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吕新生 王志明

月刊

1005-6947

pw4327400@126.com

0731-84327400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是集述评、专题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综述、动态与展望,简要论著,临床报道,技术改进与创新,经验与教训,病例报告为一体的普通外科专业学术刊物。办刊宗旨是:传递学术信息,加强相互交流;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注重临床研究,服务临床实践。是以实用性为主,兼及理论,以面向全国广大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的普通外科工作者为目的,以报道普通外科领域新知识、新技术、临床研究进展及实用性强的临床经验为特色的专业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PIM1过表达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代谢组学的影响及意义

    王佳琦许茜茜唐茜朱欣...
    1835-1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编码组成型活性丝苏氨酸激酶的致癌基因PIM1表达上调与各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笔者前期研究中证实PIM1对甲状腺癌的致癌作用,能够影响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因此,本研究通过代谢组学分析过表达PIM1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细胞的代谢特性,为进一步研究PIM1如何调节PTC的代谢过程提供依据.方法:构建PIM1过表达载体,建立稳定转染的PTC细胞株(BCPAP);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PIM1过表达的效果;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对PIM1过表达的BCPAP细胞株(PIM1-OE)及转染空白质粒的对照细胞株(NC)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以及KEGG数据库,鉴定并筛选出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基于生物信息学验证PIM1及相关代谢通路与甲状腺癌患者的预后关系.结果:PIM1过表达的BCPAP细胞株中PIM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均P<0.05);代谢组学结果显示,PIM1过表达后,细胞内41种代谢物发生变化,其中15种代谢物(L-天冬氨酸、琥珀酸、L-苏氨酸、L-色氨酸、甜菜碱、2-脱氢泛酸、3-吲哚乙腈、D-章鱼碱、吲哚、N-乙酰谷氨酸、肌酸、泛酸、尿毒酸、N-乙酰-L-天冬氨酸、磷酸羟基丙酮酸)差异较为明显(均P<0.05);结合KEGG数据库分析差异代谢产物后发现31条代谢通路存在差异,其中4条代谢通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差异较为明显,且代谢途径的活性均下调(均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PIM1的高表达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通路活性下调的甲状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PIM1可能通过调节天冬氨酸、琥珀酸和色氨酸在内的多种氨基酸代谢水平,影响多种代谢途径,改变PTC的代谢状态,进而促进PTC的发生发展过程,其中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途径的变化可能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甲状腺肿瘤甲状腺癌,乳头状代谢组学PIM1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建立

    马啸文张峰孙一鸣
    1846-1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浆细胞性乳腺炎(PCM)目前危险因素尚不明确,疾病特点为发病急、发展迅速、病程长、缺少特效药、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均效果不够确切且复发率高.因此,明确并尽量规避PCM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成为此疾病的关注点.本研究探讨PCM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以期预测有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此疾病的发病概率,并对PCM的预防提出相应指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浙江省杭州市妇产科医院乳腺科收治的82例PCM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并随机选取同一时间段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未罹患乳腺疾病的中青年女性82例为对照组.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CM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PCM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校准曲线、计算C指数用以评价该列线图模型对PCM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所有患者均有流产和(或)分娩史,产后/流产后至发病时间间隔为1~7年,平均为(3.37±1.91)年.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的体质量指数、乳头内陷比例、怀孕次数、外伤史(包括按摩、通乳史)比例、血脂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头内陷(OR=0.074,95%CI=0.023~0.239,P=0.000)、怀孕次数≥3次(OR=0.047,95%CI=0.008~0.288,P=0.001)、外伤史(OR=0.153,95%CI=0.059~0.399,P=0.000)为PC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整合以上因素构建的列线模型预测PCM发生风险的C指数为0.855,有中度准确性.使用"Boot"法绘制校准曲线,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良好;所绘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5(95%CI=0.800~0.910).结论:乳头内陷、外伤史、怀孕次数与PCM的发生密切相关,所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中度准确性,性能良好,临床可以应用该模型对处于PCM高发时间段的女性进行预测,得到一个量化的发病可能性结果,并以此依据为高风险人群提供疾病预防建议.

