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中心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山东师范大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中心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山东师范大学

刘燕华

月刊

1002-2104

cpre@sdnu.edu.cn

0531-86182969;86182968

250014

济南市文化东路88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ournal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以可持续发展为办刊宗旨的政策指导性学术期刊。贴近决策层,贴近学术前沿,贴近社会现实,形成了“首发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前沿性”的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村集体经济对农户人居环境整治行为的影响

    张凡邵俊杰周力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担负着组织农民和发展农民的重任,还具有乡村治理的功能.农村集体经济对于人居环境整治的作用是乡村振兴乃至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该研究基于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中国乡村振兴调查数据,利用Mv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户人居环境整治行为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主要发现如下:①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能够显著提高农户采用科学方式处理生活污水和使用卫生厕所的概率,该结论不受变量设定方式和干扰性因素等影响,并且通过了内生性检验,具有非常强的稳健性.②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村庄公共事务支出力度和农户收入水平,满足了人居环境整治所需资金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进行两阶段联合付费的俱乐部物品属性.此外,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提高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程度和公共事务参与程度,提升了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换言之,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可以将经济资源转化为治理资源,促进和美乡村建设.③在过度依赖政府转移性收入的村集体中,农户采用科学方式处理生活污水和改厕的可能性越低;老龄化程度越高的家庭,农村集体经济激励农户生活污水改善的行为越会受到掣肘.该研究结论表明,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需要多途径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尤其是经营性收入,以便将经济资源转化为治理资源,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农村集体经济人居环境整治二部制付费Mvprobit模型

    城市协同创新与绿色技术转移的互动关系:基于创新价值链循环视角

    孙博文
    127-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构建了城市协同创新与绿色技术转移互动机制分析框架,利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绿色专利合作以及绿色技术转移微观大数据,刻画了中国2010-2020年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绿色技术研发合作网络和绿色技术转移网络,并采用联立方程组模型对两者互动关系、作用渠道进行了实证检验,以及讨论了区域产学研政策协同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城市协同创新与绿色技术转移具有互相促进的正反馈机制,体现出绿色创新价值链上下游之间的互促循环关系.②通过分解城市协同创新及绿色技术转移为拓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发现两者互动关系仅体现在拓展边际层面,城市节点快速嵌入城市协同创新与绿色技术转移网络,但城市间合作研发与技术转移强度相对偏低.③城市协同创新与绿色技术转移互动关系仅在本城市技术转移的空间维度生效、具有局部地区属性,全国性的绿色技术创新价值链循环格局尚未形成.④基于文本分析法构造了区域(省级)政策协同指标,发现区域产学研政策协同强化了城市协同创新对绿色技术转移的促进关系,反之却不成立,产学研政策主体和政策工具的协同水平均有待提高.最后,针对结论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加强绿色技术协同创新,充分发挥不同创新主体以及各地区的不同创新优势,提高绿色技术协同创新能力;畅通绿色技术转移渠道,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转移转化应用,促进绿色技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产学研政策协同水平,加强产学研政策制定部门协调沟通,增强产学研供给政策、需求政策以及环境政策的协同性.

    城市协同创新绿色技术转移区域产学研政策协同联立方程组模型

    多维度视角下中国人口城镇化发展模式

    黄祖宇王桂新
    139-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进入人口城镇化发展中后期的背景下,透过人口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的表象,从结构层面对人口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多维度探究,有助于清楚识别与理解城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与规律,发现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该研究利用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分县数据,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统计单元,并将数据汇总至省级和区域层面,从城乡人口变动、城镇人口增长来源、城镇人口空间分布三个维度对2010-2020年中国人口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究.实证结果显示:①中国人口城镇化率的提升是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城镇人口增长的贡献度高于乡村人口减少的贡献度.②乡城人口迁移仍是中国城镇人口增长的绝对主力,其次为区划调整增长,最末为自然增长.③城镇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分散,县域城镇人口变动对城镇化率的贡献度略高于市辖区城镇人口变动.④东北地区城镇化率的提升主要依赖于乡村人口的减少,城镇人口已出现自然负增长和净迁出的现象,且该地区大多数县域城镇人口流失严重.据此,各级政府应及时审视过往人口城镇化发展的结构特征,在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和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的前提下,重点结合区域或城市自身的自然条件特点和城镇人口增减、分布状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人口城镇化发展策略,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可持续性人口城镇化发展道路.

