筛、拨送辊、碎土辊、缓冲低铺栅等组成。提出了"对辊差速碎土+拨刷式输送分离"的藠头收获技术方案,即碎土辊与拨送辊配合,以较高的速度对土壤进行破碎,拨送辊不断向后拨送,完成对藠头根茎与土壤的分离;并对碎土辊旋转碎土与拨送辊低损拨送的作业机理进行分析,确定了影响藠头收获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其取值范围。以机具前进速度、对辊转速差、碎土辊旋转半径为试验因素,以根土分离率、根茎损伤率为评价指标进行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建立试验因素与评价指标的回归模型,分析试验因素对评价指标的影响。采用Design-Expert13。0软件进行优化分析,得出最佳的参数组合:在机具前进速度为0。38 m·s-1,转速差为46。02 r·min-1,碎土辊旋转半径为48。72 mm时,根土分离率为89。30%,根茎损伤率为1。73%,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田间验证试验,根土分离率为88。5%,根茎损伤率为1。78%,机具满足藠头收获要求。该研究可为藠头机械化收获根土分离技术及装备研究提供参考。

    收获机藠头根茎类作物对辊拨刷根土分离

    双摆盘式大豆小区排种器的仿真优化

    顿国强吴星澎纪欣鑫张福利...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大豆小区排种器对不同品种大豆种子适应性差、清种困难的问题,研究设计了一种双摆盘式大豆小区育种排种器,其通过可拆型孔块及清种板提高品种适应性及清种率。对排种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并以型孔孔径和摆动频率为试验因素,以单粒率、多粒率和空粒率为试验指标设计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进行优化。得出优化指标为:型孔孔径为9~10 mm,摆动频率为0。5~1。2 Hz时,单粒率>60%,多粒率<30%,空粒率<15%。并以型孔孔径10 mm,摆动频率1。0 Hz为参数进行台架试验及田间试验,得到排种器的台架及田间试验的合格指数、重播指数和漏播指数分别为75。5%、16。9%、7。6%及71。4%、18。8%、9。8%,与优化结果基本一致。试验结果表明,排种器可满足小区育种播种的农艺要求,并为大豆小区精量播种机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参考依据。

    农业机械排种器小区育种大豆离散元法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谷子冠层氮素含量高光谱估测研究

    蒋沛含杨晓楠杨晨旭张爱军...
    9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构建多品种谷子冠层氮素含量的高光谱监测模型,通过设置不同氮素水平和多品种谷子田间试验,分别获取谷子全生育期冠层高光谱反射率和叶片氮素含量,采用卷积平滑、一阶导数变换对光谱曲线进行预处理,利用光谱数据与氮素含量相关性分析、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SPA)筛选出谷子各生育期和全生育期的氮素敏感波段、植被指数、高光谱特征参数,利用三者组合建立谷子冠层氮素含量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PLSR)估测模型,并筛选各生育期最优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最优估测模型有所差异,拔节期基于敏感波段、植被指数、高光谱特征参数的模型精度最高;抽穗期基于敏感波段、植被指数的模型精度最高;灌浆期基于植被指数、高光谱特征参数的模型精度最高;成熟期基于敏感波段、植被指数的模型精度最高;全生育期基于敏感波段与植被指数的模型精度最高(R2=0。903,RPD=3。01)。多输入级综合模型可以充分利用光谱信息,有效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和稳定性,其中基于敏感波段和植被指数的综合模型表现效果最好,预测集R2均在0。82以上、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119、相对分析误差均大于2。1。以上研究结果为高光谱遥感诊断谷子全生育期氮素盈缺状况与施肥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谷子冠层氮素含量高光谱遥感偏最小二乘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