    乳腺疾病浆细胞性乳腺炎危险因素列线图

    山柰酚治疗乳腺癌机制的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机制相关预后模型构建

    肖美灵易嘉宁阳孝琛喻洁...
    1854-1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山柰酚是一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可以调节各种与癌症相关的过程和活动,如细胞周期、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增殖、转移和血管生成,且其抗乳腺癌的潜力已得到了一些研究的验证,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探讨山柰酚治疗乳腺癌的潜在作用靶点和通路,并建立预后模型.方法: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利用HERB、GeneCards、STRING、Pubchem、RSCD PDB、TCGA等数据库获取山柰酚治疗乳腺癌的交集靶点进行蛋白互作、GO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进行分子对接进行验证.用LASSO-Cox回归分析获取预后相关基因并建立风险评分模型,分别对单基因进行预后分析,并分析风险评分和免疫浸润的相关性.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55个交集靶点,蛋白互作分析结果获得5个潜在关键基因(Akt1、Bcl2、CASP3、ESR1、AR).GO分析结果发现山柰酚治疗乳腺癌涉及1604个生物学过程条目、20个细胞组成条目,121个分子功能条目.KEGG通路富集主要包括化学致癌-活性氧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山柰酚与关键靶点具有强大的亲和力,与ESR1结合效果最好(-9.1 kcal/mol).通过LASSO-Cox回归分析获得了10个预后基因(Bcl2、CYP1B1、DPP4、GSTM1、GSTM2、MMP1、NCOA2、NOS2、NR1I3、PTGS2),并以此建立风险评分模型.该模型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AUC>0.5.单基因预后分析提示,Bcl2(HR=0.61,95%CI=0.43~0.86,P=0.005)、CYP1B1(HR=0.68,95%CI=0.49~0.94,P=0.022)、GSTM1(HR=0.68,95%CI=0.47~0.98,P=0.037)、GSTM2(HR=0.64,95%CI=0.46~0.90,P=0.010)、PTGS2(HR=0.62,95%CI=0.44~0.86,P=0.005)高表达组的总生存(OS)期均高于各自的低表达组;MMP1(HR=1.72,95%CI=1.22~2.41,P=0.002)、NCOA2(HR=1.71,95%CI=1.12~2.60,P=0.013)、NOS2(HR=1.67,95%CI=1.20~2.32,P=0.002)、NR1I3(HR=1.69,95%CI=1.21~2.37,P=0.002)高表达组的OS均低于各自的低表达组.预后模型评分与T细胞、CD8+T细胞、髓样树突细胞、NK细胞、B细胞的浸润呈负相关,与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山柰酚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乳腺癌作用.基于其作用相关靶点筛选出来的预后基因及建立的预后模型可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预后模型与免疫的相关性可为下一步实验研究提供了方向.

    乳腺肿瘤山柰酚网络药理学计算生物学

    局部晚期甲状腺癌多学科诊治1例报告

    付言涛吴广智刘彦希张大奇...
    1866-1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是最常见的内分泌肿瘤,其特点为发病率高、复发率较低、病死率低.局部晚期甲状腺癌(LATC)在临床中少见,预后较差,是甲状腺癌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2024年8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1例61岁男性患者,因"颈部肿物术后16年,肿物增大破溃3个月"入院.体查见左侧锁骨上窝一大小约12 cm×12 cm肿物,形态不规则,表面呈暗红色,部分区域已破溃、出血,并附有脓苔.入院后提请多学科治疗综合协作组(MDT)会诊,行第5次手术(左侧颈部肿物切除术、左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颏下肿物切除术、游离皮瓣移植术),术后第10天痊愈出院,术后1个月于我院复查,颈部超声未见明显异常,局部皮肤愈合良好,移植皮瓣成活.本文回顾该例LATC患者的MDT治疗经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LATC特点进行总结,为该病的综合性治疗提供经验和参考.

    甲状腺肿瘤甲状腺癌,乳头状病人医疗小组

    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在甲状腺癌诊疗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刘才广莫屈肖羿赵敏...
    1874-1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正逐年攀升.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甲状腺滤泡状癌(FTC)统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约占甲状腺癌95%.在DTC的诊断、分期、危险度分层以及治疗过程中,影像检查例如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CT)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影像检查图像的分析高度依赖于医师的能力与经验,医师对图像的判读易受图像的数量、复杂程度以及医师自身主观性的影响,尤其是在工作量大的情况下,错误难以避免.另外,仪器分辨率及肉眼判别能力等客观因素亦影响医师读图的准确性.人工智能(AI)是一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技术科学,已逐步应用于医学领域.在DTC诊疗中涉及的AI技术包括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此外还涉及影像组学技术,主要应用于DT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DTC的分期评估、DTC基因突变的预测以及DTC的碘-131治疗.AI技术及影像组学技术的应用有望提高DTC的诊断准确性,实现对DTC的准确分期及对DTC基因突变的准确预测,优化DTC的治疗过程,从而实现对DTC的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

    甲状腺肿瘤人工智能肿瘤分期综述

    m6A甲基化修饰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田宏友程璐任艳郭琎祎...
    1883-1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状腺癌(TC)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尽管大多数患者经规范化治疗后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且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发现,N6-甲基腺苷(m6A)甲基化是RNA最常见的修饰,参与调节RNA的转录、成熟、降解和稳定,贯穿于肿瘤的全过程,因此在肿瘤的治疗和预防中被广泛研究.m6A水平变化可引起TC中相关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异常激活或抑制,从而参与TC的发生发展.笔者就m6A甲基化修饰的概念、调控因子的组成成分和功能、在T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治疗和预后作用进行综述.

