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全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全科医学

梁万年

旬刊

1007-9572

zgqkyx@126.com

010-63052088;83525550

100053

北京市宣武区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A座907

中国全科医学/Journal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内首家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刊号:CN13-1222/R,ISSN 1007-9572)。刊物的宗旨和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研究探讨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和实践的工作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刊物主要面向基层广大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广大师生,以及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病症诊治及照护广东专家推荐意见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基层医疗及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许浦生...
    2045-2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病症(PCC)定义为在有可能或确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感染的 3 个月后,出现无法用其他诊断来解释的、至少持续 2 个月的症状.PCC是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患病数较多、发病机制复杂、症状多样、长期照护需求大的特点.PCC的诊断被视为排除性诊断,可划分为"非重度COVID-19 多器官后遗症""肺纤维化后遗症""肌痛性脑脊髓炎或慢性疲劳综合征""体位性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重症监护后综合征"和"医学或临床后遗症"6 种亚型,在整体性评估的基础上,可在多学科协作的模式下,通过药物、膳食、运动、心理干预、患者教育等方法进行治疗和照护.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病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基层诊治照护推荐意见

    基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病症诊治及照护广东专家推荐意见(简要操作版)

    2055-2063页

    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成年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健康饮食和身体活动:行为咨询干预推荐声明》解读

    杨旭姚弥
    2064-2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 年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更新其 2017 年《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成年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健康饮食和身体活动:行为咨询干预推荐声明》建议,对促进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成年人健康行为咨询干预的益处和危害证据进行综述,得出结论与 2017 年指南推荐一致.行为咨询干预对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成年人具有微小净获益,建议临床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决定是否向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成年人提供或推荐行为咨询干预,以促进合理膳食和身体活动(C级).本文结合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现状,对该指南进行全面解读,以期为我国成年人心血管疾病预防实践提供参考.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成年人行为咨询干预指南解读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

    《中国全科医学》栏目简介

    《中国全科医学》编辑部
    2069页

    中国中老年人C反应蛋白累积升高次数与躯体和非躯体抑郁症状的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

    赵柠煊姜琳胡美婧姚强...
    2070-2076,2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C反应蛋白(CRP)升高的累积效应及抑郁症状的不同维度是既往中老年人CRP与抑郁症状关联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可能原因.目前中国关于CRP与抑郁症状的研究缺乏探索CRP累积升高次数对抑郁症状不同维度的影响.目的 探索中国中老年人CRP在 2 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抑郁症状及其躯体和非躯体症状之间的纵向关联.方法 本研究采用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公开数据,共纳入3 868名研究对象.依据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2011年、2015年)的累积升高次数(CRP>3 mg/L)将研究对象分为累积升高0次组(n= 2 918)、累积升高 1 次组(n=763)、累积升高 2 次组(n=187).分别于 2011 年、2015 年、2018 年采用 10 项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10)评估抑郁症状,该量表分为躯体抑郁症状和非躯体抑郁症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CRP在 2 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 2018 年抑郁症状总分/躯体抑郁症状得分/非躯体抑郁症状得分之间的纵向关联.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RP在 2 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 2018 年抑郁症状患病情况(是/否)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所有协变量后,CRP在 2 次连续测量中升高 2 次相比于 0次,是抑郁症状总分(β=1.22,P<0.05)、躯体抑郁症状得分(β=0.51,P<0.05)及非躯体抑郁症状得分(β=0.71,P<0.05)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所有协变量后,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升高2次相比于0次,抑郁症状的患病风险更高(OR=1.64,95%CI=1.18~2.29).结论 中国中老年人CRP累积升高次数与抑郁症状及其躯体和非躯体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及时治疗可能存在的慢性炎性疾病,避免其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可以降低抑郁的发生风险.

