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域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例析

    张倩芸
    79,108页

    全球谷物供需格局和增产潜力及我国粮食安全策略研究

    董梁许铁敏徐广才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着眼全球粮食安全大视野大格局,在系统分析谷物生产、区域布局、贸易消费的基础上,综合研判全球谷物增产潜力和动能,立足国内国际提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方法]基于此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球谷物生产贸易情况,综合运用历史、实证等研究方法,提出全球视角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点任务.[结果]我国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但也存在粮食供需紧平衡、国内外价格倒挂等困难和挑战.[结论]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国内稳产与海外拓展统筹、适度进口与多元进口并举、自主创新与技术交流兼顾、市场实力与治理能力协同,以企业集团为依托布局全球粮食产业链,以科技服务为重点参与全球粮食生产,以渠道多元化为原则优化重点品种进口,以大豆为切入点增强农产品议价能力,把牢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谷物生产粮食贸易增产潜力粮食安全

    "三位一体"视角下湖北省耕地安全格局变化分析

    刘耀林辛格格安睿刘艳芳...
    8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已有研究较少综合数量、质量和生态效益讨论耕地安全变化趋势.全方位明晰耕地安全格局是协调人地关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方法]文章基于2009—2019年湖北省土地利用调查数据,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安全格局综合评价体系,计算图斑面积、所处高程和连片度定义数量和质量变化,建立"压力—状态—响应"(PSR)指标体系评估生态变化,综合评价耕地安全格局变化趋势.[结果]数量方面,两年间耕地整体呈"中部增加,东西流失"的空间态势,其中西部耕地转移动态度也较高,主要与林地发生土地流转;质量方面,补充耕地的平均海拔及坡度均低于占用耕地,耕地整体向低海拔区域、小坡度地区转移,但存在占连片补零星现象;生态方面,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下降,各区县间差异也在扩大.[结论]研究结果明晰了恩施、十堰、武汉等重点关注地区,同时分区分类提供了管控措施.

    耕地耕地变化图斑三位一体湖北省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效能提升的优化路径

    艾迪拜·库尔班
    96,140页

    不同时间尺度中国大陆区域辐射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张玮睿胡琦和骅芸潘学标...
    97-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我国地表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情况,以期为农业种植区划、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利用1961—2020年全国496个气象站点数据,基于近些年研究改进的经验公式法计算各时间段的地表太阳辐射,从年、四季和喜温/喜凉作物生长季等不同时间尺度分析了中国地表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结果](1)中国地表太阳辐射年总量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和低值区分别出现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全国夏季太阳辐射平均值最大(1672 MJ·m-2),冬季最小(800 MJ·m-2),不同季节的辐射高低值区域存在差异.(2)南北方喜凉、喜温作物生长季太阳辐射量差异显著,空间分布与年地表太阳辐射相似.近60年来我国地表太阳辐射年总量整体减少了4.15%,华东、华中地区下降最明显(-92.5MJ·m-2·10a-1),形成了明显的"变暗"区,主要由于夏季太阳辐射量显著减少导致;云南地区呈上升趋势,主要由于秋、冬季太阳辐射增加导致.(3)生长季地表太阳辐射各地变化趋势不同,东部、南部地区不断减少,西北、东北地区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变暖使得我国≥0℃和≥10℃界限温度持续天数分别增加了13.8 d和16.8 d,作物生长季长度延长,但不同地区生长季延长程度与地表太阳辐射下降程度各不相同,导致各地生长季太阳辐射变化趋势不同.西北、东北地区光温协同增强有利于选择更长生育期品质的作物品种实现高产.[结论]我国地表太阳辐射空间差异性大,近几十年整体呈下降趋势,近20年各个地区趋势变化情况不一,农业与光伏产业的发展需要因地适宜.

    地表太阳辐射空间分布气候倾向率界限温度作物生长季

    基于多情景模拟的洞庭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李依汶林涛周文强杨伶...
    10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揭示不同情景下洞庭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演变特征,探究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权衡/协同关系,以期为该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PLUS模型(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和当量因子法,模拟评估2030年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洞庭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结合权衡协同度模型分析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结果](1)自然演化、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规划发展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1.2972万亿元、1.3054万亿元、1.2913万亿元和1.2940万亿元,其中自然演化与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2020年有所增加,而经济发展和规划发展情景有所缩减;(2)不同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值区集聚在洞庭湖区的低洼地带,低值区主要位于长株潭城市群和湘中地区;(3)自然演化、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情景下各生态服务系统功能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大致相同,而规划发展情景则与2020年相一致.[结论]规划发展情景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需求特征,符合未来洞庭湖流域生态与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目标.

