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周晓燕

双月刊

2095-9796

zqxb@vip.163.com

010-88567282

100089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Youth University for Politic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共青团中央主管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中国青年理论与实践的权威性刊物。本刊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立足中国青年理论与实践,以青年问题、青年工作及青年最关心的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法律、文化教育等为主题,汇萃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服务于国内各级青年政策的制定与青年工作者、修正业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员工。近年来,学报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转载率连年达到40%,获得学术界评定的多个奖项,相关媒体作了报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青团组织工作的发展历程及历史经验

    张传慧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青团的历史是一部紧跟党为民族复兴动员青年先锋力量的历史,也是一部共青团组织工作艰辛探索、创新发展的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始终严格遵循党的要求,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把握青年工作特点,狠抓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建成了纵横交织、充满活力的青年组织体系.回顾共青团组织工作发展历程,有六条经验启示需要研究借鉴: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团的初心使命;二是始终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三是始终坚持强基固本,保持生机活力;四是始终坚持构建与青年群体变化相适应的组织体系;五是始终坚持加强队伍建设,为推进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六是始终坚持葆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

    共青团组织工作组织建设青年工作自我革命

    青年网络志愿服务的媒介逻辑、实践特征及未来展望

    陈爽邹禧乾
    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媒介技术与青年志愿服务的组织结构及实践形式深度互嵌.探究青年网络志愿服务的媒介逻辑,以及具有青年群体独特社会属性的志愿实践,对于理解青年网络志愿活动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技术可供性和自组织理论,研究发现:新型媒介技术对青年网络志愿行为的全流程,即身份认同塑造、虚拟场域建构、可见性生产以及信息联动继而达成志愿目标等进行了重塑.青年网络志愿行为呈现出自发性与开放性、集结暂时性与消散快速性以及个性化、趣缘化与自我展演同步的实践特征.未来,可以在发挥"弱关系"优势的基础上,推动青年网络志愿服务体系制度化建设,促进相关部门与青年网络志愿自主体系结合,打造长效化青年网络志愿者社区,培育中坚青年志愿人才,引导青年网络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网络志愿服务技术可供性媒介逻辑自组织

    党史视域下的少年儿童运动史若干问题研究

    张良驯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少年儿童运动史研究,需要关注少年儿童运动的概念、起源、主线、机制和经验等基础性理论问题研究.少年儿童运动史是党史的重要内容,在少年儿童运动史研究中,只有运用党史研究的学术范式,才能对少年儿童运动史的若干问题作出科学回答.这就是说,要从党的群团工作角度界定少年儿童运动概念,从党的大历史观角度考察少年儿童运动的起始时间,把为党建功育人作为少年儿童运动的主线,着眼于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构建少年儿童运动的运行机制,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总结少年儿童运动经验.

    少先队少年儿童运动少年儿童运动史党史研究

    虚拟偶像映射下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需求矛盾及消解

    张雪梅张怡凡
    3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和创造者,青年精神需求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文明形态的演进.新时代青年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先锋队和生力军,其精神面貌关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年的崇拜对象经历了从实体到虚实并存的变迁,反映了青年精神需求质量、领域、功能的嬗变.虚拟偶像崇拜的风靡,映射出青年致力于追求创造力,但却迷失在娱乐化、商品化的虚拟偶像消费中,其实质为新时代青年精神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正确认识虚拟偶像崇拜的精神实质,解析其中的矛盾与成因,探索多元合力培养新时代青年科学理性的价值观、消费观和创造观的路径,对于提升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品质,激发其现实创造潜能,汇聚新时代青年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新时代青年虚拟偶像崇拜精神需求

    父母教育焦虑与青少年学业自我设限的"控制悖论"

    田宏杰王婧怡邓林园
    4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业自我设限是一种非适应性控制策略,是个体在学业竞争中不付出全部努力或声称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使得能力发挥受限,以便在竞争失败时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或某种外部因素,而非能力不足,以保护自尊和自我价值免受质疑.本研究对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1247位青少年及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父母教育焦虑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学业自我设限,父母教育焦虑既可以直接作用于青少年学业自我设限,也可以通过三种间接路径发挥作用:青少年学业焦虑的中介作用、父母心理控制的中介作用、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学业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提出并验证了父母教育焦虑与青少年学业自我设限的"控制悖论":焦虑的父母越是加强对子女发展的控制,其子女越倾向于采用自我设限这种消极的控制策略让自身能力无法发挥,以在结果不可控时实现对自身能力评价的控制.

    学业自我设限教育焦虑父母心理控制学业焦虑

    人工智能与青年价值观塑造:机制、话语、风险与应对

    陈文旭温煜明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作为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智能的新技术,其过程赋能与信息互联特性使得青年价值观塑造过程呈现新样态,即从"单一场域"向"复合场域"转型.基于算法的人工智能,通过收集、分析和挖掘有关青年群体的信息与数据,进而对青年价值观塑造产生多维影响.青年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过程会受到人工智能技术逻辑与话语权力影响.人工智能嵌入青年价值观塑造过程引发了深刻变革,也带来了潜在风险,须以防治并进的理念有效应对.

    人工智能青年价值观话语权力技术传播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研究

    岳昌君
    67页

    核心能力对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和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邱文琪岳昌君
    6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高校毕业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这一群体的就业工作是重中之重.本研究基于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多种统计和计量分析方法,从毕业去向和就业满意度两个方面探讨了核心能力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核心能力发展整体良好,其中自我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得分相对较高,数字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则稍显不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核心能力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具有显著影响.在毕业去向方面,认知能力对于高校毕业生落实单位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在具体的就业形式上,自我能力越高的毕业生越可能选择灵活就业而非单位就业;在就业满意度方面,核心能力越高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越高,这一影响主要通过自我能力和社会能力来实现.基于此,建议高校毕业生在提高专业技能之外,着力提升自身的社会能力与自我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高校应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多措并举为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保驾护航.

    核心能力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就业满意度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实证研究

    祝军周红
    8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结构与特征、就业观念对就业去向的影响以及就业观念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最关心的3项要素依次是福利待遇、发展前景和经济收入.影响高校毕业生择业的要素包括"自我实现因子""工作福利因子"和"单位外显因子".其中,"自我实现因子"会影响高校毕业生选择升学以及出国留学、新兴就业方式以及不就业的概率;"工作福利因子"会影响高校毕业生确定单位就业和选择新兴就业方式的概率;"单位外显因子"会影响高校毕业生确定单位就业、升学或出国留学以及选择不就业的概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家庭和高校要协同做好对其就业观念的教育引导;高校要继续加强就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健全工作福利保障增加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

    数字经济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

    高校毕业生数字经济行业就业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北京高校为例

    杨中超闫思宇王效斌
    9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北京高校2023年应届毕业生就业调查抽样数据,对高校毕业生数字经济行业就业的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行业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约五分之一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到数字经济行业就业;人力资本、专业领域是影响高校毕业生能否在数字经济行业就业的重要因素,尽管人力资本的作用方向并非一致;没有充足证据表明数字经济行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存在家庭背景差异,但存在性别差异.

    高校毕业生数字经济行业就业特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