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旅融合型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研究

    吴诗嫚黎子阳卢新海祝浩...
    139-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农旅融合型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效应,以期为提高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效率、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构建"农旅融合型土地综合整治—农地多功能—农户生计韧性"理论框架,基于湖北省的466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从农户类型与区域异质性的视角探讨农旅融合型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差异.[结果](1)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农旅融合型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农户生计脆弱性显著降低3.4%,生计恢复力、生计韧性显著提升8.7%和12.1%,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基准回归结论仍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发现,农旅融合型土地综合整治的提升效应不仅随着农户生计韧性分位点的增加而减弱,还受到地貌类型差异的影响,平原地区农旅融合型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户生计韧性的提升作用大于丘陵地区.[结论]农旅融合型土地综合整治应从政策落实、资金供应和要素整合等方面加强整体谋划,充分虑及农户异质性需求,因地制宜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守住农业"耕"基、唤醒生态绿脉、赓续乡村文脉,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持续提升农户生计韧性.

    乡村旅游土地综合整治农地多功能生计韧性双重差分模型

    气象灾害下牧户生计恢复力评价度及其障碍因素研究——基于锡林郭勒草原牧区220户牧户的实地调研数据

    马梅刘瑶瑶
    151-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气象灾害给草原牧区的牧户生计带来了巨大风险,分析牧户生计恢复力及其障碍因素是牧户有效抵御灾害、提升恢复力的关键.[方法]文章基于锡林郭勒草原牧区220户牧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综合指数法评价生计恢复力,并通过障碍度模型识别其主要障碍因素.[结果](1)研究区牧户整体生计恢复力为0.316,居于中等水平,在各维度层中,认知能力最强,学习能力最弱.(2)从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除认知能力与自组织能力外,荒漠草原区、典型草原区、草甸草原区牧户的生计恢复力、缓冲能力和学习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P生计恢复力=0.008,P缓冲能力=0.021,P学习能力=0.032).(3)技能获取能力、亲朋好友数量、领导潜力等10项指标是影响牧户生计恢复力的主要障碍因素.[结论]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按照"凭借区域资源优势、双管齐下、强化政策扶持力度"的思路构建牧户生计恢复力提升路径.

    生计恢复力牧户气象灾害障碍因素锡林郭勒草原牧区

    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张鹤鸣
    161,175页

    丘陵山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利用集约度及差异研究

    冉龙池张仕超张煊赟李丹妮...
    162-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受地形复杂化、耕地细碎化和农业设施薄弱化的影响,加之乡村农业劳动力短缺,丘陵山区传统农业转型走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和生态化的现代农业之路相对缓慢且不平衡,更多是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或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方法]文章以重庆市江津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所涉7个乡镇为案例区,基于744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投影寻踪模型,从投入—产出—管理—可持续4个维度,考虑产业类型的差异,多视角解析新型主体流转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结果](1)整体上流转土地利用集约度偏低,介于0.807 0~0.883 3,且不同类型经营主体之间存在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家庭农场(0.883 3)、农民合作社(0.845 8)、农业企业(0.818 2)和专业大户(0.807 0).可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发展最好,因此应作为推动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核心.(2)主体产业二元耦合土地利用集约度表现出相同主体不同产业类型在各维度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差异显著,均呈现出管理集约度(0.437 7)>可持续集约度(0.413 8)>投入集约度(0.003 7)>产出集约度(0.001 3).可以看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利用集约取决于经营和管理模式的科学性.(3)产业土地利用集约度介于0.822 8~0.885 6,不同产业土地利用集约度之间存在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蔬菜(0.885 6)、花木(0.880 6)、柑橘(0.863 9)、粮油(0.854 8)、果树(0.831 3)和花椒(0.822 8).(4)从结果的最佳投影方向大小来看,灌溉指数、粮耕指数和综合机械化率等指标对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较大,劳均产值、多样化指数和路网密度等指标对土地集约度影响较小.[结论]丘陵山区受地形因素的影响,灌溉以及农业机械等条件略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山区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发展最好,因此应构建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核心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效推动山区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发展.

