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全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全科医学

梁万年

旬刊

1007-9572

zgqkyx@126.com

010-63052088;83525550

100053

北京市宣武区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A座907

中国全科医学/Journal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内首家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刊号:CN13-1222/R,ISSN 1007-9572)。刊物的宗旨和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研究探讨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和实践的工作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刊物主要面向基层广大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广大师生,以及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癌症生存者整合型照护模式的概念框架、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

    赵苗苗高月霞徐燕飞宗莉...
    2813-2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癌症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癌症发病率的持续升高以及生存时间的不断延长导致癌症生存者数量持续攀升.癌症生存者面临着身体、心理和社会照护方面的复杂挑战,其照护服务也需要跨领域、跨部门、跨学科的有效协同与整合,建立癌症生存者整合型照护模式已经成为各国应对癌症生存者照护挑战的重要策略.然而目前我国癌症生存者照护领域的发展还相对滞后.本文梳理和总结了当前代表性的癌症生存者整合型照护模式的概念框架、特征、应用以及在我国的实践进展,结合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状况,从建立共识、试点探索、人才建设、强化基层、政策支持五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设计与实施癌症生存者整合型照护策略提供参考和借鉴.

    癌症生存者整合型照护模式生存者照护体系卫生服务

    癌症患者人生目标调整能力及其对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新进展

    冉倬睿孙睿歆贾婧怡车照宇...
    2822-2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罹患癌症是一件重大创伤事件,对个体人生目标的追求造成严重干扰,并导致多种情绪障碍.而合理地调整人生目标有利于患者重建人生方向,改善身心健康.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梳理国内外有关癌症影响患者人生目标追求的研究现状,并归纳现有文献中有关癌症患者的目标调整行为及其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表明,确诊癌症对患者人生的目标追求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目标追求的自我效能感、目标追求能力及目标优先级设定的影响.而合理的目标调整行为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包括:促进积极情绪、缓解消极情绪、减轻躯体不适症状及提升生活质量.因此,未来针对癌症患者情绪健康的干预设计可立足于指导患者对人生目标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以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情绪健康、改善疾病预后.

    肿瘤目标调整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疾病预后综述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病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一项基于脑卒中全周期康复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涂舒婷林嘉滢庄金阳乡靖楠...
    2829-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会极大限制脑卒中患者各个阶段的康复,并导致患者活动参与能力和生活质量的下降.目的 基于脑卒中全周期康复理念,通过调查PSCI的发病率,分析不同年龄及疾病时期下的PSCI差异及其潜在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2年10月—2023年7月在全国不同地区27家医院的康复科住院抽取脑卒中患者进行横断面分析.根据研究标准最终纳入402例患者,根据我国统计局标准将患者分为青中年组(18~64岁,n=234)和老年组(≥65岁,n=168),根据国际卒中康复联盟定义的脑卒中恢复分期将患者分为急性期组(1~7 d,n=25)、亚急性期组(8~180 d,n=338)、慢性期组(>180 d,n=39).通过访谈、评估和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并计算每个认知领域的得分和量表总分.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焦虑(HADS-A),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抑郁(HADS-D)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和身体功能.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不同年龄与疾病时期下PSCI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脑卒中患者PSCI患病率为76.4%(307/402),其中老年患者PSCI患病率为81.0%(136/168),青中年患者PSCI患病率为73.1%(171/234);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患病率为56.0%(14/25),亚急性期患者78.4%(265/338),慢性期患者71.8%(28/39);不同年龄与疾病时期分组结果显示:老年组患者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计算力、延迟回忆得分及MoCA总分比青中年组更低(P<0.05);亚急性期组患者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语言、延迟回忆得分及MoCA总分低于急性期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oCA总分与文化程度(rs=0.314)、脑卒中类型(rs=0.114)、FMA-UE(rs=0.245)、FMA-LE(rs=0.242)、BBS(rs=0.265)、MBI(rs=0.293)呈正相关(P<0.001),与性别(rs=-0.107)、年龄(rs=-0.103)、高血压史(rs=-0.112)、偏瘫侧(rs=-0.139)、病程(rs=-0.135)、NIHSS(rs=-0.107)、HADS-A(rs=-0.239)、HADS-D(rs=-0.280)呈负相关(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青中年组和老年组在文化程度、NIHSS以及FMA-UE、FMA-LE、BBS、MBI、HADS-A、HADS-D均与MoCA总分相关(P<0.05).急性期患者中,病程、FMA-UE、HADS-A与MoCA总分相关(P<0.05);亚急性期患者中,年龄、文化程度、高血压、饮酒史、脑卒中类型、偏瘫侧、病程、NIHSS以及FMA-UE、FMA-LE、BBS、MBI、HADS-A、HADS-D与MoCA总分相关(P<0.05);慢性期患者中,文化程度、高血压、HADS-D与MoCA总分相关(P<0.05).结论 PSCI与脑卒中患者年龄、疾病发展时期、文化程度、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焦虑抑郁水平关系密切,应根据不同分层认知潜在影响因素为患者制定个性化预防策略和干预方案,并在疾病早期至康复后期提高对认知的筛查与重视.

