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健全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3》发布会上的致辞

    陈邦勋
    1-2页

    欢迎订阅《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页

    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研究

    付伟胡乐祥罗明灿陈建成...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碳排放主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对推动农业低碳减排具有重要作用.[方法]文章基于2012-2021年西部地区12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从作物种植、牲畜养殖和农业物资投入3类碳源对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进行测算,再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测算出的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进行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结果分析.[结果](1)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上升-下降-上升趋势;(2)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整体特征相对稳定并且各地区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不断增强;(3)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中心由四川、西藏、青海和宁夏变为四川、西藏、青海和新疆.[结论]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影响要素间的关联作用不断增强,提高农地利用效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碳排放,从而为西部地区进行碳减排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农业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西部地区

    计算机信息技术赋能农业物联网智能管理研究

    胡玉琴
    11,75页

    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研究

    杨晨张燕媛
    1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以期提升农业碳排放效率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水平,为农业低碳发展转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章基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2007-2019年各省统计年鉴农业投入产出数据,测算农业碳排放效率和粮食安全水平,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农业碳排放效率和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结果](1)2007-2019年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均值呈"波动增长"趋势,农业碳排放量冗余4.43%,仍有一定减排潜力,区域内农业碳排放效率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态势.(2)2007-2019年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北高南低",其中黑龙江处于安全水平,其余省份均低于较安全水平.(3)2007-2019年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均值呈"稳步上升"发展趋势,从勉强协调转变为中级协调,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性不断增强.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相对统一,粮食安全是耦合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4)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上升、农地流转水平提高可以促进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度上升;农作物播种结构中粮食种植比重上升、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农业机械动力提升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耦合协调度上升,进而粮食种植方式、农业机械应用以及城镇化趋势应对策略均有待进一步改善.[结论]地方应根据现状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建立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长期良性协调机制,进而推进农业低碳生产与粮食增产协调发展.

    农业碳排放效率粮食安全耦合协调Super-SBM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三化"茶园建设引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王嫦
    27,53页

    "两山"理论背景下海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与农业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研究

    谭涛杨青任家卫
    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两山"理论是为寻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方法]为检验"两山"理论的实施效果,文章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省为例,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农业碳排放效率,并利用耦合协调度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海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与农业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1)2010-2021年海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均处于非效率状态,效率值呈稳步上升态势,在市县层面上,农业碳排放效率均值最高的是三亚市,最低的是海口市;(2)研究期内海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与农业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状态,其中,西部和中部市县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东部市县的耦合协调水平较高;(3)海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与农业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区域差异受到政府投入、教育水平、产业结构、能源利用、生活水平和城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结论]海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处于上升态势,多数市县农业碳排放效率与农业经济增长呈协调状态.

    "两山"理论农业碳排放农业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海南省

    绿色政策选择、粮食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协调发展研究

    叶举艾玮炜石奇
    3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政策选择—技术进步偏向—要素禀赋"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探究化肥使用零增长专项行动的政策选择,对技术进步类型与要素禀赋结构相互关系的影响.[方法]文章基于201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2级嵌套CES生产函数测度各地区的粮食技术进步类型,并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政策选择对技术进步及其要素禀赋协调程度的作用.[结果]政策选择有效促进了生物化学型技术进步,其对机械型技术进步无明显作用;化肥零增长有效促进了粮食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协调程度提升;然而,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政策选择对协调程度的影响,在北方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南方地区有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政策选择能通过提升协调程度促进粮食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升;化肥减量伴随出现了粮地"流失"现象.[结论]在粮食绿色政策选择的深化改革进程中,仍需明确地方的要素禀赋差异,实施差异化的技术推广路径;并坚持全国一盘棋的解决方针,强化地区间的协同机制,以期粮食生产安全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共同实现.

    粮食生产化肥零增长行动偏向型技术进步协调发展双重差分法

    沱江流域县域农业绿色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

    张灵芝何强漆雁斌邓鑫...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熵值法从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3个维度测算了2010-2020年沱江流域39个县(市、区)的县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方法]文章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讨论了沱江流域县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及差异来源,并采用核密度估计考察了沱江流域县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动态研究特征.[结果](1)2010-2020年沱江流域整体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得到了提高.在地区层面的发展速度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格局,在各系统方面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表现为"农业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的发展格局;(2)农业绿色发展的总体基尼系数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整体基尼系数仍相对较高,表明在此期间沱江流域各地区之间的农业绿色发展存在不均衡的现象;(3)核密度估计表明,沱江流域整体和上中下游地区整体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提高,研究期内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分散特征.[结论]研究期间内沱江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提高且整体差异呈现下降趋势.

    农业绿色发展沱江流域县域区域差异演进规律

    乡村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的互促互进

    李忠岘陆俊汕
    65,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