    抑郁症C反应蛋白累积效应慢性炎症躯体抑郁症状中老年人前瞻性队列研究

    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脑卒中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睡眠及呼吸功能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刘奕罕朱宁薛孟周
    2077-2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脑卒中关系密切,两者并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且可能增加病死率.目前关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伴OSAHS患者的临床研究较为缺乏.目的 观察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TIMT)联合CPAP对脑卒中伴OSAHS患者睡眠状况、肺功能及呼吸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2 年 4 月—2023 年 8 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符合入组标准的 69 例脑卒中伴OSAHS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n=35)和对照组(n=34).对照组行CPAP与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行TIMT,疗程6周.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睡眠状况、肺功能及呼吸肌功能.结果 干预6周后,2 组患者平均血氧饱和度(SpO2)、深睡眠比例(N3 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SaO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率(FEV1/FVC)、最大呼气压(MEP)、最大吸气压(MIP)均高于组内干预前(P<0.05);试验组干预 6 周后SpO2、深睡眠比例(N3 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LSaO2、FEV1、FVC、FEV1/FVC、MEP、MIP高于对照组(P<0.05).2 组患者干预 6 周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氧减指数(ODI)、觉醒指数、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均较组内干预前降低(P<0.05).试验组干预 6 周后ODI、觉醒指数、E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IMT联合CPAP能明显改善脑卒中伴OSAHS患者的睡眠紊乱状况,提高动脉氧分压、呼吸肌肌力与肺功能.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脑卒中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功能

    社区老年人吞咽障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一项横断面研究

    徐苏蔡文玮李晨奕王光辉...
    2083-2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吞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其发病率逐年升高,易导致吸入性肺炎、窒息等并发症,而目前社区老年人群吞咽障碍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相关研究较为缺乏.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老年人吞咽障碍的现状,探究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各年龄层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 2022 年 7 月—2023 年 5 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黄浦区、宝山区及奉贤区 5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家庭病床的≥60岁老年人中选取358例为研究对象.记录人口学资料,并测量患者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握力和步速.采用进食评估问卷调查(EAT-10)筛查老年人吞咽障碍风险.结果 358 例社区老年人中,存在吞咽障碍者(EAT-10≥3分)80例(22.3%)(吞咽障碍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OR=18.484,95%CI=3.571~95.679)、抑郁状态(OR=4.135,95%CI=1.280~13.364)、呛咳史(OR=13.650,95%CI=4.345~42.877)是社区老年人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高Barthel指数(OR=0.891,95%CI=0.832~0.953)、高ASMI(OR=0.330,95%CI=0.199~0.547)是社区老年人吞咽障碍的保护因素(P<0.05).60~69 岁、70~79 岁、≥80 岁老年人吞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5.0%(6/119)、11.1%(16/144)、61.1%(58/95),三者吞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69 岁老年人吞咽障碍组和非吞咽障碍组BMI、ASMI、抑郁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79 岁老年人两组握力、小腿围、抑郁状态、Barthel指数、呛咳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 岁老年人两组ASMI、握力、步速、Barthel指数、MMSE得分、呛咳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障碍组中,70~79岁和≥80 岁老年人ASMI、握力均低于 60~69 岁;≥70 岁老年人步速低于 60~69 岁老年人;≥80 岁老年人呛咳史发生率高于 60~79 岁,Barthel指数、MMSE得分均低于 60~69 岁、70~79 岁(P<0.05).结论 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群吞咽障碍患病率较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逐渐增高,影响因素明显增多,因此应在高龄、抑郁状态及有呛咳史老年人中加强吞咽障碍的筛查.提高肌肉质量及自理能力,并且在不同年龄层进行较为针对性的预防以有效减轻疾病负担,改善预后.

