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周晓燕

双月刊

2095-9796

zqxb@vip.163.com

010-88567282

100089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Youth University for Politic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共青团中央主管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中国青年理论与实践的权威性刊物。本刊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立足中国青年理论与实践,以青年问题、青年工作及青年最关心的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法律、文化教育等为主题,汇萃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服务于国内各级青年政策的制定与青年工作者、修正业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员工。近年来,学报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转载率连年达到40%,获得学术界评定的多个奖项,相关媒体作了报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现代化视野下的考研文化与情感体验

    程猛
    1页

    购买希望与苦读时空的再造——"在机构考研"的情感体验与社会心态研究

    关惠誉程猛
    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研是高校筛选科研人才的重要渠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考研,考研培训机构也日益参与到考生的备考过程中.本研究基于华北地区某考研机构的田野调查,以2020-2023年在机构学习的多次考研人为研究对象,结合深度访谈、个人自述和田野笔记,深描机构考研人的生活图景、情感体验以及其内隐的社会心态.研究发现,在迈过高考的独木桥之后,一些青年人既质疑和批判与高考相连的苦读经验,又在考研学习中选择主动购买集训式管理服务,为自己复刻在高考中取胜的外部情境.在长短不一的考研时空中,培训机构为考研人提供了唤醒身体苦读经验的情感避风港.考研人通过机构的制度化安排主动封闭自我,拒绝外界信息侵扰,为争取胜出自愿维持自我封闭和压抑的状态,承受着无边的焦虑.通过对青年机构考研体验和考研文化的考察,本文认为,有必要重视考研文化折射的苦读心态内隐的社会风险.

    考研机构情感体验苦读文化社会心态

    短视频中的"考研人"形象建构及其社会互动研究

    陈璐颖林可
    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加,考研成为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考研短视频为新媒体创作、运营、传播开辟了一条热门赛道,塑造了专门的互联网教育垂类作品,并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亚文化现象.通过对考研类短视频的作品特征与受众进行考察,发现考研类短视频具有娱乐、社交和教育三重属性,建构了"苦读僧""追梦人"和"记录者"等典型形象,反映了"考研人"基于情感共鸣、信息分享与自我满足等需求展开的社会互动."考研人"借助短视频进行自我形象建构与社会互动,既揭示了当代青年备考者希望努力被看见、期待幸运能共享的群体心态,也反映出我国当前考试文化在短视频中被泛化与强化的新趋势.

    考研短视频形象建构社会互动考试文化

    当代青年话语的结构分析及其深层阅读

    闫方洁唐振耘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青年是在网络空间和社会生活中积极创造并传播自身话语体系的一代人.青年话语以多样的文本和形式呈现,构成了透视青年精神世界的镜像.青年话语不只是由"能指—所指"构成的意指符号,还包含着产生意义对应关系的实践和历史过程,蕴含着青年尚未言说的、隐匿其中的对社会的认知及对自我的想象.然而,人们经常局限于经验主义的阅读方式,停留在对青年话语的浅表化释义,这不利于准确把握青年的内在需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为此,要超越直观阅读走向深层阅读,从历时性、共时性和前瞻性维度出发,探寻青年话语背后的复杂意蕴,提升理解青年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的全面性与精准性.

    青年话语结构深层阅读

    流量社会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与应对策略

    张瑜石秋怡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下,流量社会迅速兴起,其基于快速、大规模的信息数据流动而整合.流量生产、传播与消费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从教育场域、教育方法和教育主客体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然而,流量社会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发展契机的同时,受到算法调配追求流量至上、流量传播追求娱乐至上、平台运行追求资本至上三种逻辑的支配,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教育目标被侵蚀、大众价值取向庸俗化娱乐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传递受阻等困境.面对这些新情况,新时代需要积极应对流量背后的价值挑战.我们需要以主流价值观驾驭算法,推动流量"至上"向"向上"转变;以文化育人纠正过度娱乐化,引导流量"乱流"向"善流"转变;采取多元举措营造正能量场域,促进流量"增殖"向"增质"的转变.

    流量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境遇应对策略

    趣缘乌托邦:青少年亚文化装扮行动的质性研究

    高玉烛王曦影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文化装扮是青少年群体的时尚表达,既可以体现他们在新时代、新社会背景下行为和精神风貌的特征,还突显了他们在服饰文化、社交圈子等方面的独特风格.基于"具身体现"视角下的情境互动论,本研究以现象学"悬置"方法界定青少年亚文化装扮者,围绕37位研究参与者展开质性研究.研究发现,在理想化具身意象的行动驱动下,四类表演者——面具体验者、文化追随者、信仰布道者和组织领袖者,卷入多重具身情境开展表演行动.亚文化装扮者在表演过程中,通过掌控感和失控感的反复拉扯,逐渐形成自我/他人、身体/情境的重新定位.尽管"乌托邦"理想遭遇现实困阻、身体解放之路充满荆棘,但他们仍在一次次具身表演行动中不断省思与成长,展现出他们自觉融入社会的主流特质.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不仅通过服饰和装扮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更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塑造和修正自己的身份认同.他们的亚文化装扮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既传达了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成了他们与社会沟通和连接的桥梁.

