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路径及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李宽史磊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破解农业碳排放问题是全面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有助于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拓展新途径.[方法]文章基于2008-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和空间影响关系.[结果](1)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减碳效应".(2)基于投入要素视角,农村劳动力外流、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科技进步发挥了中介作用,即农村产业融合可以通过优化劳动力、土地、技术等要素间接实现"减碳效应".(3)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碳排放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4)农村产业融合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农业存在显著的"减碳效应".[结论]充分肯定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重要作用,继续发挥好政策、资金和技术的保障作用,深化农村产业融合进程,助推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村产业融合农业碳排放中介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空间溢出效应

    智慧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策略

    杨蓓蓓
    14页

    农业社会化服务绿色发展效应的作用路径研究——基于农户要素禀赋的调节作用

    程永生张德元汪侠
    1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被视为考量绿色发展的重要表征.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的经验性路径和政策性选择,对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助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投入产出纬度法、技术优化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别测算了样本农户的社会化服务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深入探究了微观场域下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路径,以及农户要素禀赋在其间可能的作用,并通过调节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1)研究发现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产行为的重塑能力,会随着服务水平的持续提高,引起农业经营活动的空间高效集聚与农业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呈现出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规模化、资本化与技术化特征,消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隐形壁垒",打破农业技术辐射扩散的"玻璃幕墙",呈现出双轮驱动的提升模式,共同实现了农户层绿色农业技术效率、绿色农业技术变化的提高.(2)这种影响呈现非线性特点,促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最终表现为社会化服务的线性正向效果,共同驱动了农户层面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农户的要素禀赋与社会化服务存在互补作用,强化了社会化服务绿色效应的路径依赖,且这种调节影响也存在门槛.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农户要素禀赋的调节作用,降低了其跨越门槛值的难度,为之后的社会化服务借助绿色农业技术效率、绿色农业技术变化两条路径,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提供了现实保障和长效机制.[结论]研究为更好地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在提升绿色发展方面的作用,而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需要继续深入实施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农户要素禀赋影响路径调节作用

    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及优化

    赵迪
    27,51页

    农业数字化转型对农业绿色增长的影响

    林玉妹李承翰
    2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绿色增长效应具有现实意义.[方法]文章选取201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和SBM_GML指数分别测算了数字农业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研究了农业数字化转型对农业绿色增长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结果](1)农业数字化转型对农业绿色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效应在沿海地区大于内陆地区、在非粮食主产区大于粮食主产区.(2)农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作用于农业绿色增长.(3)淘宝村集聚和数字普惠金融在农业数字化转型与农业绿色增长间存在显著门槛效应,随着阈值区间的提高,农业数字化转型对农业绿色增长的影响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正U型"关系.[结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围绕农业绿色增长实施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策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数字化转型农业绿色增长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技术创新规模化经营

    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机遇、挑战及路径

    吴春涛
    41,51页

    农业保险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朱森杰尹忞昊袁祥州田云...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农业保险能否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碳减排"双促进",进而提升农业碳生产率.[方法]文章基于2008-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区,未含香港、澳门、台湾省和西藏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业保险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1)农业保险有利于提升农业碳生产率,即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每提高1%,农业碳生产率平均提升0.049%.(2)从作用机制来看,农业保险通过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和农业技术进步,从而实现农业碳生产率的提升,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39.1%和24.5%.(3)进一步讨论发现,农业保险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农业产值占比的单一门槛效应,门槛值为0.012 5,当农业产值占比低于门槛值时,农业保险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作用不明显,而当农业产值占比超过门槛值时,农业保险会对农业碳生产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结论]政府应从强化政策支持,提高保障水平;实行差异化补贴,推动规模化生产;完善保险条款,探索创新品种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农业保险的环境正外部性.

    农业保险农业碳生产率农业产业集聚农业技术进步门槛效应

    黄河流域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差异与空间收敛——来自60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薛选登谢宇
    5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黄河流域粮食主产区承担着粮食和生态双重安全任务,探究其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收敛规律,对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方法]文章采用气候生产潜力、EBM-GML模型、非参数估计和空间收敛模型等方法,构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测度指标体系,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变、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规律.[结果]研究期黄河流域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现如下特征.(1)从整体上看,在时间上呈现下降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低水平集聚态势;(2)从区域差异看,各区域基尼系数变化呈现不同特征.四川、内蒙古、河南、山东分别呈现"波浪"、倒"V""折线"、字母"M"型;(3)从空间收敛规律看,整体和分区域都表现出显著的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特征,区域内的σ收敛趋势表现出明显正向空间依赖性,而绝对β收敛趋势则表现出明显负向空间依赖性.[结论]黄河流域粮食主产区可通过推进农用资源的高效利用、缩小区域发展的效率差异以及把握空间分布的收敛趋势,实现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气候生产潜力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王晖
    65,77页

    农药包装废弃物多元共治的协同机制与实现路径——基于河北省3个村庄的案例观察

    宋洋宗义湘
    6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凝炼总结河北省农药包装废弃物多元共治的模式,剖析其协同机制与实现路径,为深入推进农药废弃物治理工作提供建议.[方法]文章基于协同治理理论,采用多案例研究法,从协同环境、协同结构、协同过程3个维度,探究了海市村、李营村、柳林屯村农药包装废弃物多元共治的实践模式与协同机制.[结果](1)案例村形成了政府合同外包、党建引领、经营主体带动3类多元共治模式.(2)政府政策驱动、多元关系网络构建、资源要素共享融通,协同实现了治理目标,但不同模式下协同治理机制不同.(3)协同环境的政策效力方面,海市村制度的刚性约束增能效果显著,李营村、柳林屯村的非正式制度更好稳定了协同秩序;协同结构的联结机制方面,政府合同外包中委托—代理机制保障了高回收率及低监管成本,党建引领模式中信任关系使主体间协同治理效率较高;经营主体带动模式中关系嵌入与合约治理增强了农户履约能力;协同过程的要素配置方面,海市村专项资金及数字技术支撑作用强,李营村及柳林屯村则侧重于培养协同治理人才.[结论]政府应健全协同治理制度、培育协同治理组织载体、畅通协同治理资源渠道、提升协同治理空间聚合效能、增强多元主体文化认同.

    农药包装废弃物多元共治典型模式协同机制多案例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