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农业区域发展学科建设问题思考

    罗其友鲁洪威刘洋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业区域发展学科建设是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方法]文章以农业区域发展学科建设为主线,运用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系统梳理我国农业区域发展学科的对象任务和发展历程基础上,分析研判了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区域发展学科体系建设方向与重点.[结果]近40年来我国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农业布局与区域规划等农业区域发展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优化我国农业生产力布局提供了重要支撑;应对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空间格局、主体功能和国内外经济环境所发生的重大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加强农业区域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创新.[结论]未来应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对标国家新需求,抓住新机遇,新时代农业区域发展学科建设重点聚焦空间布局、区内发展和区际协调三大任务,从基础理论、方法技术、研究尺度和研究领域四方面进行开拓创新,支撑构建与资源环境和市场需求相协调的现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

    区域发展学科建设新时代农业强国高质量发展

    稻田甲烷减排:技术、挑战与策略

    王斌蔡岸冬宋春燕秦晓波...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甲烷(CH4)是强效温室气体,减少CH4排放能有效在近期内减缓全球变暖趋势.稻田是作物系统CH4主要排放源,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稻米充分供给和粮食安全下如何有效控制稻田CH4排放存在挑战.[方法]文章系统阐述了国内外稻田CH4排放现状和估算结果,从灌溉、施肥、品种、耕作、栽培等方面综述主要CH4减排技术及效果,梳理相关减排政策,分析我国稻田CH4减排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1)中期晒田、节水灌溉是稻田CH4减排的关键手段,优化施肥管理、改进秸秆/有机物料还田方式、生物炭、低排放品种、水稻直播和种养结合等有助于控制CH4排放.(2)在保障水稻增产和农民增收前提下,应当创新集成现有稻田CH4减排技术,加大轻简化减排技术研发推广,构建稻田CH4排放监测、报告、核查体系和低碳激励机制,加强农业绿色低碳政策引导,并明确CH4减排路径.[结论]通过技术优化、研发创新、宣传引导、监测报告、激励机制有助于实现我国稻田CH4排放的有效控制,研究结果可为稻田CH4减排政策制定和水稻绿色低碳生产提供参考.

    甲烷稻田减排技术政策

    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

    王国峰钱子玉石瑞
    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业生态效率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农业绿色发展的表征指标之一.通过梳理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研究热点与趋势,为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知网数据库为基础,搜集整理1981-2022年中国农业生态效率领域的相关文献共433篇,从发文量、作者、机构基金和关键词方面进行研究.通过CiteSpace对作者共线、关键词共线、关键词聚类等进行分析,绘制可视化图谱.[结果](1)2011年后此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开始增加,研究热点由关注农业环境理念向计量方法和影响因素转变,基础理论、评价测度和效率应用共同构成该领域的研究主题.(2)目前还存在学者间合作较少,研究相对独立;研究对象多为全国或省级层面,对县乡级研究有待深入;评价方法上较少使用复合模型;研究主题有待创新等问题.[结论]在资源与环境双重压力下,农业生态效率的研究已成为现代农业绿色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生态效率CiteSpace文献计量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乡村振兴之创新创业实践案例分析

    郭万斌
    31,51页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草地流转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包木苏斯琴朝克图乌兰图雅张卫青...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基于文献计量总结和归纳中国草地流转的研究热点、内容、演进以及今后研究的趋势和方向.[方法]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结果](1)草地流转发文数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根据发文数量变动轨迹,可划分为缓慢增长期(1997-2003年)、快速上升期(2004-2009年)和波动增长期(2010年至今)3个阶段.(2)作者与发文机构中,中国草地流转研究主力队伍初步形成,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主要在团队内部,而团队之间的合作关系较弱.(3)研究热点集中于内蒙古牧区牧户的草地流转行为方面.时间维度上,第一阶段(1997-2004年)聚焦于草地流转内涵及制度;第二阶段(2005-2015年)以"草地流转影响因素"为核心议题;第三阶段(2016年至今)以研究草地流转的生态效应为主.研究内容上,主要包括草地流转特征及原因、草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草地流转综合效应研究等三方面.[结论]草地流转研究从简单的定性描述到深入探讨影响机理研究,均有所突破.今后,草地流转研究应重点关注草地流转的生态效应.

