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畜牧产业集聚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陶桂任梁世夫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判断畜牧产业及内部行业集聚时空特征、分析集聚影响因素,对于优化畜牧产业内部各行业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2003-2018年中国畜牧产业产值、要素投入及相关产业产值等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数、空间自相关指数判断中国畜牧产业及内部行业集聚时空特征,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GMM从横、纵两个维度分析中国畜牧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结果](1)中国畜牧产业空间集聚效应在"上升—下降—上升"中呈现"高—高""低—低"两极分化结构;"北高南低""西强东弱"的"连片化"空间格局中呈现"梯度化"特征.(2)草食型家畜行业集聚在"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中马太效应明显,其空间集聚效应强于耗粮型畜禽行业;耗粮型畜禽行业集聚空间分布呈由东南非沿海地区向西北递减、中部向东北和西南递增的特征.(3)中国畜牧产业集聚影响因素中劳动力投入和技术投入表现出显著的行业异质性、产业关联影响力度不足.[结论]各地区应继续因地制宜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大技术推动、人才支持,积极延长产业链,促进畜牧产业由集聚式发展到集群式发展.

    畜牧产业产业集聚时空特征行业异质性集群式发展

    传统园林艺术在现代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刘臻
    11,24页

    中国肉牛养殖生产布局的阶段特征、变迁路径和影响机制——基于2008-2019年省域统计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吴曰程谢汉友王玉斌
    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充分了解"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中国肉牛养殖及育肥养殖生产布局的阶段特征、变迁路径和影响机制.[方法]文章运用2008-2019年中国各地肉牛年末存栏量和牛肉产量数据,利用生产集中度、生产重心迁移轨迹阐述生产布局的阶段特征和变迁路径,利用莫兰指数、吉尔里指数和G指数分析空间相关性,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影响因素及效应.[结果]肉牛养殖生产重心向西北方迁移了154.6km,自2017年空间正相关逐渐显著,粗饲料资源禀赋、劳动力质量、技术进步和非农就业机会是布局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肉牛育肥养殖生产重心向西迁移了119.15km,三大指数均具有显著性,饲料资源禀赋、劳动力质量、技术进步、市场价格、交通通达度、畜牧产业比较优势和非农就业机会是布局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肉牛养殖和育肥养殖均呈现出由农区向牧区迁移趋势,且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但具体变迁路径和影响机制有所差异,就此提出"合理编制肉牛生产规划、系统加强流通环节建设、强化科学技术支撑、保障饲料稳定供应"的政策建议.

    肉牛养殖育肥养殖生产布局重心轨迹空间计量

    基于宜居性和承载力提升视角的高原过渡地带村庄布局优化——以青海省大通县为例

    何建华闫成李亚静苏悦...
    2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高原过渡地带农村地势复杂,资源环境承载力弱,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难以兼顾,制约着农村地区的发展空间.基于宜居性和承载力提升视角,科学合理优化村庄布局,对于生态脆弱地区高原宜居乡村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方法]文章构建乡村宜居性评价体系,运用K-均值聚类法对大通县村庄进行分类识别,运用状态空间法从生态系统、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3个维度测算村庄的综合承载力.[结果](1)通过聚类重构形成由集聚提升村、示范引领村、潜力优化村、生态保护村和生态搬迁村组成的高原乡村体系;(2)大通县乡村宜居性整体适中,空间上呈现出由中部向西北部、关键节点中心向四周逐渐递减的趋势;(3)乡村承载力水平在空间上差异显著,中部、南部地区整体高于北部,其中集聚提升类村庄的综合承载力最高.[结论]通过定性分析乡村宜居性和定量测算承载力,为不同类型村庄的人口、用地、产业规模等提出空间布局优化策略;基于最短路径与最优中心,引导搬迁村人口优先向周边可载的集聚提升村迁移,同步推进村庄迁建与发展,有利于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乡村发展新格局,保障乡村振兴发展.