    吞咽障碍老年人患病率社区影响因素分析

    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基于10年随访数据

    马桂芬章倩刘娟孙菁...
    2091-2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局部进展期胃癌主要包括Ⅲ期胃癌,以综合治疗为主,患者术后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目的 探究Ⅲ期胃癌D2 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 2009-2014 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疗科行D2 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的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病理结果根据国际癌症联合会(UICC)和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第八版胃癌TNM分期系统进行分期,明确诊断Ⅲ期胃癌.术后所有患者在第 1 年每 3 个月随访 1 次,之后 2 年内每 6 个月随访 1 次,而后每年随访 1 次.随访截止日期为 2021-12-15.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究患者总生存时间(OS)和无病生存时间(DFS)的影响因素,列线图预测临床病理特征对预后的影响,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pTNM分期、年龄、转移淋巴结率(LNR)、胃切除方式患者生存差异.结果 共纳入行术后辅助放疗的Ⅲ期胃癌患者 135 例,中位随访时间 10.48 年.5 年内复发 70 例,死亡 62 例,5 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 48.1%(65/135)、54.1%(73/135);10 年内复发 74 例,死亡 74 例,10 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均为 45.2%(61/13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不同pTNM分期、pT分期、LNR、癌结节、肿瘤位置、胃切除方式患者 5 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pTNM分期、pT分期、LNR、神经浸润、胃切除方式患者 10 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NM 分 期(Ⅲ A 期,OS:HR=0.40,95%CI=0.19~0.83;DFS:HR=0.40,95%CI=0.19~0.92)、LNR(>50%,OS:HR=1.74,95%CI=1.03~2.94;DFS:HR=1.73,95%CI=1.02~2.94)、胃切除方式(全胃切除术,OS:HR=2.07,95%CI=1.22~3.50;DFS:HR=2.02,95%CI=1.20~3.41)是Ⅲ期胃癌D2 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OS和D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年龄(≤40 岁,HR=2.19,95%CI=1.06~4.53)是Ⅲ期胃癌D2 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另外,列线图表明年龄、pTNM分期、LNR、胃切除方式对Ⅲ期胃癌D2 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预后有预测作用.胃癌术后患者复发情况:10 例(7.4%)局部复发(放射野内吻合口和淋巴结的复发),35 例(25.9%)患者出现腹、盆腔播散种植,37 例(27.4%)患者出现了远处转移(包括肺、肝、骨、脑等脏器);部分患者发现了 2 种类型以上的复发.不同pTNM分期、年龄、LNR、胃切除方式的Ⅲ期胃癌患者术后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部分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复发或死亡主要在5年内.pTNM分期、LNR和胃切除方式是这类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胃肿瘤D2切除术辅助放化疗预后存活率无病生存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深部经颅磁刺激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庞兰李佩璠朱晓岗杨再红...
    2098-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精神疾病,目前治疗手段有限,深部经颅磁刺激(dTMS)作为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已经被运用于重度抑郁症(MDD)的治疗,但临床研究证据较少.目的 探究dTMS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Esc)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为dTMS治疗抑郁症患者进一步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方法 选取 2021年 12 月—2023 年 1 月就诊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的 73 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对照组 35 例、联合治疗组 38 例.药物对照组患者给予Esc(第 1 周 10 mg/d,第 2 周起 20 mg/d,连续 2 周),联合治疗组患者在药物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dTMS治疗[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为刺激靶点,18 Hz,120%MT,1 980 次/d,一共 2 周,总计 10 次].分别于治疗开始前及治疗 2 周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基于言语流畅性任务(VFT)期间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仪(fNIRS)测量的前额叶平均氧合血红蛋白(oxy-Hb)浓度变化对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实际完成试验的药物对照组30例、联合治疗组31例.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HAMD、BSS评分低于药物对照组,MoCA评分高于药物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BSS评分低于组内治疗前,MoCA评分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前额叶皮质未见明显激活.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优于药物对照组.结论 dTMS联合Esc治疗较单独Esc治疗能更好地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

    抑郁症深部经颅磁刺激近红外光谱成像认知功能治疗结果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对急性胰腺炎患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研究

    李思思何强徐有青
    2104-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急性胰腺炎(AP)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之一,中度重症及重症AP疾病进展迅速,早期准确识别对其防治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简便的预测指标.目的 探讨AP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的早期动态变化及其对AP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 2020 年 8 月—2023 年 3 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消化内科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AP患者 221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 2012 年修订版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轻症组(MAP组,轻症AP)和非轻症组(non-MAP组,包括中度重症及重症AP).通过查阅病例收集患者入院时、入院后 48 h内的SIRI值(SIRI 0 h、SIRI 48 h)和C反应蛋白(CRP)(CRP 0 h、CRP 48 h).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分析SIRI预测non-MAP的价值并与临床常用炎症指标CRP进行比较.结果 最终共纳入 221 例AP患者,其中MAP组 102 例,non-MAP组 119 例.non-MAP组患者SIRI 0 h、SIRI 48 h均高于MAP组(P<0.001).ROC曲线显示,SIRI 0 h、SIRI 48 h预测non-MAP的AUC分别为 0.685(95%CI=0.615~0.756)、0.753(95%CI=0.689~0.816),与同时间段的CRP[0.607(95%CI=0.533~0.681),0.752(95%CI=0.687~0.8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7、P=0.095;Z=0.02、P=0.981).SIRI 48 h预测non-MAP的最佳临界值为 2.49,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81.51%、58.82%、69.78%和 73.17%.结论 SIRI是一种价格低廉、易于获得的检测方法,可作为早期AP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

    急性胰腺炎全身炎症反应指数预测评分严重程度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