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中心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山东师范大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中心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山东师范大学

刘燕华

月刊

1002-2104

cpre@sdnu.edu.cn

0531-86182969;86182968

250014

济南市文化东路88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ournal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以可持续发展为办刊宗旨的政策指导性学术期刊。贴近决策层,贴近学术前沿,贴近社会现实,形成了“首发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前沿性”的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机制与实践路径

    周珂高丽华
    11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的两项重大发展战略,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于进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该研究采用功能分析法和跨学科分析法对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功能进行定性分析,采用案例法对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促进共同富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具有4项基本功能(市场化、资本化、资源配置、生态化).②在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市场化功能可以让自然资源转变为自然资产,资本化功能可以让自然资产转变为自然资本,资源配置功能可以让自然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生态化功能可以让自然资源保值增值,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共同富裕的双赢.③自然资源单要素不会实现共同富裕,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共同富裕实际上是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的变革促成了共同富裕.政策启示为:①在完善产权制度方面,要在全要素生产率背景下完善中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②在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应当根据不同的资源分类相应地就市场配置和政府引导作出科学界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③在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中,要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交易进行保护.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共同富裕典型案例生态文明

    农业水价政策的节水效应——基于灌溉用水需求价格弹性的meta分析

    孙天合王金霞
    12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多种价格节水激励机制创新最终都绕不开农户对灌溉用水实际成本的直接反应,所以必须直面灌溉用水需求价格弹性问题.该研究基于1963-2022年全球范围内59篇文献中237个灌溉用水需求价格弹性的研究结果,通过meta回归分析方法,量化了导致灌溉用水需求价格弹性差异的主要因素,并分别通过价格水平和水价弹性区间的异质性效果探讨了农业水价政策的可干预空间.结果表明:①农业水价对灌溉用水需求价格弹性有正向影响,目前提高水价仍是农业节水的有效且稳健手段;且随着灌溉用水需求价格弹性区间的上升,提高水价对灌溉用水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程度更大,提价节水效果更明显.②混合作物结构比单一作物结构更富有灌溉用水需求价格弹性,而高价值作物相对于低价值作物的灌溉用水需求价格弹性更小,说明提高水价对灌溉用水需求的抑制作用在种植混合作物或低价值作物时更容易实现;而且,种植混合作物时这一效应随着灌溉用水需求价格弹性区间的上升而更加显著,但对种植低价值作物农户而言,提高水价的节水效应在原有水价较高的情况下更显著.③相对单一水源灌溉而言,多水源联合灌溉条件下的灌溉用水需求对水价提高反应更敏感,且提高在用水源价格的节水效果有最佳水价弹性时机,同时也可能会促进新灌溉水源置换工程的实施.基于实证结论,为进一步深化中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政策启示.该研究认为更应该强调灌溉用水的需求管理,提倡从灌溉用水需求对水价的反应程度来确定提高农业水价策略;根据地区种植结构,制定差异化农业用水提价方案;同时,在扩建灌溉水源工程论证阶段,加入基于灌溉用水需求价格弹性的科学用水预测.

    农业节水水价政策需求价格弹性meta分析政策干预空间

    农业生产性服务何以促进农户耕地持久保护?——来自湖北省959份农户调查的微观证据

    王帅颜廷武
    133-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农业生产性服务作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该研究基于湖北省6县959份农户调查数据,构建农户耕地保护措施认可度和农业生产性服务满意度"双路径"分析框架,通过是否采用、持续采用、未来采用3个层面刻画耕地持久保护行为特征,利用Probit、NB2、Or-dered Probit和CMP模型,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户耕地持久保护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①基准回归分析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能为农户耕地持久保护"续航",即农业生产性服务助推农户持久采用秸秆还田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措施,且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后,结论依旧成立.②机制分析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可通过提高农户耕地保护措施认可度和农业生产性服务满意度有效促进农户耕地持久保护,且二者的作用不受措施属性特征影响.③异质效应分析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户耕地持久保护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一是对一兼农户耕地持久保护影响显著,对二兼农户耕地持续保护影响不显著;二是对低老龄化农户耕地持久保护影响显著,对高老龄化农户耕地持续保护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地,在高老龄化农户分组中,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作用效果受措施属性特征影响而表现出差异性,即有助于高老龄化农户未来采用资本密集型的秸秆还田措施,而对于未来采用劳动密集型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措施的影响不显著.据此,该研究认为构建以农户为中心、以农业生产性服务"有效市场"为重心、以赋能赋权"有为政府"为核心的多方协同机制,是助推耕地持久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举措.