    草地流转研究热点CiteSpace计量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销售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和应用

    王枭婷
    39,51页

    近40年来广西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成因与对策

    黄天能许进龙
    4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掌握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原因是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方法]文章运用耕地非农化重心转移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广西近40年来111个县级评价单元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结果](1)广西耕地面积由1980年的517.72万hm2持续减少到2020年的507.68万hm2,连片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区.(2)耕地转为林地是广西耕地非农化的主要模式,占各时段耕地非农化面积的60.00%以上;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明显增多;耕地撂荒现象趋于严重;因石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灾毁的耕地面积逐渐扩大;耕地转为水域对广西耕地非农化的影响逐渐减弱.(3)广西耕地非农化空间不均衡性不断减弱,耕地非农化空间格局趋于稳定,总体趋势向东.耕地非农化重心先向西南转移192.72km、再向东北转移198.88 km,最终在广西中东部地区趋于平稳.(4)广西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格局由空间离散转为空间集聚,空间集聚程度越来越强烈;耕地非农化的连片带动作用逐渐增强.[结论]近40年来,广西耕地非农化面积持续上升,大量耕地转为林地和建设用地等地类,耕地非农化重心向东部转移并有连片带动效应.应严格限制耕地转为林地和建设用地,提高农民耕地保护动力,遏制耕地撂荒,同时加强耕地治理,严防耕地灾毁,提高桂东南地区耕地保护力度.

    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成因与对策广西

    中国农业灰水足迹测度及时空分异研究

    徐瑞璠赵敏娟高建中
    5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科学评价中国农业水环境污染状况,直接关系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方法]文章以农业灰水足迹为视角,纳入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全面测度1997-202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农业灰水足迹;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运用通径分析法对其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以2014年为界,中国农业灰水足迹整体上先增后减;分区域看,华中地区农业灰水足迹最高,西北地区最低,华东地区内部农业灰水足迹差距最大,东北地区内部差距较小;分省份看,上海和北京农业灰水足迹较低,且呈减少态势,河南和山东农业灰水足迹较高,且呈增长态势;空间特征上,中国农业灰水足迹以H—H型和L—H型集聚为主.(2)1997-2020年中国农业灰水足迹最为常见的跃迁类型为Ⅳ,空间凝聚度一直保持在70.97%,表明其空间结构变化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粮食产量是影响中国农业灰水足迹时空变化的共同因子.[结论]各地应立足于区域资源禀赋,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最大程度地提高粮食产出效率;适度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农业灰水足迹时空分异影响路径空间自相关通径分析中国

    大数据与计算机技术在乡村产业振兴与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于万清
    66,86页

    基于三阶段SBM-Malmquist指数的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研究——以宁夏为例

    罗静怡东梅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粮食生产用水效率,探明宁夏区域内粮食生产用水特征有助于提高该地区农水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方法]文章以粮食水足迹作为投入指标,粮食灰水足迹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采用三阶段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对2006-2020年宁夏18个县区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1)受粮食产量、播种面积以及种植结构的影响,宁夏粮食生产水足迹、灰水足迹地域分异明显,由北向南依次减少;(2)不同粮食品种灰水足迹不同,玉米的灰水足迹最多,造成的污染最严重,主要原因在于玉米播种面积较广,单位面积施氮量大于小麦和水稻;(3)剔除环境因素后发现,环境变量会夸大综合技术效率,导致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不同.[结论]研究发现:宁夏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高于平均值的地区,如银川、永宁县、贺兰县等,主要受技术效率的影响;而低于平均值的地区,如平罗县、同心县、泾源县,受技术效率影响的同时也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为此,宁夏农业生产用水管理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同时,重点关注单位面积氮肥施用量;继续推进节水型农业,实现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的稳步提升.

    三阶段SBM-Malmquist非期望产出水足迹灰水足迹绿色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