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严延生

月刊

1002-2694

rsghb@fjcdc.com.cn

0591-87552018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津泰路76号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性科技期刊,是国内医学、兽医学专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探讨和交流同类微生物在人畜间感染、发病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理论;总结和介绍人兽共患病专业的研究成果和防制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疆新地乡部分地区亚洲璃眼蜱的形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昝晓庆任巧云罗金王彦龙...
    28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新疆裕民县新地乡所采集蜱种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情况.方法 采集该地区家畜体表寄生蜱,借助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VHX 600对收集到的蜱进行初步的形态学鉴定.提取全蜱总DNA,采用PCR技术,基于COI和ITS2基因位点对蜱DNA进行扩增,将阳性的PCR产物进行测序.通过NCBI数据库中Blast在线分析软件,将测序所获序列与数据库中其他相关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利用MEGA 7.0软件中的邻接法构建遗传进化树,确定蜱的进化生物学特性.结果 经形态学鉴定,从裕民县新地乡采集的蜱均符合亚洲璃眼蜱的特征.基于COI和ITS2基因序列建立的遗传进化树表明,本次研究所采集的蜱与已知的亚洲璃眼蜱聚为一支.结论 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本次研究所采集的蜱为亚洲璃眼蜱.该结果为新疆新地乡蜱种分布提供一定数据资料,为蜱种鉴定和遗传进化特征分析提供参考.

    亚洲璃眼蜱形态鉴定COI基因ITS2基因

    内蒙古部分地区全沟硬蜱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崔梦宇苏思邢丽丽木兰...
    295-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全沟硬蜱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历史动态,为制定有效的媒介控制方案和揭示全沟硬蜱的传播机制提供科学数据.方法 于2021年4月-2023年7月对内蒙古自治区的10个地区采用人工采集法或拖旗法进行采样,基于全沟硬蜱的16S rRNA和COI基因合成特异引物,对呼伦贝尔市阿龙山镇和兴安盟阿尔山市野外采获的游离全沟硬蜱进行PCR扩增,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 COI基因阳性率为90.00%,16S rRNA阳性率为98.33%;COI基因鉴定出18个单倍型,16SrRNA序列鉴定出15个单倍型;两个基因的单倍型多样性大于0.762,核苷酸多样性小于0.005;中性检验的Tajima's值与Fu's Fs值均为负值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且核苷酸错配图显示为单峰.种群的遗传分化指数FST显示群体的遗传分化程度较小,同时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群体内的变异大于群体间的变异.系统发育树与单倍型网络图显示单倍型之间混杂分布.结论 兴安盟地区与呼伦贝尔地区的全沟硬蜱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能适应环境变化,遗传分化主要集中在群体内部且并未出现地理隔离.

    全沟硬蜱16SrRNACOI基因遗传多样性

    安徽省部分地区硬蜱蜱种鉴定及蜱携带无形体检测

    赵雪Lerato Khakhane陆皖晴吴鑫云...
    302-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安徽省部分地区硬蜱蜱种种类、蜱种分布及蜱虫携带无形体情况,为蜱传无形体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3年4月至8月,在安徽省金寨县、含山县、旌德县、巢湖市等地通过布旗法和从动物身上采集硬蜱共计630只.用体式显微镜进行形态学鉴定,设计蜱特异性引物进行蜱种分子生物学鉴定.设计无形体16S rRNA特异性引物用巢式PCR检测单只蜱虫无形体携带情况.利用MEGA11.0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分析.结果 安徽省金寨县微小扇头蜱占18.8%(18/96)、长角血蜱占81.2%(78/96),含山县、巢湖市均为长角血蜱,旌德县均为微小扇头蜱.长角血蜱携带无形体阳性率为30.9%(102/330),包括牛无形体 1.8%(6/330)、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21.8%(72/330)和一种 uncultured 无形体 7.3%(24/330),微小扇头蜱携带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3.6%(18/132).牛无形体和未培养无形体在游离蜱检测出,在24.4%的寄生蜱和15.8%的游离蜱检测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结论 安徽省调查县的蜱种包括长角血蜱和微小扇头蜱,长角血蜱和微小扇头蜱及其游离蜱和寄生蜱均携带无形体.