    卒中认知功能全周期康复多中心研究横断面研究影响因素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

    不同年龄脑卒中患者躯体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相关性及全周期康复思考: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林嘉滢涂舒婷林嘉莉周钰馨...
    2838-2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躯体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功能障碍,二者损伤均会导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社会参与等受限,但仍缺乏研究证据从多角度分析二者间的关系.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 1 年内不同年龄患者整体、上肢和下肢躯体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 2022 年 10 月—2023 年 4 月于福建省内多家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 1 年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使用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定子量表(FMA-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感觉子项目评估患者的躯体感觉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子量表(FMA-M)、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Berg平衡量表(BBS)、NIHSS运动子项目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65 岁)和青中年组(18~64 岁),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康复评定指标的差异,分析躯体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精神心理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患者 254 例,平均年龄(61.0±12.3)岁;脑卒中中位病程 30.0(17.0,65.5)d.老年组患者 112 例(44.1%),青中年组患者 142 例(55.9%).两组FMA-S与FMA-M评分均呈正相关(rs分别为 0.313 和 0.171,P<0.05),NIHSS感觉子项目与FMA-M评分均呈负相关(rs分别为-0.199和-0.177,P<0.05).老年组FMA-S-上肢部分(UE)、FMA-S-UE轻触觉、FMA-S-UE本体感觉分别与FMA-M-UE、Brunnstrom上肢、Brunnstrom手评分呈正相关,分别与NIHSS上肢项目评分呈负相关(P<0.05);青中年组患者FMA-S-UE及FMA-S-UE轻触觉分别与FMA-M-UE、Brunnstrom手评分呈正相关,FMA-S-UE本体感觉与FMA-M-UE、Brunnstrom上肢评分呈正相关(P<0.05).老年组患者FMA-S-下肢部分(LE)、FMA-S-LE轻触觉、FMA-S-LE本体感觉分别与FMA-M-LE、Brunnstrom下肢、BBS评分呈正相关,FMA-S-LE及FMA-S-LE轻触觉分别与NIHSS下肢项目评分呈负相关(P<0.01);青中年组患者FMA-S-LE、FMA-S-LE本体感觉分别与FMA-M-LE、Brunnstrom下肢、BBS评分呈正相关,FMA-S-LE轻触觉与Brunnstrom下肢、BBS评分呈正相关,FMA-S-LE、FMA-S-LE本体感觉分别与NIHSS下肢项目评分呈负相关(P<0.05).老年组患者FMA-S与MBI评分呈正相关(rs=0.270,P<0.05).老年组患者FMA-S与焦虑评分项目(HADS-A)、抑郁评分项目(HADS-D)评分呈负相关(rs分别为-0.300、-0.374,P<0.01),NIHSS感觉子项目与HADS-D评分呈正相关(rs=0.235,P<0.01).结论 脑卒中后 1年内患者躯体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呈正相关,年龄可能对躯体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精神心理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影响.

