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严延生

月刊

1002-2694

rsghb@fjcdc.com.cn

0591-87552018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津泰路76号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性科技期刊,是国内医学、兽医学专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探讨和交流同类微生物在人畜间感染、发病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理论;总结和介绍人兽共患病专业的研究成果和防制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检测棘球蚴病患者血清内循环抗原的免疫层析试条的制备和评价

    张璟王颖高春花危芙蓉...
    16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基础建立一种快速、简便诊断棘球蚴病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方法,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纯化棘球蚴囊液抗原,并以此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对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确定其亚类和效价.筛选基于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对,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标记筛选到的单克隆抗体,并将其吸附于交联垫;将另一筛选到的单克隆抗体划线包被于同一硝酸纤维素膜适当位置,制成免疫层析试条.用该试条检测手术确诊的细粒棘球蚴病(87例)、多房棘球蚴病(40例)、囊尾蚴病(25例)、日本血吸虫病(10例)、弓形虫病(5例)、并殖吸虫病(5例)、华支睾吸虫病(5例)患者血清,以及60例健康者血清,以评价其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以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为免疫源制备单克隆抗体,共筛选了11株能高效分泌效价在1:25600~1:102400特异抗体的细胞株,抗体亚类为IgG1或IgG2a.筛选到的单克隆抗体F3B6作为标记抗体,单克隆抗体C4H6作为包被抗体制成免疫层析试条,用该试条检测127份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为88.12%(112/127),其中试条检测囊型包虫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为88.51%(77/87),检测泡型包虫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为87.50%(35/40),试条法检测两型包虫病患者血清敏感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86).与25份囊尾蚴病患者血清、10份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5份弓形虫病患者血清、5份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和5份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均无交叉反应,60份健康者血清也均为阴性,总特异性为100.00%.结论 成功制备了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以此单抗为基础研制出的快速诊断棘球蚴病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

    棘球蚴病单克隆抗体循环抗原免疫层析试条检测评价

    大别班达病毒的遗传进化机制研究

    张宇涵李超王玉昊韦雪敏...
    171-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阐明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DBV)的基因型流行分布特征,探究DBV进化机制的动态变化,为DBV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Iqtree软件以最大似然法构建DBV的L、M、S片段系统发育进化树并进行遗传进化关系的分析;以系统发育进化树为参考,筛选重配株;使用RDP4软件进行DBV重组情况的检测;DBV序列的遗传距离以及选择压力分析由Mega11.0软件计算.结果 重组分析显示共88株毒株出现重组现象,潜在重组事件共计98个.L、M、S片段的重组率分别为3.48%、2.88%、1.75%.重组事件在非人类宿主中检测到的比例相较之前的研究有所上升.经重配分析,在148株重配株中发现了36种重配基因型,未报道过的重配基因型有16种.本研究检测到24株同时发生重组和重配的基因组序列.dN/dS的结果表明,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糖蛋白(GP)、核蛋白(NP)和非结构蛋白(NSs)进化过程中可能主要受负选择压力影响.结论 越来越多的动物宿主如狗、猫、牛等参与DBV的重组、重配事件中,使其进化机制更趋复杂,这对DBV疫苗的设计和SFTS的预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DBV重组重配选择压力进化

    新型布尼亚患者预后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卢星星赵晓玲张巧梅
    179-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新型布尼亚(SFT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警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确诊的新型布尼亚患者241例,按其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34例)和预后良好组(207例).分析得出影响患者预后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警模型.结果 年龄[OR=1.088,95%CI(1.026~1.154),P=0.005]、意识状态[OR=5.647,95%CI(1.958~16.288),P=0.001]、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OR=3.65,95%CI(2.153~6.189),P<0.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3个危险因素构建相关列线图模型,且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良好(ROC=0.911,95%CI(0.853,0.970),P<0.001).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SFTS患者预后风险预警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可作为临床预测SFTS患者预后的工具使用.

    新型布尼亚预后风险预警模型列线图

    双膦酸盐抗三种顶复门原虫研究进展

    侯文燕张营营张龙现张素梅...
    185-190,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顶复门原虫可引起严重疾病威胁人类健康,如每年导致近100万人死亡的疟原虫,感染全球约1/3人口的弓形虫以及导致新生儿腹泻的隐孢子虫等.这3种顶复门原虫对全球的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构成巨大隐患,且目前在临床上有效治疗药物有限.双膦酸盐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骨代谢疾病,但其化合物可有效抑制顶复门原虫生长,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抑制寄生虫类异戊二烯分子生物合成的2 C-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途径(MEP途径)中的法尼基焦磷酸合酶,干扰类异戊二烯化合物的合成而发挥作用.本文综述了双膦酸盐化合物在疟原虫、弓形虫和隐孢子虫方面的相关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疟原虫弓形虫隐孢子虫双膦酸盐类异戊二烯MEP途径

    细菌外囊泡的研究进展

    郭金荣雍浩蕾贺雅宁李沐晓...
    191-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菌外囊泡(bacterial extracellular vesicles,BEVs)是由细菌分泌的球形双层脂质纳米颗粒,包含一系列来自亲本细菌的物质.BEVs是细菌和环境之间的重要信息传递者,其在细菌的生存和环境适应中发挥着多种作用,而且还能与宿主细胞膜作用,改变宿主细胞信号传导途径,从而影响宿主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本文综述了BEVs的生物发生机制、生物学功能及其对宿主细胞调节的最新研究进展,期望对深入研究BEVs的生物学功能和致病机制有所启示,并能够为其用于临床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研究提供新思路.

    细菌外囊泡生物发生机制生物学功能调节宿主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