    丘陵山区土地利用集约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类型投影寻踪模型

    农业"双规模"经营方式形成逻辑与效果研究——基于新疆三地州1 366个样本农户的实证

    张高胜杨俊孝阿布都热合曼·阿布迪克然木赵汝婷...
    176-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结合形成的农业"双规模"经营方式是经营主体追求更高收益风险比的创新之举,分析"双规模"经营方式的形成逻辑和效果,对于总结农业规模经营经验,完善相关政策具有深远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新疆三地州1 366份实地调研数据,通过二阶段回归法、DEA-Malmquist指数模型、调节效应模型探究农业"双规模"经营方式的形成逻辑与效果.[结果](1)在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全的情况下,风险分担及经济激励会驱动农业经营主体从单一规模经营方式转向"双规模"经营方式;(2)从效果来看,"双规模"经营方式能够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善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3)人力资本和农业智能化则会强化"双规模"经营方式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结论]适当鼓励"双规模"经营,能够帮助经营主体分散风险、提升利润,有利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助于边疆地区农业规模经营的稳定发展.

    投资组合理论"双规模"经营形成逻辑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调节作用

    乡村民宿设计在地性研究

    陈文彬
    188,198页

    四川省生猪养殖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1-2021年面板数据

    张振旺李建强
    18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实现合理的生猪养殖布局,对于更好实现生猪稳产保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2011-2021年四川省21市州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布局指数、自然断点分级法和核密度估计等多种方法对各市州的生猪养殖发展状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生猪养殖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结果](1)各市州的生猪养殖空间布局指数(Iit)呈现明显的分层现象,成都市最高,甘孜州最低;五大经济区生猪养殖空间布局指数平均值呈现"川东北经济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的态势.(2)2011-2021年四川省生猪养殖空间布局大致可分为2011-2014年、2015-2017年和2018-2021年3个阶段,在空间上呈现出"/"型、"土"和"工"型的布局.(3)耕地资源、饲料生产能力和城镇化水平对生猪养殖布局有显著正影响.具体来说,耕地资源每提高1%,生猪养殖空间布局指数可提高10.20%;饲料生产能力提高1%,生猪养殖空间布局指数可提高82.00%;城镇化水平提高1%,生猪养殖空间布局指数可提高0.10%.[结论]为促进四川省生猪养殖业发展,一方面要依据各区域生猪养殖生产现状,不断强化土地、资金和政策等要素保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区域的耕地和饲料生产能力比较优势,实现生猪养殖空间布局的优化;最后建议要注重区域发展差异,合理制定环保政策,循序分类推进政策的实施,实现生猪产业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双赢.

    生猪养殖时空格局演变自然断点分级法固定效应模型影响因素

    长江经济带生猪产业布局的时空变迁及影响机制

    顾佳玮张晖虞祎
    199-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背景下,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将是发展重点,需要对其生产布局变迁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素开展新的讨论.[方法]文章运用ArcGIS10.7、重心模型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呈现了2006-2022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生猪生产的布局变动及发展趋势,并构建面板模型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经济条件、比较优势和政府政策五个方面探讨"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生猪生产格局变动的影响因素变化.最终根据污染预警分析对产业布局提出优化建议.[结果]生猪生产的地域格局基本稳定,且中游地区产能提升;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的生产重心大致由东北向西南迁移;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规模异质性、屠宰加工能力、劳动力机会成本和财政投入是长江经济带生猪生产布局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建议因地制宜地进行生猪生产布局规划,遵循地理距离优先和供需总量平衡原则明确生产区和消费区主体功能,配套相应物流基础设施,平衡供需;加大科技投入,实现清洁生产;组织化、适度规模养殖,加快良种育种;构建长效支持政策以应对转型、防疫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

    生猪产业布局时空特征影响因素布局优化

    新时期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模式选择

    程雪松
    213,239页

    中国省域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关系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研究

    常家玲张杉苗红郑芳...
    214-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地区发展决策的提出和实现城乡融合具有重大意义.[方法]文章以2011-2021年我国各省域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探究了我国各省域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1)研究期城乡融合指数在小范围内波动,乡村旅游指数波动范围广,增长速度快;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整体由基本协调转化为优质协调,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发展态势,且各省份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在2015年后变化最为显著;(2)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自相关,且空间聚集程度逐年增强,研究期高—高聚集省域个数明显增加,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黑龙江和青海等地;(3)双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均大于单因子的独立作用,且呈双因子线性增强或非线性增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农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和5A级旅游景区数量为影响我国省域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当前全国各省域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处于良好协调状态,但是各地区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优质发展.

    城乡融合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度地理探测器驱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