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传统乡土社会的价值重构与秩序重建

    赵旭东
    82,105页

    农村数字化对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分析

    浦徐进马柯旭王彦芳
    8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数字化为农业发展赋予了新动能.探究农村数字化对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及影响机制,对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农村数字化与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农村数字化显著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西部地区促进作用最强,东部其次,中部最后;(2)以创新能力为传导路径,中介效应模型的结果证实创新能力是农村数字化激发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3)将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本设定为门槛变量,门槛效应结果显示,农村数字化与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趋势;(4)另外,空间溢出效应发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呈空间集聚特征.[结论](1)加大数字技术投入力度,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2)重视农业创新,推动农村数字化与农村创新能力融合发展;(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政策;(4)采取差异化、动态化的农村数字化发展战略,加速区域间农业协同发展.

    农村数字化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创新中介效应门槛效应

    新兴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陈陶
    95,105页

    基于区位比较优势的棉花生产集聚成因分析

    郭莹于博威陈犇聂凤英...
    96-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棉花生产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植棉收益下滑和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加剧三大挑战.农业生产集聚是实现空间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棉花生产的高质量发展,系统分析基于区域比较优势的棉花生产区位集聚成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文章运用集中度指数和区位熵指数,分析了1949年以来棉花生产区位集聚变化的地理集聚特征和区域比较优势特征,基于2001-2021年省级层面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技术水平、社会经济环境和产业政策对于棉花生产集聚产生的影响.[结果](1)机械化程度、灌溉水平、单产水平、市场需求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区域棉花生产集聚的正向直接效应显著,验证了原假设,交通运输条件的负向直接影响显著,与原假设相反.(2)从间接效应看,除机械化率会产生负向的空间溢出外,其他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3)从总效应上看,灌溉水平、单产水平、临时收储政策、目标价格补贴和良种补贴对棉花生产集聚都产生了显著影响,验证了原假设.[结论](1)科技进步、棉纱产量和产业政策是影响棉花生产集聚的主要因素.(2)从总体上看,棉花生产比较优势和生产集聚是科技进步、市场需求和政策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3)要依靠科技创新,发展下游产业链、优化产业政策促进棉花生产适度规模集聚和合理布局,推动棉花产业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比较优势棉花生产集聚成因空间计量分析高质量发展

    基于DSSAT模型的东北地区大豆高产稳产区研究

    孙意博孙爽李鸣钰常峻菲...
    106-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东北地区作为中国大豆主产区,大豆年平均播种面积及产量均占全国50%以上,明确其高产稳产区分布特征,对合理布局大豆种植区域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利用1991-2020年研究区域内9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和土壤数据,基于参数校准并验证后的DSSAT-CROPGRO-Soybean模型,对不同产量潜力下的大豆产量进行模拟,以产量平均值和产量变异系数作为高产性和稳产性的划分指标,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高产高稳、高产低稳、低产高稳和低产低稳4个亚区,在此基础上探讨降水和土壤条件对大豆高产性和稳产性的影响.[结果](1)3种产量潜力下大豆产量均呈现西低东高的分布趋势,光温产量潜力下东北地区大豆平均产量最高,气候产量潜力次之,气候—土壤产量潜力最低.随着限制因素的增加,大豆平均产量逐渐下降;(2)大豆高产区和高稳区占总研究区域的耕地面积比例逐渐降低,低产区和低稳区的耕地面积比例逐渐增加;(3)大豆高产高稳区耕地面积比例逐渐降低,光温产量潜力下最高,占研究区域耕地面积的62%,气候—土壤产量潜力下最低,占41%;降水对于大豆高产性和稳产性的限制要远大于土壤.[结论]高产高稳区是最适宜种植大豆的区域,而高产低稳区是潜在的高产高稳区,采取一定措施可以提高产量潜力的稳定性.基于DSSAT模型对东北地区大豆高产稳产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可以合理布局种植区域,提升东北地区大豆产量.

