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青年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青年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月刊

1002-9931

qnyj@vip.sina.com(学术版),qn_chengcai@sina.com(成才版)

010-68722794

100089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

中国青年研究/Journal China Youth Stud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其高水准、新视野、现实感和权威性受到青年读者、学人和青年工作者的喜爱,《中国青年研究》的被转载、摘登量的排名一直名列全国青年与青年研究类期刊前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亲与孝:"全职儿女"的代际关系和行动伦理

    周恬恬苗国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职儿女"是转型期代际关系多元流变的表现之一.为厘清"全职儿女"的代际关系及行动伦理,本文从"报与惠""恩与情""亲与孝"三对概念出发,以转型社会家庭策略的实践为理论框架,整合"个体化"与"一体化"两条路径,分析"全职儿女"代际实践的家庭情境、行动伦理与反馈机制.研究认为,"全职儿女"的代际互惠具有明显的异时性和不等价性,家庭给予子女成年之旅的休整时空、家庭成员的代际自反与亲子一体的"将心比心",激发了子女对父母和家庭真实的感激之情与回报之心.当代家庭代际关系出现"亲"的伦理再造,强化了拟情互助的代际团结与个体抗逆力,在深度老龄化社会情势下,这或将成为延寿时代维系代际间"反馈模式"的重要条件.

    亲与孝"全职儿女"代际关系家庭策略行动伦理

    代际互助:"全职儿女"家庭中的经济支持与孝道反馈

    孙永健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对12个"全职儿女"家庭案例的访谈研究,发现"全职儿女"在向父母寻求经济支持的同时又展开孝道实践与情感反馈,而父母在"购买"儿女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孝道满足与情感慰藉.许多"全职儿女"家庭对于代际互助中的"经济议题"展现出具体而能动的评价标准、情感策略与生活智慧,彰显出代际双向互助的多重形式、功能与意义."全职儿女"家庭中金钱与孝道之间既紧张又融合的共存互构表明,经济行动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和情感的标记与改造,"全职儿女"家庭的积极体验与正面功能应被给予足够的重视.

    "全职儿女"孝道啃老代际互助

    "全职儿女":阶段性现象抑或长期性趋势?——基于代际发展非均衡视角的检视

    何雨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职儿女"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究竟是阶段性的还是长期性的,目前尚不明朗.从性质上看,这是对传统代际关系的一次翻转,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与时代性格,并产生不同的影响:作为部分人的生活困境和作为部分人的新生活方式尝试.从动因上看,中国式"全职儿女"是机遇与挑战、权利与义务、结构与能动代际发展非均衡的结果,也是阶段性因素与趋势性因素叠加的产物.可以采取的干预与矫正措施有:一是扩大发展机会的社会总供给;二是推动社会权利的代际再平衡;三是重构代际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是营造"之子于归"的友好型环境;五是健全适应不良群体的救助体系.

    "全职儿女"阶段性现象长期性趋势代际非均衡

    情绪价值与社会连接:青年交往的关系图景

    段俊吉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青年是整个社会结构中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新兴世代,在社会交往中呈现出不同于过往世代的代际特征.他们的参与水平和情感流动指向对情绪价值的认知方式和自我需求,是世代属性、时代境遇和主体选择等多重规定性交织演绎的产物.情绪维度的价值交换突破了感官符号的表层流转,将青年交往关系引向意义世界的深层互动.它将青年的情绪体验与认知风格、身份认同等交往议题相互连接,拓宽并丰富了青年交往研究的理论维度和实践指向.本研究通过分析情绪价值与社会连接的文化脉络,尝试勾勒当代青年交往的情绪流动及其交换实践.以情绪价值的供需关系为线索理解当代青年的交往方式,不仅揭示出个体互动过程中情绪价值的交换规则,更呈现出行动主体进行自我建构的能动表征.

    情绪价值情绪劳动情感能量社会连接青年交往

    乡村青年媒介化圈层社交的转型与"情感团结"再造——基于晋东南J村的民族志研究

    张倩
    39-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乡村现代化、媒介化进程为背景,以期从历史经验中寻求现实启发,考察一个晋东南乡村青年媒介化圈层社交的历史转型,发掘不同阶段和媒介化时期青年运用媒介建构圈层关系和人际情感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前互联网时代,青年的媒介化圈层社交历经了遵循信任伦理的"流动式"圈层社交、情感边界紧缩的"核心-边缘"式圈层社交,在互联网个体化媒体的渗透下,青年的圈层社交发生结构消解和情感失序后,青年重新建构在地圈层的行动力又重新显现出来,并实现了"新乡愁"的情感生产.媒介化为乡村青年圈层社交的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也是每个阶段乡村青年主体性发展和更新的引擎,由"参与"到"改造"再到"重建"乡土圈层,青年的媒介实践体现着自下而上建构乡村情感团结的强大韧性.未来的乡村组织化应以媒介功能的深度挖掘为突破点,充分调动青年"数字内生性"和主体性,激发青年运用媒介整合乡土圈层关系和建构情感共同体的潜质,带动其他主体共同参与乡土情感团结的重建.