    人口城镇化发展城乡人口变动人口增长来源人口空间分布

    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驱动路径

    段锴丰施建刚吴光东华雯雯...
    150-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把握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是解决中国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的关键,而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则是其动力机制的主要内容.为此,该研究首先采用扎根理论提取了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动力因素,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动力因素模型;随后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重点探究了城乡融合发展关键动力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从而探明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驱动路径.研究发现:①"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这一复杂系统主要包含13个关键动力因素,且可进一步被归纳为内生动力、外生动力、基础动力、协同动力和环境动力5大类.②城乡融合发展动力因素系统是一个包含5层动力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③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驱动路径为"基础动力→外生动力→内生动力→城乡融合发展",基于关键动力因素内涵分析的具体对应范畴为"战略发展环境→人才引进及培养→科技化和信息化→公共财政制度优化→城乡要素市场化程度→城乡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方面的功能、持续转化政府经济职能、借力新型信息技术赋能城乡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加强城乡协同合作充分释放协同治理效能、因区施策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强化顶层设计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城乡融合发展扎根理论解释结构模型动力因素驱动路径

    长江经济带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响应过程

    林树高诸培新陆汝成
    162-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是纾解国土空间冲突的关键路径.该研究运用熵权TOPSIS、核密度估计和融合发展度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的城镇、乡村地域功能水平,以及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识别其响应过程.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各市城镇、乡村地域功能呈上升趋势,城镇地域功能形成"点-团-面"的分布格局,区域差异逐渐收窄;乡村地域功能呈"簇团"状分布格局,上中下游的地理梯度分异现象突出.②长江经济带各市城乡地域功能由融合过渡型向融合提升型突变发展,融合发展水平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特征,由以中心城市为节点向以核心城市群为组团的分布格局演进,东西部极化加剧、省域内部差异扩大.③长江经济带城镇与乡村地域功能相互促进发展作用显著增强,先后历经需求融合、引导融合和自发融合等阶段,融合发展过程呈现由融合过渡到融合提升再到融合优化的螺旋式上升规律.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①上游地区以政策引导发展为契机,吸引下游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上游地区转移,集中资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镇、乡村地域功能双提升.②中游地区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武汉、长沙和南昌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城镇地域功能的辐射带动效应,拉动乡村地域功能发育.③下游地区需促进城镇的生产、生活活动逐步向乡村转移,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助推城乡地域功能优质融合.

    地域功能城乡融合发展时空格局响应过程长江经济带

    城市能否因"智慧"而"绿色包容"?——基于中国智慧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刘成坤张茗泓
    175-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慧城市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融合的产物,而包容性绿色增长则是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战略思想,智慧城市试点能否推动中国包容性绿色增长还有待进行检验.该研究基于2009-2020年2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研究了智慧城市试点对中国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并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此外,还对政策效应的子系统路径、区位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智慧城市建设会对包容性绿色增长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政策效应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强,并且智慧城市建设对经济增长和绿色增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不显著.②智慧城市建设对包容性绿色增长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其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均表现出显著的积极影响,在东北地区表现出显著的消极影响,在中部地区的影响则不显著.③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特点,智慧城市建设能显著促进邻近非试点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绿色增长,但是仅能显著促进邻近试点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了提升政策试点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应将重点放在推动包容性增长,基于各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的试点目标;另一方面,应促进地区间试点经验和创新资源的交流,合理安排创新资源的投入水平,避免"洼地效应"和"虹吸效应"的产生.