    亚文化装扮青少年具身表演身份认同

    创意劳动与具身实践:青年沉浸手作体验的内在逻辑与价值向度

    胡玉宁肖欣耘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手作体验是当前在青年群体中涌现的一种新消费趋势,该现象的流行反映了青年群体更加注重具身参与、灵活自由、个性创新、社交分享等消费体验.本研究通过对"咕卡"手作群体的结构化访谈,从文化心理学、身体哲学的融合视角揭示了当代青年沉浸手作体验的内在逻辑及其价值.研究认为,以手作体验为代表的创意劳动满足了青年的个性化需求,"以手传心"的实践性参与激活了青年感知力,手作体验的场景互动促进了青年的共同创造和学习.手作劳动可以使青年在焦点实践的心流体验中释放审美想象力,能够真正回归到劳动主体性的价值本体.这启发我们,学校劳动教育要以焦点实践丰富劳动教育方式,提高青年的情绪调节能力,以统合劳动和审美的教育实践释放青年的审美想象力.在多元劳动形态并存的时代,广大青年要以具身实践弘扬劳动精神,通过创造性劳动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创意劳动手作体验具身实践劳动主体性审美力

    以琴为梯:普通家庭音乐特长生的成长叙事研究

    安超关阳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学习对于高考生是奔前程的工具还是纯粹的艺术陶冶?高考背景下的艺术学习又呈现何种样态?本文通过对音乐特长生进行成长叙事的撰写,发现在竞争激烈的升学背景下,学琴"有用"、学琴"有价"、学琴"有声"在音乐特长生成长过程中呈现复杂的张力.艺术教育投资的主要动机是家长视其为高考的"捷径",但艺术学习并不轻松,艺术训练蕴含着一套苦练文化与高度排他性的"攒证书"文化,带有异化特征.特长生的艺术学习离不开家庭的雄厚经济投资、高强度时间积累和高情感陪伴.对于经济与文化资本不足的家庭来说,时间积累和情感陪伴作为补偿型教育策略,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支撑学生坚持下来的关键力量.尽管艺术学习在中国社会具有一定的实用取向,但学生的艺术兴趣会借由艺术本身的魅力和家庭、学校、教师构建的艺术气氛烘托维持,给学生带来意外的精神陶冶,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学习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的资格化、社会化与主体化,成为应试教育背景下个性发展的良好补充.艺术学习的工具性与纯粹性在高考模式下可并存,在高考赛道之外,我们也要关注到艺术赛道给予个人主体性生成的独特成长"礼物".

    艺术教育音乐特长生家庭资本时间资本情感资本成长叙事

    大学生网络欺凌受害体验:情绪、应对与恢复

    唐贞妮刘柳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益频发的网络欺凌受害事件正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身心健康.然而,既有研究较少关注这一群体遭受网络欺凌之后的受害体验.鉴于此,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基于对20名自我报告为网络欺凌受害者的在校大学生的深度访谈,本研究展示和分析了大学生在经历网络欺凌时的情绪状况、应对策略与感受以及此后的恢复情况.研究发现,大学生在经历网络欺凌后的情绪并非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他们在遭遇网络欺凌之初,普遍因对网络风险预判不足而表现出"诧异"情绪;在网络欺凌事件发生过程中,大学生陷入"独自面对"的应对场景,虽会采用刻意回避与积极回应两种行动策略,但都感受到了"无奈";在网络欺凌结束后,受害大学生大部分在社交态度与心理状态方面受到持续负面影响,且难以获得他人的有效支持.总之,网络欺凌受害者遭遇欺凌后的情绪状态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历时性变化过程,且其情绪的转变受到欺凌事件不断发展变化的深刻影响.

    大学生网络欺凌受害体验情绪应对

    不确定性视角下过渡期青年的居住实践——以城市青旅长住青年为例

    吴同马臻宇
    90-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青年人选择长期居住在青年旅舍已成为城市中青年向成年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兴现象,其原因包括过渡阶段的延长和成人认知的碎片化,根源于他们对不确定性的感知.长住青旅是青年应对不确定性的方式,既是他们缓解对不确定性感知的策略,也是他们追求开放的未来的手段.从历时性视角来看,长住青旅的经历帮助他们在与同龄人的互动中,对自身过渡阶段形成更完整的认知,进而更顺利地进入主观意义的成人角色.

    青年过渡不确定性长住青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