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范云六

双月刊

1008-0864

nykjdb@163.com

010-82106118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是由科学技术部主管,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办,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的国家级综合学术期刊。本刊以促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为宗旨,主要报道农业高科技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发展态势及政策导向,设置综述专论、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动态和信息交流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和对策

    殷艳尹亮张学昆郭静利...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菜是我国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应顺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国油菜产业正酝酿第四次跨越——由优质高产向绿色高质高效发展.基于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背景,提出了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重点任务,针对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切实落实油菜保护区政策、加快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多元化开发、实施健康油脂科学消费战略等对策与建议,有效保障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和健康消费.

    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食用油现状对策

    西南地区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对策建议

    杭晓宁罗佳张鹏程李真煜...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而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相互影响.探索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又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在系统梳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推动作用和适应气候变化下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气候变化下农业生产面临的严峻考验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意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人口持续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已不能满足需求,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气候智慧型农业可以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依据西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进农业生产经验,提出了我国西南地区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建议对策,制定区域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政策制度,完善区域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技术措施,综合开发和因地制宜选择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发展模式.

    西南地区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气候智慧型农业

    海陆回交群体主要农艺性状与纤维品质关系的探讨

    李生梅杨涛黄雅婕任丹...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通过农艺性状来预测棉花纤维品质,以新疆陆地棉系9和海岛棉新海16号及其回交自交后代BC4F2∶4群体为研究材料,对165份材料的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鉴定,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探讨群体主要农艺性状与纤维品质的关系.结果 表明,海陆回交群体的表型非常丰富,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为0.11%~48.14%,其中,铃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分析表明,株高、有效果枝数、铃数和有效铃数与纤维长度和衣分呈显著正相关,与马克隆值呈显著负相关;始节高与纤维强度呈显著正相关;株高和有效果枝数与纤维整齐度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5.252%.其中,PC1为成铃数相关因子,PC2为纤维品质选择因子,PC3为低品质控制因子(株高和纤维品质),PC4为衣分与马克隆值选择的综合因子.逐步回归方程表明,始节数和有效果枝数对纤维品质的影响较小.通径分析表明,果枝数对纤维长度产生负向直接效应;铃数对纤维长度产生正向直接效应;铃数和始节高对棉花纤维强度产生正向直接效应;有效铃数对马克隆值产生负向直接效应,而衣分对其产生正向直接效应;纤维整齐度只受株高的正向直接效应;株高、铃数和有效铃数对纤维品质的间接影响占主导地位.因此,可通过对农艺性状的选择实现对纤维品质的间接选择,为新疆及周边地区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海岛棉陆地棉农艺性状纤维品质相关性

    大豆鲜荚籽粒上位性QTL及其互作效应分析

    陈士亮孙亚倩邵振启李文龙...
    2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荚粒是大豆主要的收获器官,直接影响鲜食大豆品种审定和产品出口.然而,荚粒性状由多基因控制,目前主要集中在加性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发掘方面,对上位性QTL及其互作效应报道甚少.鉴于此,通过鉴定大豆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2年4种环境条件下鲜荚和籽粒的长度、宽度、重量等相关性状,发掘控制其上位性QTLs,并研究其互作效应,结果发现,8种测试性状共检测到321对"加性×加性"上位性QTLs,涉及所有染色体,构成复杂的上位性QTILs互作网络,其中包括144对正向效应和177对负向效应QTILs,并以13号染色体分布数量最多;进一步分析发现,存在34对"一因多效"加性×加性上位性QTLs,且加性×加性上位性QTLs间的互作贡献率为1.89%~4.85%,高于其与环境互作贡献率,说明遗传因素为主;上述34对QTLs涉及18条染色体,其中包含定位区间一致的23对"一因多效"QTLs,并有6组上位性QTLs以"一对多"方式发挥功能,16组以"一对一"方式发挥作用.上述结果不仅为实现大豆荚粒性状精准分子遗传改良提供了选择标记,并为进一步揭示大豆荚粒性状分子遗传机制提供了依据.