    智慧城市试点包容性绿色增长多期双重差分法空间双重差分法

    "工具-过程-主体"视角下中国湿地保护法律政策文本分析与评价

    杨翠柏赵云璐董晋李真莉...
    189-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律政策文本是国家治理目标、价值、内容和影响的集中体现,其中,工具-过程-主体是三个重要的变量.湿地在中国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和生态地位,现有研究尚未对湿地法律政策文本和工具做出全面、立体和深入的研究.因此,该研究借助法律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和Nvivo12研究工具,构建"工具-过程-主体"三维框架模型,对国家层面颁布施行的100个湿地保护法律政策文本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湿地法律政策经历了启蒙、发展可持续、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全面展开四个变迁阶段.根据三维框架和历时性分析得出,中国湿地法律政策呈现的稳定的知识结构在于:工具选择与多元共治模式均表现出依赖政府主导的特征,整体呈现出对更深层次的矛盾关注不足、湿地系统治理监管的全局性不够等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湿地保护实践和制度嵌入理论,提出了湿地保护工具策略组合和治理结构改善建议:①遵循湿地法律政策演变规律,通过推进自然资源确权、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细化绿色金融工具制度设计,进一步优化湿地绿色发展市场机制;②均衡湿地工具使用,在坚持命令控制型工具主导的前提下,注重新型经济激励工具和社区共建型公众参与工具的运用,迈向多方参与的湿地治理;③注重源头、过程控制,通过转变治理理念,树立湿地风险动态分期应对思想,加强全过程风险控制制度衔接,构建湿地环境分期、分级系统监管模式.

    湿地保护治理工具全过程控制多元共治文本分析

    综合景观管理:理论范式、行动框架与应用探索

    张朝辉
    201-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景观管理是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实现生态环境修复与农户生计改善目标双赢、自然景观质量与居民福祉水平协同提升的理论与实践框架.遵循生态与生计包容性发展理念,基于国外综合景观管理的理论成果与项目实践,通过综合景观管理的语义结构剖析、价值逻辑梳理、理论范式呈现、行动框架建构与应用实践探索,为中国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新视域.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综合景观管理是协同实现农业生产、生态系统保护、可持续自然资源管理、人类健康和福祉等多重目标的战略框架.第二,综合景观管理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直接体现,协调"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具体实践,协同增进"生态安全-生产安全-生计安全"的最佳办法,"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融合调适的治理制度.第三,综合景观管理是多目标协同、多主体对话、多尺度联动、多行动链接、多环节调适的生态治理复合逻辑.第四,综合景观管理是确定问题清单与相关主体、明晰行动目标与治理措施、设计管理方案与支持机制、实施综合行动与监测评估等组成的生态治理系统行动.基于上述结论,该研究结合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的运行实践,嵌入综合景观管理的理论范式与行动框架,科学反思退耕还林工程政策的可能性改进方向,为综合景观管理提供实践例证.

    综合景观管理生态修复适应性管理协同

    风景名胜资源的刑法保护路径:一个三阶的分析框架

    商玉玺刘三洋
    212-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最高人民法院第147号指导性案例开辟了以《刑法》第324条第2款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先河,其意义不仅在于裁判思路上的创新,更在于对风景名胜资源刑法保护的再次确认.为了进一步厘定第147号指导性案例审判思维,化解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在司法认定中的难题,明晰生态环境领域权力和权利、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的边界,采取"对象—行为—法益"的三阶分析框架,构建风景名胜资源的刑法保护路径.在指涉对象的界定层面,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中"风景名胜"资源指涉的是生态景观而非生态景区,以维护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与风景名胜区之间刑法保护的协调性.在"损毁"行为的认定层面,采取"嵌套规制论"的适用理念,以风景名胜资源的"毁坏"为主要标准,以"价值减损"为补充,明确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边界,避免刑事认定的过分严厉.在法益价值重述层面,采取"1+X"模式归纳风景名胜资源的法益价值特征:其中"1"指代风景名胜资源的基础的、原始的生态法益特征,"X"指代风景名胜资源作为自然、人文遗产所蕴含的文物法益属性,其下又分为生物法益价值、启智法益价值、审美法益价值与经济法益价值.不同的法益价值类型对"严重损毁"的刑事认定有不同意义.具体而言,风景名胜资源的生态法益、生物法益、启智法益(科学研究价值)遭受"毁灭",启智法益(科普价值)、审美法益受到"价值减损",是刑法启动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条件;风景名胜资源的经济法益不影响刑事违法性判断.

    风景名胜资源刑事保护生态景观说文物法益生态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