    农业生产性服务耕地持久保护认可度满意度

    环境目标约束对地方政府清洁生产型行业土地出让的影响

    卢娜刘轩冯淑怡刘志荣...
    146-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资源配置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优化配置工业用地对中国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该研究从环境政策与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相结合的视角,以2007-2020年中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环境目标约束对地方政府清洁生产型行业土地出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采用调节效应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面临的经济增长压力和财政压力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环境目标约束能够显著促进地方政府增加清洁生产型行业土地出让,该结果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从土地供应政策、产业结构和领导干部特征差异性视角来看,分别在土地供给充裕、工业主导、在任市长非本地来源、在任市长年龄≤55岁的城市,环境目标约束对地方政府增加清洁生产型行业土地出让的促进作用显著.②机制分析发现,环境目标约束会促使地方政府通过提升环境规制强度、加大环境治理监管力度等途径增加清洁生产型行业土地出让.③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面临的经济增长压力会削弱环境目标约束对其清洁生产型行业土地出让的促进作用,而财政压力则与环境目标约束的促进作用具有协同作用.以上结论表明中央实施的环境目标"硬约束"政策已促使地方政府在工业用地出让时向绿色产业偏向性配置,为中国实现环境污染治理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双赢"提供了重要的现实证据.

    环境目标约束土地出让清洁生产型行业经济增长压力财政压力

    产业随人才走:异质性人才集聚影响区域产业格局的微观机制

    凌英凯王君慧古恒宇沈体雁...
    158-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的空间分布格局塑造了产业空间格局,"产业随人才走"成为新趋势新现象.但对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的因果逻辑未能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二者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仍然是一个理论"黑箱".该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自由企业家模型进行拓展,放松人才和企业同步流动的强假设,纳入新空间经济学的地方品质驱动效应以及人才异质性,建立一般性的空间均衡分析框架,探讨了异质性人才集聚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产业集聚影响的微观机制.结果表明:低技能人才总是比高技能人才更容易产生集聚激励,是引发和维持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先驱力.当贸易成本较高时,低技能人才集聚会对高技能人才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弱化产业集聚格局;在贸易成本较低时,低技能人才集聚会对高技能人才产生引致效应,从而强化产业集聚格局.由于异质性人才面临的集聚门槛不同以及二者分布的相互影响,经济体中并非一定形成对称均衡和核心-边缘结构,也会出现低技能人才集聚、高技能人才分散、产业分散分布的内点均衡.人才的类型分布异质性对于区域产业格局是一种分散力,人才的效率异质性对于区域产业格局是一种集聚力.建议地方政府重视人才先行,以才引产,因地制宜制定不同层次人才引进战略,着力推进贸易一体化建设,降低企业贸易成本.此外,政府应当重视和完善面向低层次人才和普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增长渠道建设.

    人才集聚异质性产业格局贸易成本新经济地理学

    人口老龄化、数字经济与就业技能结构

    肖周燕张亚飞
    170-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老龄化和数字经济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因素,有必要探讨这两种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劳动力市场.该研究以数字经济为视角,基于两阶段世代交叠模型,将人口老龄化、数字经济与就业结构放在同一框架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2010-2019年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检验了人口老龄化对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数字经济在老龄化对就业结构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人口老龄化增加了低技能行业就业,减少了中、高技能行业就业,导致就业技能结构呈低技能行业偏向的单极化趋势.②数字经济强化了老龄化增加中、低行业就业的积极作用,弱化了老龄化减少高技能行业就业的消极作用,使得就业技能结构由低技能行业的单极化向高、低技能行业两极化转变.③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加快,人口老龄化最先影响低技能行业就业,中等技能行业就业次之,高技能行业就业受影响最晚.④数字经济主要通过人力资本提升和产业升级调节老龄化对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⑤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减缓了老龄化对就业技能结构冲击.因此,建议地方政府结合人口老龄化产业发展方向以及消费需求特色,合理规划数字经济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带来的发展新动力,推动数字经济与老龄化融合发展,减轻人口老龄化对就业结构的负向冲击.同时,制定并完善"三孩政策"相应的托育保障,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缓人口老龄化的深化速度,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数字经济人口老龄化就业结构

    "双碳"背景下绿色财政激励政策的产业生态化效应

    张杰包佳瑶
    184-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财政激励政策作为促进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公共政策体系中的关键性制度安排,其有效实施能够显著改善产业的碳排放绩效,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然而,现有研究大多忽略其对产业生态化的财政驱动作用.基于此,该研究选取2007-2021年中国28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非径向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各城市的产业生态化水平,并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为外部政策冲击,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绿色财政激励政策对产业生态化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表明:绿色财政激励政策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生态化的发展,并且这一结果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排除干扰政策等一系列有效性识别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表明:绿色财政激励政策能够通过激励型的环境规制、财政补贴的资金扶持以及财政支出的绿色创新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进一步地,从城市行政等级、工业特征和财政自给率等角度对绿色财政激励政策的异质性进行分析,发现绿色财政激励政策更能对高等级城市、非老工业基地城市和高财政自给率城市的产业生态化发挥促进作用.鉴于此提出:总结试点政策的成功经验,根据城市自身特点实施差异化的绿色财政激励政策;重视绿色财政激励政策的财政激励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效发挥绿色财政激励政策对企业的低碳引导效应,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绿色财政激励政策产业生态化"双碳"目标多期双重差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