    蜱种鉴定长角血蜱微小扇头蜱无形体安徽省

    安徽省马鞍山市蜱携5种病原体的检测研究

    杨国栋杨锟江良梁吴铭...
    308-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安徽省马鞍山市蜱携5种重要病原体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其与我国既往检出病原体的亲缘关系.方法 在马鞍山市周边13个村庄采蜱642只,采用形态学和线粒体COJ基因鉴定蜱种.对于土拉弗朗西斯菌检测16SrRNA,巴尔通体检测ssrA,立克次体检测16S rRNA、ompA和ompB,无形体检测16S rRNA和gltA,柯克斯体检测groEL和rpoB.在公共数据平台选取有代表性的序列,与本研究测序获得的基因序列比对,采用MEGA11.0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在640只长角血蜱中共有36只蜱检出立克次体,其中20只蜱中检出黑龙江立克次体,16只蜱中检出敬信立克次体,2只蜱中检出牛无形体,186只蜱中检出柯克斯体样内共生体.本研究检出的黑龙江立克次体HY2和安徽省B8菌株聚在一个分支,敬信立克次体QL3和山西、江苏的聚在一个分支,而牛无形体JX4和山西省的聚在一个分支.经分析,还有17只蜱存在合并感染.5种病原体在2只龟形花蜱中均没有检测到.结论 本研究首次在安徽省长角血蜱中检出敬信立克次体.对于斑点热立克次体和牛无形体,建议当地卫生部门做好相应的防控措施.

    立克次体无形体柯克斯体长角血蜱安徽省系统进化分析

    北京市某传染病医院近十年蜱传疾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范子博高旭张媛媛陈志海...
    315-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蜱传疾病患者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蜱传疾病诊治能力提升提供帮助.方法 收集北京地坛医院2013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蜱传疾病患者资料,对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32例蜱传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17例,莱姆病5例,立克次体病10例.发病时间集中在每年的5-10月.北京本土病例14例(43.8%),平谷区占比最高(4例,28.6%),外省输入性病例16例(50.0%),境外旅居患病人员2例(6.3%).病例年龄21~80岁,平均(50.16±14.61)岁.病例数最多的职业为农民(14例,43.8%).游走性红斑为莱姆病典型皮损特点,发热多见于SFTS及立克次体病患者,以中度发热为主.WBC及NEUT降低多见于SFTS.SFTS及立克次体病均有EOS降低.PLT减少为SFTS典型特征.立克次体病及SFTS患者表现出明显的肝脏损伤,ALT、AST明显升高.SFTS患者存在明显心肌损伤,CK、CK-MB均有升高.CRP升高主要见于立克次体病.PCT升高最常见于立克次体病,其次为SFTS.结论 北京地区蜱传疾病存在逐年上升趋势,多有延误诊断,需提升此类疾病的诊断能力,根据流行病学史和蜱传疾病临床特征进行早期识别,及早行病原学检测,从而提高早期诊断率,实现早诊早治.