    卒中年龄因素躯体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全周期康复多中心研究

    重复外周磁刺激作用于上肢不同位置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腕关节运动功能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谢勇林嘉莉刘燕平蔡扬帆...
    2846-2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腕关节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遗留症,而腕关节在提高手部实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高患者的腕关节运动能力可以有效地促进其日常生活参与度,尽管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已被证明对改善该问题具有显著效果,但针对不同位点的治疗效果仍需深入探究.目的 探索rPMS分别作用于伸腕肌、桡神经时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腕关节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2 年 10 月—2023 年 10 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住院治疗且存在腕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 60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 例)、肌肉刺激组(20 例)和神经刺激组(20 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肌肉刺激组和神经刺激组分别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上增加rPMS,且分别作用于伸腕肌和桡神经上,于干预前、后(10 次治疗)分别采集伸腕肌表面肌电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植(RMS)和中位频率(MF),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患侧上肢功能评估.结果 干预期间由于主动要求退出试验、被迫终止试验等原因导致数据丢失2例,最终纳入对照组20例、肌肉刺激组19例、神经刺激组19例.治疗前三组患者伸腕肌表面肌电的iEMG、RMS、M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肌肉刺激组、神经刺激组患者伸腕肌表面肌电的iEMG、RMS、MF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刺激组患者伸腕肌表面肌电的iEMG、RMS、MF高于肌肉刺激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伸腕肌表面肌电的iEMG、RMS、MF均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FMA-UE、ARAT、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肌肉刺激组、神经刺激组患者FMA-UE、ARAT、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刺激组患者FMA-UE、ARAT、MBI评分高于肌肉刺激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FMA-UE、ARAT、MBI评分均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结论 rPMS分别作用于伸腕肌、桡神经,对脑卒中后腕关节运动功能障碍均有改善,且作用于桡神经较伸腕肌疗效更显著.

    卒中重复外周磁刺激伸腕肌桡神经腕关节运动功能障碍随机对照试验

    能量代谢调控肠道干细胞功能研究进展及中医药治疗优势初探

    朱焰肖瑾杨阳唐太春...
    2853-2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道干细胞是维持肠道屏障功能稳定的一个重要部分,与肠道稳态、肠道上皮更新、肠道损伤的修复密切相关.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离不开能量的摄入与代谢,干细胞的分化命运受能量代谢的影响,且肠道屏障受损与多种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故本文以肠道干细胞为中心,以能量代谢及代谢物为背景,探究能量代谢及代谢物如何调控干细胞功能和活性,从而调节肠道屏障功能,为多种肠道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此外,随着现代医学在保护肠道屏障方面研究的深入,中医讲求"顾护脾胃"的理论逐渐显示出科学性,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思路.

    肠道干细胞能量代谢肠道疾病中医药综述

    基于肠道干细胞探讨肠神经系统调节肠道炎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陈思琪肖瑾田思雨张佳...
    2858-2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道干细胞受到肠神经系统调控,肠道干细胞与肠神经系统均与肠道炎症存在密切联系.相关研究表明肠道炎症中存在肠神经功能障碍,本文通过总结肠道干细胞、肠神经系统与肠道炎症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肠道炎症相关的肠神经系统损伤可能是肠道功能持续改变的基础,而肠神经元等为改善肠道炎症性疾病中出现的肠神经功能障碍提供了可行靶点,以期将多种类型干细胞用于改善肠道炎症中出现的肠神经功能障碍.

    肠道炎症炎性肠疾病干细胞肠神经系统治疗综述

    基于线粒体功能及能量代谢探讨潘氏细胞与肠道干细胞的交互作用及中医药作用的可能靶点研究进展

    罗国樑张馨丹唐太春朱焰...
    2864-2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道干细胞与潘氏细胞相互作用,共同维护肠道稳态及功能,肠道干细胞及潘氏细胞交互过程受到线粒体相关功能及能量转化的调控.中医药治疗肠道疾病的独特优势也体现在其对于线粒体及能量代谢的作用方面.本文探讨线粒体功能及能量代谢对肠道干细胞、潘氏细胞交互的影响,并探索中医药治疗肠道疾病中与线粒体相关的可能靶点,总结中医药对线粒体及能量代谢的调节作用,进而恢复肠道稳态,缓解疾病.以期为基于线粒体研究肠道干细胞、潘氏细胞的中医药治疗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及理论依据.