    乡村青年媒介化圈层情感团结

    青年女性群体的"美丽羞耻"形成机制研究

    陈锋常蕊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女性追求美丽的身体实践入手,以羞耻这种情感作为基点,探讨女性为何因追求美丽而感到羞耻,挖掘其背后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女性所处的社会情境不同,其羞耻来源也不同:或是直接来源于身体,或是来源于身体所承载的深层内容,它往往弥散于整个社会.进一步探究发现,青年女性美丽羞耻的真相往往可分为两大部分:社会性羞耻与道德性羞耻.前者将社会标准加之于女性身体,使其面对着他人实际的或想象的评价、传统文化与女性主义话语的拉扯、现代性流动与失控的震荡,并从中感受到羞耻;后者将道德要求与女性身体相连,用性别结构的不平等与固有的耻文化对女性身体进行羞耻教育.

    青年女性美丽羞耻身体耻文化

    行走与自我疗愈:地理心理学视域中当代青年"城市漫步"现象研究

    黄雨晴张璨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漫步"是当下青年社会学关注的焦点议题.基于地理心理学"空间修辞"和"心理修复"相互联通视角对"城市漫步"现象进行剖析后发现:青年通过"城市漫步"扩展和构筑出陌生空间、简单空间、怀旧空间和共享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以场域脱离、简化随性和非线性的空间实践重建在消费性和焦虑性社会中失落的主体性;以深层次、互动式和去支配的空间实践恢复在陌生化和个体化社会中消解的社会性.由此可知,"城市漫步"是青年应对现代都市社会及其引发的精神冷漠和意义枯竭的一种疗愈行动.

    城市漫步青年疗愈空间地理心理学

    从"追竞"到"追星":电子竞技粉丝的偶像消费与免费劳动

    张文杰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Q俱乐部电竞粉丝的访谈,探讨电竞粉丝的偶像消费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俱乐部通过数字媒介技术融合了追星与消费的界限.电竞粉丝通过数据劳动和符号实践两种免费劳动形式与偶像形成真实的社会关系和情感连接,这既是电竞粉丝免费劳动的"同意"机制,也是偶像选手和俱乐部满足粉丝消费期望的推力.电竞粉丝的偶像消费意味着电子竞技产业具有数字经济与文化娱乐产业发展的双重逻辑.

    电竞粉丝偶像消费社会关系粉丝经济免费劳动

    新兴体育社群:青年新部落生活方式实践——以极限飞盘社群为例

    高海燕曹飞廉赵婧如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极限飞盘社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在传统共同体式微、同辈竞争内卷加剧的当下,新兴体育社群如何成为青年群体的聚集地,帮助青年重建情感共同体的过程.研究发现,新兴体育社群是青年群体在制度化的生命历程中撑开的弹性空间,参与体育社群活动起到缓和社会时钟下身心紧张状态的作用,部落内形成的关系网络也为提升个人发展创造机会.新兴体育社群以其合作包容、自我赋权的文化价值和去中心化、自我管理的组织形态吸引和凝聚了青年群体,其组织特点也为青年组织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参考.

    极限飞盘新兴体育社群新部落情感共同体

    农村大学生的四种城乡文化适应类型研究

    杨玉倩马莹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解农村学生在城市大学中的文化体验、文化障碍及其克服需要纳入跨文化适应的理论视角.农村学生的城市适应,并非简单习得新文化,而是必须处理乡土母文化与城市、大学新文化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挖掘了54名农村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文化心理体验和主轴行为逻辑,发现他们对城乡文化普遍持有冲突的两分观念,呈现出乡土型、边缘型、徘徊型、双认同型四种跨文化适应类型,且不同类型对学生综合发展的利弊影响并不显见.本文希望据此还原农村大学生在校期间文化适应经验的丰富性、复杂性,对其进行学理上的把握,揭示农村学生文化适应障碍的深层根源,反思"文化"概念本身,以及为赋能农村学生的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依据.

    农村大学生跨文化适应文化适应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