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热带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热带医学
中国热带医学

杜建伟

月刊

1009-9727

ctmffff@vip.163.com;ctmffff@163.com

0898-65377298、65326675

570203

中国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44号

中国热带医学/Journal China Tropical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 中国热带医学贯彻“预防为主,面向国内外”的办刊方针,突出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特色,促进有关学科发展。介绍防治、研究成果、公共卫生和妇幼保健等经验,介绍国内外在热带病防治与研究中的新技术、新进展及发展趋势,并力求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严谨的技术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竭诚为全国医疗、卫生、医药、环保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和医药院校师生,尤其是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战线的同志们服务。栏目设置:述评、 论著、疾病控制、临床诊治、传统医学、检验技术、卫生监测、公共卫生、研究进展、理论探讨、科技信息、媒介防制、营养与食品等。报道内容: 主要报道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病因不明疾病的防治研究,如各种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真菌病、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性病、皮肤病、艾滋病、营养缺乏或过多病、物理病、职业卫生、中毒、贫血、社区卫生、环境卫生等。其 它: 本刊被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 被国际文献检索系统MEDLINE和Global Health等 收录;2003年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和国家<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并与国内外90余种期刊交换。2006年 进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前疟疾形势与我国消除疟疾后的再传播风险与对策

    高琪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疟疾曾是我国流行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在几代人不懈努力下,我国疟疾防控从控制到消除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经过10年国家消除疟疾行动,成功阻断了本地传播,实现了年发病数从3 000万到0.尽管我国成功消除疟疾,但全球疟疾流行依然严重,我国原疟疾流行区仍存在传疟按蚊,每年有数千例境外输入病例,跨境阳性按蚊对边境地区再传播造成新的风险.防止输入再传播将成为我国消除疟疾后长期工作任务.本文总结了我国消除疟疾5项支柱和"1-3-7"策略,分析了全球疟疾形势和我国消除疟疾后的再传播风险新特点,提出了加强对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的支持、适时调整再传播风险分层、加强医疗机构对输入性疟疾的诊治能力和疾控机构再传播风险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重视特殊抗疟产品生产/供应和创新研究等对策、措施的建议,以期为我国防止输入再传播工作提供参考.

    疟疾再传播风险对策

    HIV耐药毒株传播的监测

    李韩平李林李敬云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播性耐药(transmitted drug resistance,TDR)指HIV耐药毒株的感染,在没有抗逆转录病毒(antiretroviral,ARV)药物暴露史的患者中检出耐药,将影响一线抗病毒治疗及暴露前后预防的效果,是实现艾滋病防治目标的重大现实威胁.耐药毒株适应性的改变是决定其传播风险的根本性生物学因素,影响监测人群选择、从感染到耐药检测时间的确定及检测方法的应用;传播性耐药突变的定义和分类是获得准确监测结果的关键.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耐药毒株的适应性、监测的耐药突变、监测人群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TDR监测应重点开展的工作,包括建立适合我国毒株特点的监测耐药突变、建立和使用高分辨测序方法准确鉴定混合碱基、实现TDR监测的规范化等,从而为准确获得TDR监测结果,有效遏制耐药毒株的传播提供科技支撑.

    传播性耐药监测耐药突变适应性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结核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龚文平陈文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核病是全球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之一.传统的诊断方法存在局限性,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为结核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重点介绍和讨论4种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情况,包括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线性探针检测(line probe assay,LPA)、基因专家系统(GeneXpert)、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技术.这些新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例如高灵敏性和特异性,能够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并检测耐药性;具有自动化和快速诊断结核病和耐药性的功能,并可揭示分枝杆菌的种类和耐药性信息,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支持.综上所述,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结核诊断和治疗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有望提高诊断准确性和个体化治疗效果,对于结核病的控制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结核病分子生物学介导等温扩增线性探针检测基因专家系统全基因组测序

    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

    朱闻斐杨磊王大燕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感病毒可感染人,在人群中流行,甚至引起全球范围内的流感大流行.在非大流行期间,不断有禽流感病毒或者猪流感病毒突破种属屏障感染人,由此出现一系列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毒.做好大流行应对和准备工作,需加强对一系列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毒进行监测、科学研究以及风险评估.本文针对近期备受关注的系列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毒,分别综述其最新流行形势及研究进展,以做出科学的风险评估.