    大豆荚粒性状上位性QTL互作网络遗传效应

    多效唑对谷子茎秆特征及抗倒性的影响

    鱼冰星王宏富王振华张鹏...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多效唑对谷子茎秆性状及其穗颈的抗倒性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谷子拔节期前(A1)、拔节期(A2)和孕穗期(A3)分别叶面喷施300 mg· L-1的多效唑,以清水作为对照(CK),对谷子主要茎秆性状、倒伏指数、穗颈参数及产量进行测定.结果 表明:①与CK相比,施药后谷子植株的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喷施时期越早,抑制效果越明显,株高越低,2个品种的株高均在A1处理下达到最小值,同时植株重心高度与株高的比值变化趋势与之相一致.②基部节间茎粗增大,在A1处理时达到最大值.随多效唑喷施时期的推移,各节间长度降低幅度减小,而节间直径则随着节间长度的减少逐渐增大,茎秆充实度明显提高.③随多效唑喷施时期的推移,茎秆各节间的弯曲力矩和倒伏指数渐增,抗折力渐减,抗倒性逐渐减弱,均在A1处理时最好.④穗颈方面,农大8号穗颈含水量、弯曲力矩有明显变化,其中,穗颈弯曲力矩在A1处理最小,穗颈含水量则在A2处理下最低.而张杂10号穗颈除弯曲力矩有影响外,其他指标无显著变化,其中,穗颈弯曲力矩在A1处理时达到最小.⑤影响谷子产量的关键构成是穗重及穗粒重,在A2处理下谷子增产显著,农大8号产量比CK增加7.10%,张杂10号产量比CK增加8.29%.因此,在拔节期喷施300 mg·L-1多效唑,可提高谷子茎秆充实度,增强抗倒伏能力,增产效果最好.

    多效唑谷子茎秆强度抗倒伏

    萝卜紫红叶色突变体的色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研究

    蒲全明杨鹏雍磊邓榆川...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萝卜作为重要的蔬菜作物,其叶色突变体是培育萝卜新品种的优良种质,是进行叶片色彩变异、色素合成、遗传发育调控机制等一系列研究的理想材料.以化学诱变获得的能够稳定遗传的萝卜叶色突变体mu17为材料,以突变亲本Ra9为对照,观测其植物学性状,测定了光合特性、色素含量、叶绿体超微结构,并采用qRT-PCR检测叶片花青素代谢与调控路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 显示:相比于同一时期的对照Ra9植株,萝卜突变体mu17的叶片在整个营养生长期内表现为紫红色,生长较为缓慢,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明显升高,但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叶绿素a、b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低于对照Ra9,叶片花青素含量则显著高于对照Ra9.由此,推测花青素含量的积累和叶绿素含量的降低是突变体mu17叶色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其光合作用下降、植株生长缓慢的主要原因.突变体mu17的花青素合成基因RsCHI、RsCHS、RsF3H及其调控基因RsMYB3、RsMYB4、RsMYB114、RsbHLH155表达水平,均与对照Ra9差异显著;推测RsMYB、RsbHLH等转录因子通过协同调控萝卜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RsCHS、RsCHI、RsF3H等的表达水平,促使紫红叶突变体花青素大量积累.上述从生理与分子水平上初步探究了萝卜彩叶突变体的叶色变化机理,为即将开展的突变基因精细定位与图位克隆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改良和培育萝卜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萝卜叶色突变体光合特性色素含量表达分析

    不同剂量保水剂对袋式复合沙培辣椒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程云霞吴慧刘迁杰时振宇...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水剂可改良土壤结构、提高植物水肥利用效率,并对植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为研究保水剂对袋式复合沙培辣椒的影响,以辣椒栽培品种'瑞霸五号'为材料,于幼苗定植前在栽培基质中按基质体积分别穴施0、0.075、0.150、0.225、0.300和0.375 g·L-1的淀粉型保水剂,对比分析不同剂量保水剂对辣椒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及果实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栽培基质中适量施加保水剂(≤0.300 g·L-1)有利于促进辣椒植株的生长;提高叶片的光合效率;叶片SOD、POD和CAT活性增强,叶片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降低逆境对植株造成的伤害;提高辣椒果实产量;果实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硝酸盐含量也显著增加.随着保水剂剂量的进一步增加(≥0.375 g·L-1),辣椒植株的真叶数、叶面积等又有所降低;叶片SOD、POD和CAT的活性减弱,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果实硬度降低、果肉厚度减少;单株结果数减少从而造成单株产量降低;果实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进一步增加,从而造成品质下降.由此可见,在辣椒定植栽培基质中施加适宜剂量(0.300 g·L-1)保水剂有助于促进辣椒的生长发育.

