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推进"科学教育进乡村"社会实践活动

    王娟
    137,162页

    农户兼业化程度对农业保险偏好的影响机理与实证分析

    赵树慧谭偲凤贺娟
    138-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户的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文章通过研究农户兼业化程度对不同类型农业保险偏好的影响,为针对性推广农业保险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以湖北、湖南、河南3省粮食主产区的732份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Logit模型和多元Logit模型分析农户兼业化程度对保险种类偏好的影响,讨论种植规模在务农收入占比和保险种类选择之间的调节效应,以是否有固定非农工作将农户分为不同类型的兼业农户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1)务农收入占比高的农户偏好传统的物化成本保险,务农收入占比低的农户更喜欢新型指数保险.(2)兼业化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大规模农户比小规模农户更愿意保成本、保产量.(3)不同类型的兼业农户保险偏好存在差异,有固定非农工作的兼业农户比没有固定工作的兼业农户更愿意选择新型指数保险.[结论]有必要在务农收入占比高、种植规模大、没有固定非农收入的农户中推广传统的物化成本保险;在务农收入占比低、种植规模小、有固定非农收入的农户中推广新型指数保险.

    兼业化程度农业保险保险偏好种植规模新型指数保险

    有效发挥法治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黄姗
    151,162页

    基于选择实验法的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偏好研究

    李国志江梦滢
    152-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缓解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方法]文章基于选择实验法和山东省978个农户调研数据,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偏好问题进行研究.[结果](1)随着农户经营规模增加,其对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意愿将不断增强,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农户选择"愿意"的比重分别为54.9%、77.7%和82.8%.(2)秸秆禁烧政策、农户直接补贴、技术培训和完善市场等政策能显著提高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率.(3)是否参加合作社、便利性认知、污染认知、政策认知和资源化利用意愿对农户秸秆处理行为有显著影响.(4)不同规模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偏好优先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小规模农户对农户直接补贴的接受意愿最高,其次为技术培训;中规模农户对农机购置补贴的接受意愿最高,其次为技术培训;大规模农户对完善市场的接受意愿最高,其次为农机购置补贴.[结论]要提升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积极性,必须制定多元化、综合性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同时强化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和设备支持.

    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偏好农户选择实验法

    农户闲置宅基地市场化配置风险感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成渝地区典型宅改试点为例

    王兆林吴月王营营吕秋杭...
    163-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宅基地不同市场化配置模式下农户风险感知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和风险感知理论(Risk Perception,RP),利用成渝典型宅改试点地区1 208份农户问卷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进行分析.[结果](1)不同配置模式下,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态度均对农户风险感知产生负向影响,且知觉行为控制对风险感知的影响路径系数更大(-0.17).(2)同一观测变量在不同模式下对农户风险感知影响存在异质性,就地入市中,农户重点关注政府、集体的引导性作用;异地入市中,农户对家庭成员支持度与退地保障机制关注更高.(3)在拓展的TPB模型中,行为态度在两种入市配置模式下对农户风险感知均存在中介作用.[结论]不同市场化配置模式下农户对入市风险感知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未来宅基地市场化配置应遵循"稳慎推进"的总基调,避免同质化、一刀切的模式,因地制宜选择入市模式,凸显闲置宅基地财产价值.

    闲置宅基地宅基地市场化计划行为理论风险感知结构方程模型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财务管理优化路径研究

    王晓宁
    176,186页

    村集体作为、农户感知与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采纳——基于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的调节效应

    赵月峰张秋乔梅张韵亮...
    177-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小农户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采纳行为是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核心体现,村集体兼具政府代理人与农户当家人的双重身份,其作为可有效缓解采纳不足问题,助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法]文章基于S-O-R(Stimuli-Organism-Response)即刺激-有机体-反应理论分析框架,选取陕西省关中地区69份村级样本和1 602份农户样本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和分层线性回归模型(Hierarchical Regression Model,HLM)分析村集体作为对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采纳的影响,验证农户感知的中介效应,并利用多群组分析探究社会化服务供需双方的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的调节效应.[结果]村集体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对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采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感知的信任度和行为态度维度在村集体作为对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采纳影响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群组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化服务供需双方的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在村集体作为对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采纳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结论]应注重农户反馈,以差异化战略提升农户适应性,通过村集体积极作为搭建起供需双方的合作桥梁,优化社会化服务工作,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村集体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结构方程模型(SEM)分层线性回归模型(HLM)空间距离社会距离

    河北省乡村振兴水平评价及空间差异研究

    宋川张宁
    187-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2010-2020年河北省及其各区域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针对区域差异展开解析,以期为该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文章构建河北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权法、均权法、加权综合评价指数法对河北省及其区域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同时选取变异系数和锡尔指数对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结果](1)河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子系统均呈现稳步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两子系统水平偏低,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水平相对较高,变化趋势以生态宜居增长最快,生活富裕增长缓慢,产业兴旺波动性较大.(2)河北省各区域乡村振兴水平和变化趋势差异较大.邯郸和唐山发展水平最高,沧州和承德相对较低,邯郸、保定、石家庄、张家口和承德5市水平提升较快,衡水变化最小,其他地区提升速度相对缓慢.(3)冀东、冀南地区的乡村振兴水平区域差异性较小,冀中、冀北区域差异相对较大,冀北和四大区域间差异是造成全省差异性的主要原因.[结论]河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增幅有限;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水平差距大,中心城市规模小,乡村之间、地区之间要素流动的成本高,难以对乡村造成有效辐射,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诸多乡村振兴的短板依然存在.未来应继续加强推进缩小区域间差异,尤其是冀北和冀中地区内部乡村振兴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严重.

    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水平测度区域差异

    中玻农业合作与交流对双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与影响

    张荣香
    195,206页

    水产养殖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基于微观主体面板数据和SFA法

    于露姜启军
    196-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其生产效率及变化趋势、分析比较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效率对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聚焦水产养殖领域,基于2018-2021年全国429个养殖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样本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分解其驱动因素.采用共同随机前沿模型比较分析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3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的生产技术效率.[结果](1)增加物质资料、劳动力、固定资产等方面的投入对产出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增加服务投入并未显著促进产出.(2)TFP增长的动力来源是技术进步,规模报酬率的贡献不大,而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下降对TFP增长起到阻碍作用.(3)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3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效率各有特点,以群组前沿面为基准时家庭农场的技术效率最高,以共同前沿面为基准时合作社的技术效率最高,以技术差距比表征的技术水平衡量,则龙头企业技术水平最高.[结论]建议加强科技投入,提升技术效率,优化成本投入结构,加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联合与合作.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随机前沿法水产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