    宜居性评价乡村承载力村庄分类布局优化高原过渡带

    乡村高质量发展中的返乡入乡就业群体研究

    金湛余文富吴宇方徐国庆...
    36,47页

    耕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生产效率及环境压力的影响研究——以黄淮海地区为例

    廖柳文马恩朴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耕地经营规模效应,考察耕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生产效率及环境压力的影响,为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通过理论推导与实证检验,从时间序列和横截面2个维度对耕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环境压力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耕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生产效率和环境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并非所有区域都存在一致的时空效应.(2)耕地经营规模与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碳排放、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些关系与机械使用效率、技术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密切相关.(3)耕地经营规模越小,农业机械使用效率越低,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碳排放越高;而耕地经营规模增加则会降低化肥、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强度导致农业生产粗放化,进而影响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结论]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降低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不断增加新要素和新技术投入,以实现减碳、增产的双重目标.

    耕地规模经营农业生产效率环境压力时空效应一致性黄淮海地区

    基于农户生计视角的耕地利用转型解析

    张军以周小曼王腊春王晓锋...
    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晰中国城乡要素双向加速流动背景下,农户生计转型和耕地利用转型的作用关系.[方法]文章在基于农户视角的耕地利用转型分析基础上,分别从城乡和乡村农户两个维度,解析了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展望了乡村振兴下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的研究主题.[结果](1)城乡层面存在着基于"产业→人口→生计→耕地"链条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时空耦合;乡村层面存在着基于农户"生计—生产—耕地"链条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时空耦合.(2)农户生计转型分化及乡村发展主体多元化引起的价值诉求差异化,进一步驱动了乡村耕地利用多功能转型与乡村的多功能转向.基于耕地利用在生态产品供给、休闲康养、文化传承等方面多功能边界的拓展,加速推动了耕地利用、农业生产及乡村发展的多功能转型.[结论]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农户生计视角应关注多尺度多梯度分异下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耦合,注重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发展的"格局—过程"研究,加强基于耕地利用社会生态反馈的、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发展下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研究.

    农户生计耕地利用生计转型转型机制多功能转向

    人参病害分子诊断及其绿色防控技术

    魏书琴
    58,69页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增收效应研究——以少免耕技术为例

    崔钊达余志刚宫熙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增收效应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少免耕技术为例,基于黑龙江、河南、山东和山西4省614户种粮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少免耕技术的增收效应.[结果](1)少免耕技术采用对农户增收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在克服样本自选择问题带来的"选择偏差"后,通过近邻匹配、半径匹配和核匹配进一步证实了少免耕技术的增收效应;(3)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少免耕技术主要通过提高作物产量进而增加农户收入,产量效应发挥了完全的中介效应,而转移效应的中介效应不显著;(4)异质性分析发现,少免耕技术的增收效应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和规模差异,在新生代农户和规模户中表现更为显著;(5)家庭特征、生产经营特征和认知特征是农户采用少免耕技术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为发挥少免耕技术的增收效应,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加大少免耕技术的推广力度,切实发挥技术的增产增收效果、降低技术实施成本,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规模经营发展.

    少免耕技术农户收入产量效应转移效应异质性

    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

    薛选登陈慧杰
    7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有助于推进黄河流域农业用水高质量发展.[方法]文章利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黄河流域9省区农业用水绿色效率,采用KDE及ArcGIS图示法探究效率的区异性及动态演进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考察时空演进的内源性、外源性驱动因素.[结果](1)从总体变化趋势看,2010-2019年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平均值在0.95~1.10,呈"降—升—降—升"的"W"型波动上升特征,2011年和2015年为低点;(2)从流域动态演进看,全流域存在"优者更优"现象,中下游地区两极分化明显,农业用水绿色效率提升幅度从上游到中下游递增;(3)从省域异质性看,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效率值由上游向中下游递增,高效率省份数量在增多;(4)外源性因素是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的主要驱动力,滴灌面积占比、经济发展水平、每千公顷施用化肥折纯量是控制性因子.[结论]针对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驱动因素采取差异化措施,实现农业用水效率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时空分异驱动因素差异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