    多情景模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洞庭湖流域PLUS模型权衡协同

    农产品包装设计中的视觉传达应用

    吕芳华
    121,140页

    陕西省耕地多功能空间分布格局与集聚特征研究

    张研钱磊
    12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用统计学方法定量分析陕西省耕地多功能的时空分异格局、变化趋势及其功能相互转换关系,为耕地的多元化管护提供参考.[方法]文章构建陕西省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熵权法、综合指数评价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综合探析陕西省耕地多功能时空分异格局和集聚特征,划定耕地功能协调/权衡分区.[结果](1)2010—2022年陕西省耕地生产功能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社会保障功能,生态功能最低;从变化趋势来看,陕北和陕南生产功能逐年提升,陕南社会保障功能提升明显,各功能区域间差异均逐年减小,整体呈现均衡发展态势.(2)陕西省县域耕地功能区域差异明显.其中,生产功能中、高水平主要分布于关中渭河平原和陕南的低山平坝区,低、较低水平多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和陕南秦岭两麓;社会保障功能中、高水平区县零星分布于渭北黄土塬区、关中平原及陕北黄土高原区;生态功能中、高水平县域主要分布于陕南低山平坝区.(3)2010—2022年陕西省耕地生产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表现为协同关系;生产与生态功能,2016年以期表现为协同关系,2016年以后为权衡关系;社会保障功能与生态功能基本为权衡关系.(4)陕西省耕地功能协同区主要分布于关中平原、渭北黄土塬、陕南低山区,其次是商洛山地丘陵和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权衡区主要分布于陕南秦岭两麓、少部分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区和风沙区.[结论]陕西省关中渭河平原区、渭北黄土塬区、陕南低山平坝区耕地多功能整体呈现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而陕南秦岭两麓、部分陕北黄土高原区和风沙区耕地多功能协同性差.未来需在全面分析不同区域资源状况,各功能变化趋势和协同/权衡关系的基础上,挖掘区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的耕地保护和利用政策.

    耕地多功能时空分异集聚特征协同/权衡关系陕西省

    外来入侵物种现状与防控体制建设——全球视野和中国例证

    庞洁刘洋陈洁
    13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外来入侵物种已对我国和世界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产生了严重威胁,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在梳理全球和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现状及我国现有防控工作成效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结果]我国受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程度较重.近年来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已初步建立了全链条的监管防控体系,但在法律制度建设、行政管理体制、风险评估与监测、公众参与以及国际合作机制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结论]结合国际经验做法,建议下一步要加快完善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制度框架、重塑"评估—管理"运行架构、强化科技支撑、鼓励社会参与、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水平.

    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国际经验公众参与对策建议

    为何逆差越拉越大: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结构、逆差逻辑与破局之道

    何邦路雷志樱吴秀敏
    141-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当前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但同时也为维护国家农产品安全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非传统压力和挑战.[方法]文章以中国农业国际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为视角,基于2000—2022年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数据,全面比较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变化.[结果](1)我国农业国际贸易逆差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由于内需缺口扩大和比较优势逐渐消失,逆差在中长期无法缓解.区域上,逆差呈现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基本持平),贸易对象上,逆差主要来源于巴西、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泰国和阿根廷等国;(2)贸易产品上,大豆、畜产品、棉花和谷物等成为逆差主要来源.(3)逆差成因上,既包含内部技术体系不成熟,出口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内源性产能不足,个别产品缺口明显;国际组织能力不强,缺乏农业国际话语权;农产品市场开放度高,保护性措施不足等因素引发的农产品"难以出去""不得不进""难以竞争""难以调配"和"难以抵挡"的情况,也包含外部外源性竞争激烈,市场容量压缩;特异性壁垒高筑,出口面临"围城"的"难以抗衡"和"不得而出"的困境.[结论]新一轮更高水平开放背景下,亟须转型思维、构建多元农产品安全供给体系.从需求端强化技术支撑稳定提升国内供给能力,完善贸易规则保护国内市场;从供给端细分出口市场,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从而推动我国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

    农产品国际贸易贸易逆差WTO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