    甲状腺肿瘤N6-甲基腺嘌呤预后综述

    早期乳腺癌腋窝处理"降阶梯"策略:现状与进展

    邵新宇彭帅廖立秋
    1890-1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评估对于疾病分期、辅助治疗决策、区域控制及预后判断至关重要,但腋窝处理的策略呈"降阶梯"趋势.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cN0)的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成为腋窝淋巴结分期的标准术式,前哨淋巴结如为阴性,患者可免除ALND,在有效的全身治疗和区域放疗的加持下,前哨淋巴结低负荷转移可以免除ALND.部分cN0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可能可以豁免腋窝手术,但患者的选择需更精准.初始临床腋窝淋巴结阳性(cN1)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可以通过新辅助治疗转化为cN0后行SLNB豁免ALND,假阴性及安全性已有初步数据,但新辅助治疗后SLNB尚有诸多问题尚未解决,需要等待临床研究的结果.未来随着功能影像学、预测模型的兴起与应用,对早期乳腺癌的肿瘤学特征、转移负荷以及治疗反应等的评估将更为精准,早期乳腺癌腋窝处理将更为精准,"降阶梯"将更安全.

    乳腺肿瘤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淋巴结清扫术综述

    雌激素代谢与绝经后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张彦收杨志芬郑丽华刘运江...
    1897-19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内源性雌激素被认为是绝经后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雌激素在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经过多个代谢途径相互作用,生成多种代谢产物.体内雌激素及其代谢产物的失衡可引发一系列生理变化,这在乳腺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双重作用.然而,由于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浓度较低,且现有的测定方法在特异性、准确性和重复性方面存在一定局限,雌激素不同代谢途径及其代谢产物在绝经后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深入研究雌激素的代谢途径及其代谢产物在绝经后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能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在此,笔者综述近年来雌激素代谢与绝经后乳腺癌相关的研究进展.

    乳腺肿瘤绝经后期雌激素类代谢综述

    "膨胀水分离法"在乳腺良性肿瘤微创旋切术中的应用

    程丹清赵沨李咏恬王儒娟...
    1904-1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乳腺良性肿瘤微创旋切术在临床应用广泛,但针对不同乳房外型手术操作难度各有不同.为此,本研究采用"膨胀水分离法"更改乳房形态降低手术难度,并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乳外科2022年8月—2023年8月行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手术的患者200例,其中100例应用传统微创旋切术(对照组),100例应用"膨胀水分离法"行微创旋切术(观察组),分析对照组内不同乳房形态的术中指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间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中不同乳房类型的围手术期指标有明显差异(均P<0.05),其中下垂型操作时间最长、术中出血量最多、麻醉时间最长、术中疼痛评分最高.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操作时间缩短、术中疼痛评分降低,但麻醉时间延长(均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乳腺良性肿瘤微创旋切术中针对不同乳房类型应用"膨胀水分离法"可降低操作难度,尤对下垂型乳房效果显著,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术膨胀水分离法

    "三点"精准压迫治疗乳腺癌术后高引流量乳糜漏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缪炳良倪超卫强
    1911-1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乳糜漏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术后并发症,会导致机体营养流失、功能紊乱,严重者甚至死亡.保守治疗常用于低引流量乳糜漏,高引流量乳糜漏治疗复杂,单一保守治疗未见有成功案例,多需立即二次手术或多次有创干预治疗.本文报告1例乳腺癌术后高引流量乳糜漏行保守治疗成功的患者诊疗经过,以期对临床工作提供经验与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出现高引流量乳糜漏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措施等病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85岁女性,因发现左乳肿物1周于2022年3月21日来院就诊.于2022年3月25日行手术,术中冷冻病理提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予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单纯乳房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未发生淋巴液渗漏等不良事件,在大胸肌前和腋窝腔各放置1根引流管.术后第2天腋窝引流管内出现乳白色引流液,术后第8天最高流量达633 mL,证实为高引流量乳糜漏.采取保守治疗,饮食干预疗效有限,实施"三点"精准压迫后乳糜漏引流量逐日减少,拔管后出院.随访至今患者无胸壁及腋窝积液.结论:乳糜漏可通过临床表现,液体外观及生化分析明确诊断.合理分析漏口位置,采取"三点"精准局部压迫,形成天然封闭腔,有利于高引流量乳糜漏的治愈,减少住院时间,同时避免手术的侵入治疗.

    乳腺肿瘤胸导管手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