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严延生

月刊

1002-2694

rsghb@fjcdc.com.cn

0591-87552018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津泰路76号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性科技期刊,是国内医学、兽医学专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探讨和交流同类微生物在人畜间感染、发病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理论;总结和介绍人兽共患病专业的研究成果和防制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动物莱姆病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于惊蛰邱建桥周岚方仁东...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莱姆病(Lyme disease)又名伯氏疏螺旋体病,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以蜱为传播媒介,由不同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流行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犬、猫、马、牛、鹿等多种动物易感,人也是该病原菌的易感宿主.人患莱姆病时的主要症状为游走性红斑、关节炎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患病动物常表现的症状是蜱叮咬部位被毛脱落、发热、蹄叶炎、跛行等.莱姆病流行广泛,但是诊断较为困难并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为避免莱姆病对畜牧业以及宠物行业造成不利影响,亟需提高对莱姆病的关注.因此,本文对动物莱姆病及其诊断和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动物莱姆病的准确、快速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

    动物莱姆病诊断与检测技术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旋毛虫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进展

    钱艳红宋帅温肖会贾春玲...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引起的一种全球分布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动物生产和人兽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旋毛虫发育史复杂,整个生命周期都在同一宿主体内完成,为了能与宿主相互共存,其进化出各种免疫逃避机制来躲避宿主的免疫清除,从而建立长期的慢性感染.本研究从旋毛虫抗原变异、对宿主的免疫调节作用和通过形成包囊产生免疫隔离3个方面,对其免疫逃避机制进行阐述,将为深入了解旋毛虫的致病机制提供重要帮助.

    旋毛虫感染免疫逃避

    参考文献在文内的标注格式

    75页

    1例输入性类鼻疽的病原学诊断及溯源分析

    杨红霞王春雨王洋郝瑞娥...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1例输入性类鼻疽患者进行病原学诊断及溯源分析,为山西省类鼻疽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患者血培养阳性,分离菌株鉴定为泰国伯克霍尔德菌.采用生化试验及微生物质谱仪进行菌株鉴定,核酸提取后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MLST型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同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此次分离株经生化试验及微生物质谱仪检测均鉴定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MLST型为ST366,全基因测序分析与海南省3个分离株进化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较高.结论 此例类鼻疽病例经分子溯源分析及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为海南省输入,提示医疗机构及疾控部门应加强对类鼻疽的认识,提高诊疗能力.

    类鼻疽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MLST分型全基因测序分子溯源

    1起ST19型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溯源分析与探讨

    余树坤刘浪谭雅心崔紫妍...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武汉市某区1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原因,探讨分离菌株之间的分子流行病学关系,为食源性疾病暴发溯源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集食物中毒相关样本20份,提取样本总DNA进行18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同时按时GB4789.4-2016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应用传统玻片凝集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阳性菌株进行血清型分型和耐药性检测,并提取所有菌株核酸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利用Abricate和SeqSero在线预测每株菌的血清型和耐药基因,然后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对分离的9株沙门氏菌分别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全基因组序列方法(WGS)递进分析.结果 共检出12株沙门氏菌(菌株编号DXH001~DXH012),其中病例肛拭子样本7份、病例粪便样本2份,工作人员肛拭子样本3份.常规血清型分型均为B群鼠伤寒沙门氏菌,与全基因组测序鉴定分型结果一致.12株菌株耐药谱完全一致,对阿米卡星、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四环素均耐药.基于全基因组预测的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青霉烷、四环素的耐药性与耐药表型结果完全一致.选取DXH001~DXH009开展PFGE和WGS分析.9株鼠伤寒沙门氏菌获得完全一致的PFGE图谱,全基因组序列大小无明显差异,约为4.9 Mbp,MLST型均为ST19.从SNP的最小生成树来看共存在17个变异位点,各菌株间SNP差异数为1~6.全基因组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9株沙门氏菌 自成一簇,与数据库其他沙门氏菌相差甚远,属于新的克隆分支.同源性最高的来源于江西的GCF_020221795.1参考样本.结论 本次食物中毒事件致病源为鼠伤寒沙门氏菌ST19,为同一暴发来源.9株沙门氏菌遗传距离较近,但与数据库中其他沙门氏菌遗传距离较远,自成一簇属于新的克隆分支.本研究中沙门氏菌具有多重耐药性,需加强对多重耐多药菌株的监控及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

    鼠伤寒沙门氏菌全基因组测序PFGE分型耐药基因血清型

    杭州市首例鹦鹉热死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王哲孙昼冯爽陶明勇...
    9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杭州市首例鹦鹉热死亡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为鹦鹉热病例调查处置及防控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病例流行病学资料,采集密接和环境样本开展病原学检测.结果 该病例以咳嗽为首发症状,未引起重视,数 日后出现腹胀黑便,先后前往两家医疗机构就诊并住院.病例的痰液和外周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为鹦鹉热衣原体感染.采集病例家庭成员、密接和病家环境样本,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均为阴性.病例最后因消化道出血去世.结论 该病例为杭州市报道的首例因基础疾病而死亡的鹦鹉热病例,因暴露于患病鹦鹉而感染.应针对医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尽早通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进行辅助诊断,对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早诊断、早治疗,避免死亡的发生.同时,开展健康宣教,提高群众对疾病的认知.

    鹦鹉热衣原体死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2024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计划表

    95-96页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23 年第 11 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林慧琳
    封3-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