    大豆高产稳产区东北地区DSSAT模型资源限制

    农业展会中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

    寇晓芸
    120,146页

    吉林省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水平、协调性及趋势分析

    陈楠李云超
    12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域,对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水平、协调性与趋势做出综合评价与分析.[方法]从畜禽养殖、资源供给、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4个维度构建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4-2021年吉林省统计数据,分别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评估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水平及各子系统协调程度,并使用灰色预测模型分析2022-2026年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发展趋势.[结果](1)2014-2021年吉林省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大幅增长(0.239 0~0.742 3).其中,畜禽养殖系统持续上升,资源供给系统在较低水平波动,生态环境系统逐步改善,社会发展系统先升后降;(2)4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持续上涨,逐步接近协调发展水平(0.225 2~0.418 1);(3)2022-2026年承载力保持稳定的同时缓慢下降(0.774 0~0.718 9).综上,吉林省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目前处于稳定阶段,并呈现下降趋势.[结论]应通过优化主体结构、培育绿色生产模式、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和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等措施,促进吉林省畜禽养殖可持续发展.

    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协调性预测

    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路径

    黄乐佳
    134,146页

    人地关系视角下农村土地依存度时空演变特征

    郭柳娜郭力娜赵艳霞姜广辉...
    135-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农村地区年轻人外流、老龄化程度升高、乡村衰败等现象,基于人地关系视角,以农村土地依存度作为农村人地关系的量化指标,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以期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研究在界定农村土地依存度概念基础上,构建农村土地依存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定量测度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的农村土地依存度高低水平;综合GIS空间分析、重心演变模型及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对我国土地依存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结果](1)时序演变:2006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依存度水平呈现降低态势,分项依存差异表现为经济依存>人口依存>空间依存.(2)空间格局:研究期间中国农村土地依存度空间上呈现"西南高,东部沿海低"的区域差异特征,其中,高依存空间分布由集中转为离散分布,低依存空间分布由分散转为集中.(3)重心演变:2006-2020年农村土地依存度重心由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向北移动到达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整体上从南向北移动.(4)影响因素相关性:土地依存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呈现负相关,与人均农村地区面积呈现正相关,相关程度表现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农村地区面积.[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人口对土地的依存程度呈降低的趋势,特别是东部发达的沿海地区降低更明显,以前人多地少的矛盾逐步向"人少地闲"转变,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益或有降低态势.人口依存和经济依存更是表现出整体下降趋势,反映出农村土地对人口吸引力的降低,进一步印证了农村劳动力流失的问题,劳动力的流失自然会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故研究建议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聚焦乡村产业,妥善处理农村地区"人—地—钱"问题,关注新型经营主体,吸引优秀乡村振兴人才,通过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人地关系依存度时空格局重心演变

    山地乡村地表水资源二源耦合可达性评价——重庆市綦江区案例研究

    梅言汪洋陈墨多孔祥媛...
    147-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我国西南山地乡村的用水以地表水为主,探明山地乡村地表水的取水便捷度空间格局是建立其可持续发展框架的基础和前提.[方法]文章以重庆市綦江乡村区域为例,利用河网、水库矢量数据、DEM、降水、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和库容统计数据等,采用改进CRITIC方法和综合叠加可达性评价模型,分析地表水资源的二源耦合可达性及其空间集聚特征.[结果](1)373个样本乡村的二源耦合可达性平均值为0.58(最大值为1),52%乡村的可达性水平在0.58以上,其中可达性较好的(0.43~0.57,前47%分位点的数据)村庄有140个,占37.53%,可达性较差的(0.59~0.73,后47%分位点的数据)村庄有160个,占42.89%;(2)河流水源的可达性呈现北高南低、局部连片的格局,水库水源的可达性呈现中南部低、西北部高的格局,两者叠加后呈现出北高南低、聚集分布的格局;(3)河流水源和水库水源的可达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19~0.88和0.15~0.89,对应的二源耦合可达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21~0.86,不同取水可达性区域的占比显示,中等区域(45%~55%左右分位点的数据)占比最大,均值达到30%,极端情况(前40%或后40%左右分位点的数据)占比较少,均值仅为10%;(4)二源耦合可达性指数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全局莫兰指数为0.62,其中高值聚集区(HH)集中在北部区域,低值聚集区(LL)集中在南部区域.[结论]研究揭示了綦江区地表水资源供给能力的空间分异格局,可为乡村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规划提供基础依据,经实地考察和专家咨询反馈结果表明,研究结果较为准确.

    地表水资源可达性评价山地乡村二源耦合重庆市綦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