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户增收效应与作用机制

    邓远远郭焱朱俊峰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评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户增收效应对促进保护性耕作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粮食种植户调研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分位数回归以及内生处理效应模型考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户增收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对农户增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增收效应在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存在差异,其中低收入农户从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中的获益多于中、高收入农户.此外,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主要通过增加粮食产出来促进农户增收,尚不具有通过促进非农就业来提高农户收入的作用机制.[结论]健全保护性耕作农机作业服务对低收入农户的倾斜扶持,瞄准保护性耕作机具补贴和投入力度,完善适用于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

    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农户收入分位数回归中介效应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刘勇唐霞
    84页

    基于需求导向的秸秆饲料化利用潜力分析与讨论

    孙仁华胡潇方李晓阳孙元丰...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饲料紧缺问题日益得到关注,通过分析畜牧业发展带来的饲料需求、秸秆饲料化利用现状及发展潜力,可为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提供基础数据与决策参考.[方法]文章系统收集了全国主要食草动物的养殖数据,结合不同秸秆可收集量、秸秆饲料化利用情况、营养成分分析、秸秆饲料化产品利润等信息,对全国秸秆饲料化的需求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秸秆和不同技术方法的秸秆饲料化利用现状,总结得出结论与建议.[结果](1)我国秸秆资源量大,但饲料化利用整体水平不高,且存在诸多问题,未来的发展空间大;(2)全国畜牧业发展不均衡,与主要农业区的重叠度有限,养殖业发达地区秸秆饲料化需求旺盛,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布局;(3)秸秆饲料化对填补养殖业饲料需求缺口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可为产业链带来丰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结论]我国应开展秸秆饲料化利用关键技术与配套装备研制,持续改进秸秆饲料化技术模式,推动秸秆饲料产业向专业化生产、集约化利用、产业化经营转型.

    秸秆饲料化需求潜力分析食草动物

    推进农药"三废"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张春艳
    93,117页

    基于选择实验法的渤海黑牛遗传资源价值评估研究

    马卓张宝珩李鹏程赵凯...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我国畜禽遗传资源地方品种保护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加强遗传资源价值评估日益迫切.构建牛遗传资源价值评估框架,为我国地方牛品种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文章以渤海黑牛为例,采用选择实验法,将遗传资源价值划分为4个属性,利用Mixed logit模型实证测度了受访者对渤海黑牛价值属性的偏好及支付意愿,评估其遗传资源价值.[结果]受访者对遗传资源和地方品种的重要性有较高认知,主动参与品种保护和利用的意愿较强;对渤海黑牛遗传资源价值各属性的偏好显著,其中保护价值最高,其次为直接和间接利用价值,潜在利用价值最小;渤海黑牛遗传资源价值为526.07元,其中保护价值为360.17元;受访者的年龄和人均家庭收入对评估结果的影响较为显著.[结论]应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畜禽遗传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加强对牛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的宣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地方牛品种改良进程.

    牛遗传资源价值评估渤海黑牛选择实验法支付意愿

    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数字经济的微观影响——基于4省农户调查及要素配置视角

    武建辉秦涛杨泽云傅巧灵...
    10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数字技术、数字化平台和数据为主要载体的数字经济为现代农业发展赋能,小农户作为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数字经济在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值得深入探究.[方法]文章以2021年川、赣、辽和鲁4省1 595户的农户调查结果为基础,使用断点回归法与倾向得分匹配法等方法,结合相关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实证探究了数字经济对推动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微观影响.[结果]数字经济促进了小农户扩大土地规模、提高农业技术投入、资本投入以及采取绿色生产方式.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数字经济的影响下,"小于0.67 hm2(10亩)"的小农户由于劳动力不足或土地富余而选择缩小土地经营面积;而"0.67 hm2(10亩)及以上"的小农户则选择扩大土地经营面积、进行专业化种植;"青年"小农户表现出较为"积极"的生产行为,"中年"小农户则较为"保守";数字经济对接受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小农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结论]数字经济有助于推动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因此,应完善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加快农村数字化建设,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并且注重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数字经济小农户要素配置现代农业断点回归

    北京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与路径初探

    张凤平王柳赵云云吴臻翀...
    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北京市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建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础工程、打牢超大型都市应急保供的民生工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宜居都市的本底工程.[方法]文章运用文献分析、现场调研、对比分析等方法,梳理北京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存在的不足,提出北京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模式与路径思路,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结果]分析北京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还存在农田底数摸清难、建设任务重、筹资压力大、建设质量低、管护利用薄弱、管理力量不足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为此,参照国内高标准农田建设成功经验,该文提出:北京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要积极探索"先集中连片后建设""整建制推进""投建管用一体化融资""EPC+""数智田园""都市美丽田园"等模式,突出抓好全域整治、分类施策、加大投入、示范引领、科技支撑、建强队伍、完善制度等八个方面工作.[结论]北京到2035年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面建成高标准农田,任务艰巨,需探索适合北京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与路径,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建设步伐.

    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路径土地综合整治融资方式

    用英语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故事

    林桂娟
    124,150页

    数字经济、产业韧性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朱群芳闵佳迪郭沛瑶
    125-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背景下,分析如何增强产业韧性,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法]文章基于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使用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数据,从互联网发展和数字普惠金融的角度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从抵抗力、恢复力、再造力3个维度衡量乡村产业韧性,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方面分析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对数字经济增强产业韧性,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产业韧性是其中的影响路径;在城镇化水平较高或政府干预程度较低的地区,这种正向效应更加显著;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明显的门槛效应,只有当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为更好地利用数字经济增强产业韧性,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推动乡村产业主体使用无人机、传感器、智能机器人等数字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乡村产业韧性;加强乡村数字知识宣传和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各类高校、科研机构与乡镇企业合作,在农村地区开展数字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普及教育;推动数字技术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乡镇企业与数字技术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促进数字技术在乡村产业的广泛应用.

    数字经济韧性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门槛效应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研究

    杨振伍琴兰
    138,1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