    动物流感人感染动物流感致病力传播力流行

    道阻且长——鼠疫在当今社会的流行与防控

    王鑫景怀琦阚飙
    22-2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导致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也是我国法定报告甲类传染病和国际检疫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3次世界大流行,当前除南极洲和大洋洲外,各大陆均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马达加斯加和刚果(金)是目前世界上人间鼠疫流行水平最高的地区.在20世纪中期,我国人间鼠疫流行,1950-1954年平均年报告1 400.8例;1955年后,我国人间鼠疫的大规模暴发得到有效控制,1955-1999年平均年报告24.7例.2000年至今,我国人间鼠疫病例仍未销声匿迹,期间累计报告514例.基于One Health理念的鼠疫控制策略是一种更优解,主要体现为"生态学动物监测"+"人间早期诊断处置"的双重手段.有效的动物监测,对鼠疫波及人间可进行准确预测,做到早期预警;而对人间鼠疫病例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处置,在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人间疫情扩散,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鼠疫人间病例流行动物监测

    我国西尼罗病毒及人畜动物感染: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检测

    殷启凯王环宇梁国栋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尼罗病毒为蚊虫传播的虫媒病毒,同时也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体,1937年首次在非洲分离到,此后发现西尼罗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发热性疾病的流行.1999年西尼罗病毒首次传入美国纽约地区引起成人病毒性脑炎的流行,这也是首次报道西尼罗病毒感染引起群体性成人病毒性脑炎的流行.此后西尼罗病毒及其人畜动物感染迅速扩散至美国全境,在全世界引起轰动.目前认为西尼罗病毒是在世界范围分布最广的新发蚊传虫媒病毒,人类或者动物通过蚊虫叮咬感染西尼罗病毒后可出现发热、脑炎(脑膜炎)等病症,极少数病例还可表现为严重胰腺炎、肝炎、心肌炎、流产甚至死亡,引起世界性的巨大公共卫生负担.本文介绍我国在西尼罗病毒分离鉴定,及其成人病毒性脑炎的流行以及西尼罗病毒与伤寒菌合并感染等的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的研究进展,以期推动我国在西尼罗病毒及其感染方面的防控及研究工作.

    西尼罗病毒西尼罗病毒性脑炎尖音库蚊

    丙型肝炎防治现状及展望

    王安辉王波黄长形闫永平...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病毒性肝炎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严重传染性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威胁作为全球公共卫生的目标.但是在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方面,由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病原学特点,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然史的特殊性,丙型肝炎在疫苗方面的研究目前没有突破性进展,丙肝肝炎传染源人群特殊,HCV感染后多数无临床症状等因素导致丙型肝炎的防治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就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毒学、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过程中面临的现状等展开综述.

    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防控策略流行特征治疗措施

    登革热防控的现状与展望

    高强冷培恩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媒介传染病,受全球化、城市化及气候变化的影响,登革热在全球的流行范围不断扩大,感染人群亦在逐年上升,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登革热防控中,媒介伊蚊的控制依然是最有效的手段,伊蚊控制应兼顾常规防制、应急防制相结合,综合环境防制、生物防制、化学防制和其他防制手段的整体协调互补,因地制宜地采取可持续控制策略和措施;此外应当在登革热病例监测、诊疗及疫苗、特效药研制方面加强科研攻关和国际合作,为登革热防控增加更多有效选择.当下登革热防控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如传播范围继续扩大、伊蚊种群产生广泛抗药性及抗体依赖感染增强效应导致的重症增多等,本文针对全球登革热流行及防控形势与未来防控挑战及策略进行论述,为登革热防控提供依据.

    登革热白纹伊蚊埃及伊蚊登革热疫苗伊蚊可持续控制

    我国猴痘疫情防控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李超李君钒施国庆
    4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5月以来,全球110多个既往非流行区国家和地区暴发猴痘疫情,通过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性接触及其聚集性活动传播扩散.2023年6月2日我国发现首例本土猴痘病例,截至11月30日累计发现1 610例,通过开展监测、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管理、重点人群健康教育干预等监测防控措施,10月份以来境内猴痘疫情已降至较低水平,但仍持续面临境外输入及境内低水平传播风险.为达到终止猴痘暴发及阻断人传人疫情的防控目标,需进一步加强病例发现、传播链调查、潜在暴露者识别、重点人群干预等工作,持续引导重点人群行为改变、多渠道提升监测发现能力.

    猴痘男男性行为人群疫情挑战防控对策

    关于《中国热带医学》变更页码的说明

    《中国热带医学》编辑部
    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