    肠道干细胞潘氏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中医药

    身体活动和睡眠对中老年人腰背痛的独立和联合影响研究

    李明哲田一川王成龙王晶晶...
    2869-2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中老年人腰背痛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身体活动和睡眠是占据 24 h生命周期的两个核心生活方式组成部分,坚持充足的身体活动和良好的睡眠对健康至关重要,且两者均与腰背痛有关.目的调查我国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病率,分析身体活动和睡眠两大行为要素对其发病的独立影响和联合影响,为行为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 2018 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排除没有提供人口学、身体活动、睡眠和腰痛数据的参与者,筛选出符合标准的 45~69 岁中老年 13 496 例,收集其一般人口学信息和行为相关信息.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检验身体活动、睡眠时间和腰背痛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构建睡眠时间在身体活动与腰背痛之间的中介模型进行中介作用分析.结果 13 496 例中老年人腰背痛患病率为 39.0%(5 269/13 496);我国中老年人睡眠不足(<7 h)占比 57.1%(7 704/13 496);轻度和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占比分别为 11.6%(1 561/13 496)和 88.4%(11 935/13 496).对混杂变量(如性别、年龄、饮酒和吸烟)多重共线诊断结果显示,方差膨胀因子均<5,排除共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体活动与腰背痛患病呈正相关(β=0.120,P<0.05),睡眠时间与腰背痛患病呈负相关(β=-0.220,P<0.01),身体活动与睡眠时间呈负相关(β=-0.081,P<0.05).根据类别变量中介效应分析得出Z=2.223>1.96,且身体活动影响腰背痛的路径不显著(β=0.105,P>0.05),故睡眠时间在身体活动与腰背痛的关联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结论 有超过 1/3 的中国中老年人患有腰背痛,身体活动水平越高或睡眠时间越短,腰背痛患病风险越高,睡眠时间在身体活动与腰背痛发挥完全中介效应,即高强度身体活动所带来的腰背痛风险经由睡眠时间锐减所完全传递,充足的睡眠时间在降低高强度身体活动所带来的腰背痛发病风险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老年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运动量,并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降低腰背痛患病风险.

    腰背痛身体活动睡眠时间中老年人影响因素分析

    绝经期激素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结构的影响

    高帅英杨慕坤孙明利白文佩...
    2875-2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绝经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逐渐增加,压力性尿失禁(SUI)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目的 探索绝经期激素疗法(MHT)联合Kegel运动对轻中度SUI患者盆底结构以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2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更年期门诊的绝经综合征伴轻中度SUI患者7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2∶1分为MHT组和对照组,MHT组再按 1∶1 随机分为替勃龙亚组和雌孕激素联合治疗(EPT)亚组.对照组和MHT组均给予盆底肌训练(PFMT)治疗,又称Kegel运动,15~30 min/次,2~3 次/d,2~3 d/周,连续 12 个月.对照组在PFMT基础上口服坤泰胶囊,4粒/次,3次/d,持续治疗12个月.MHT组在PFMT基础上,同时给予绝经激素治疗.EPT亚组包括雌孕激素连续联合(戊酸雌二醇片 1 mg+地屈孕酮片 10 mg,1 次/d)、雌孕激素连续序贯疗法(芬吗通12 个疗程),替勃龙亚组口服替勃龙,连续用药 12 个月.检查治疗前后各组及亚组间血清雌二醇(E2)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尿道旋转角(URA)、逼尿肌厚度(BDT)、膀胱尿道后角(PVUA)、肛提肌裂孔面积(LHA)以及尿失禁量、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临床疗效、改良Kupperman绝经指数(KMI)评分、改良牛津肌力分级(MOS分级)的变化.结果 研究结束时,MHT组失访 7 例(其中替勃龙亚组失访 5 例,EPT亚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3例;最终共纳入65例.治疗1年后,MHT组和对照组FSH、E2、MOS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MHT组和对照组PUVA、BDT、UR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HT组LHA低于对照组(P=0.028).治疗 1 年后,EPT亚组和替勃龙亚组PUVA、BDT、URA、LH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MHT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EPT亚组和替勃龙亚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7).治疗 1 年后,MHT组尿失禁量、ICI-Q-SF评分、KM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EPT亚组和替勃龙亚组尿失禁量、ICI-Q-SF评分、KM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HT联合PFMT对盆底结构有一定改善作用,并且可以缓解尿失禁症状;然而,EPT和替勃龙在改善患者盆底结构和缓解临床症状方面并无明显差别.

    压力性尿失禁绝经激素治疗盆底肌训练盆底三维超声随机对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