    辣椒保水剂袋培复合沙培

    润州凤头白鸭不同组织矿物元素沉积及相关基因表达研究

    白皓李潇凡仲黎宋倩倩...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润州凤头白鸭不同组织中主要矿物元素的沉积规律及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利用原子荧光光度计分别测定了0、21、35、49和63日龄润州凤头白鸭胸肌、腿肌、肝脏、背皮和胫骨组织中的镁、钾、铁、锌和硒等矿物元素含量,采用qRT-PCR法分析不同日龄肝脏组织中各矿物元素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与矿物元素沉积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镁与钾元素的沉积规律在所有组织中基本一致,且两者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在胸肌、腿肌和肝脏组织中,几乎所有矿物元素的含量在49-63日龄达到峰值(P<0.05)并趋于稳定.镁元素相关基因TRPM6和TRPM7分别在21和49日龄时的表达水平最高(P<0.05);钾元素相关基因ATP1A1和ATP1B1均在49日龄时的表达水平最高(P<0.05);铁元素相关基因FTH1的表达规律表现为随日龄增加呈显著性(P<0.05)升高的趋势,在49-63日龄时的表达水平最高(P<0.05);锌元素相关基因ATP6和ATP8分别在49和35日龄时的表达水平最高(P<0.05);硒元素相关基因GPX1和GPX4均在63日龄时表达水平最高(P<0.05).此外,镁元素相关基因TRPM7的表达水平与镁元素在肝脏组织中的沉积呈显著性正相关(r=0.942,P<0.05),其他基因表达水平与矿物元素沉积存在一定的正负相关性,但不显著(P>0.05).镁元素和钾元素可作为联合指标用于润州凤头白鸭优质品系的精准选育;49-63日龄可作为优质润州凤头白鸭最佳出栏日龄的参考日龄;TRPM7基因可作为镁元素含量检测关键标志基因.上述结果为小体型优质肉鸭的选育指标和选育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润州凤头白鸭矿物元素基因表达相关性

    不同浓度吲哚乙酸对周丛生物微生物群落代谢特性的影响

    吴聪敏马兰吴永红俞元春...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丛生物是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碳源利用角度探讨了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对周丛生物微生物群落代谢特性的影响.以人工培育的周丛生物为材料,在温室培育20 d后施加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使用Biology生态测试板在群落水平上对微生物碳源利用特性进行定量分析,测定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和多功能指数.结果 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25、50、100 mg·L-1高浓度IAA处理后,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显著增加,特定的碳源(如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发生变化,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McIntosh指数)显著升高,说明高浓度IAA可以促进周丛生物的碳代谢活性,为探讨周丛生物的扩大培养与富集方法奠定了基础.

    周丛生物吲哚乙酸微生物碳代谢平均颜色变化率

    秸秆还田对不同地力黑土培肥与茎腐病害发生的影响

    李双张伟王丽李孝军...
    8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秸秆还田对不同地力耕层土壤的培肥效应与病害防治的影响,利用田间病圃小区试验对高、中、低地力黑土进行不同秸秆用量的有机培肥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主要肥力指标的影响,并对不同处理玉米茎腐病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 表明,与秸秆根茬量还田相比,秸秆全量还田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和腐殖质组分的积累及酶活性的提升.秸秆全量还田后,高地力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中、低地力区的分别显著提高9.87%和19.29%;胡敏素含量提高11.12%和11.56%;胡敏酸含量提高10.91%和19.37%;富里酸含量提高11.42%和12.85%;水溶性物质含量提高4%和8%;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1.83%、6.92%;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降低1.78%、5.80%;茎腐病发病率分别降低2.3%、2.79%;病情指数降低23.97%、20.80%.秸秆还田对3种地力培肥效果表现为:高地力>中地力>低地力;玉米茎腐病发病率与病情指数表现为:低地力>中地力>高地力.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显示,土壤各肥力指标与玉米茎腐病病害发生情况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秸秆还田对高、中、低地力黑土的肥力均有提升,且具有降低玉米茎腐病发病率及危害程度的作用,对高地力土壤的效果更明显.

    耕地地力腐殖物质玉米茎腐病秸秆还田黑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