    蜱传疾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立克次体病流行病学临床特征

    中朝边境地区野鼠中蜱媒病原体感染调查

    王卓吴琼黄潇杨黄冠鹏...
    323-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中朝边境地区野鼠中蜱媒病原体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PCR方法对吉林省集安、辽宁省宽甸林区采集的野鼠标本进行斑点热立克次体(SFGR)ompA基因、查菲埃立克体(Ec)与粒细胞无形体(Ap)16S rRNA、新埃立克体(CNm)groEL基因、巴尔通体(Ba)rpoB基因、土拉弗菌(Ft)fopA基因检测.结果 PCR检测鼠脾标本共132份,SFGR、Ec、Ap、CNm、Ba和Ft的阳性率分别为9.85%、12.88%、5.30%、3.79%、51.52%和6.06%,不同病原体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9.236,P=0.000),以Ba感染率最高,表明该地区野鼠Ba感染高度流行.不同鼠种对SFGR、Ec、Ap、CNm和Ft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Ba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6,P=0.010),以黑线姬鼠感染率最高.132份野鼠标本中,2种病原体的复合感染率为15.9%(21/132),以巴尔通体的复合感染形式居多(15/132);检测到3种病原体的复合感染2份.结论 中朝边境地区野鼠中6种蜱媒病原体感染普遍,存在2~3种病原体的复合感染,说明存在多种蜱媒病原体感染风险,可能存在多种蜱媒传染病的混合自然疫源地.

    野鼠蜱媒病原体复合感染聚合酶链反应

    甘肃省武威市部分地区蜱种调查及潜在病原体风险探讨

    李瑞山贺真袁祥孙世伟...
    328-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武威地区蜱类分布状况,丰富蜱种数据,为蜱媒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1年、2022年的4-9月蜱活跃期在武威市山区采用布旗法和捡蜱法采集蜱;首先依据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和分类统计,其次根据线粒体16S rDNA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COXI基因进行PCR扩增和一代测序,获得序列在GenBank中比对,比对结果作为分子鉴定的依据.应用MEGA11.0软件采用邻近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共采集蜱7 342只,隶属4属5种,分别为革蜱属的草原革蜱、璃眼蜱属的亚洲璃眼蜱、硬蜱属的犬硬蜱、血蜱属的长角血蜱和丹氏血蜱.系统进化树显示,采获的同一蜱种均位于同一进化分支上.结论 武威地区不同生境中共鉴定出5种蜱,不同生境中蜱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草原革蜱为该地区的优势蜱种.

    蜱种鉴定一代测序遗传进化分析

    新疆乌鲁木齐市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杨丽张紫怡邵彤彤李新婷...
    334-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莱姆病在人群中的血清流行病学状况.方法 选取2022-2023年乌鲁木齐市周边地区3个乡镇的体检人群血清795人份,其中芦草沟镇383人份、水西沟镇145人份和托里乡267人份,检测人群血清抗体IgG和Ig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初筛,初筛阳性者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进行确认,收集WB阳性者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进行病例诊断.结果 ELISA共计检出阳性110人份,阳性率13.84%(110/795),男性、女性阳性率分别为10.69%(37/346)、16.26%(73/449),女性血清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x2=5.076,P=0.024).不同年龄分层中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69,P=0.766).水西沟镇、芦草沟镇和托里乡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7.98%(48/267)、14.48%(21/145)、10.70%(41/383),其中托里乡的血清抗体阳性率高于芦草沟镇(x2=7.041,P=0.008).将ELISA初筛阳性的110人的血清进一步行WB确认实验(分别检测IgG、IgM蛋白条带),共检出阳性82人,阳性率10.31%(82/795).依据莱姆病诊断标准共确诊莱姆病患者20例,粗患病率为2.52%.结论 乌鲁木齐市人群中存在莱姆病的感染和流行,感染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议进一步加强莱姆病的调查研究和防治.

    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乌鲁木齐市

    江西省吉安市莱姆病疑似病例调查研究

    刘志云曾予段立科侯学霞...
    340-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江西省吉安市莱姆病疑似病例中确诊病例情况及其临床表现特征和地区来源分布,为莱姆病及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12月至2022年8月从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收集了 133份莱姆病疑似病例血清,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两步法"进行莱姆病抗体检测,并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血清中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阳性标本进一步测序分析.结果 133份莱姆病疑似病例血清中有25份伯氏疏螺旋体检测阳性,总阳性率为18.80%.其中,20份样本抗体检测阳性,阳性率为15.04%;6份样本核酸检测阳性,阳性率为4.51%.6例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的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的序列均与扬子疏螺旋体(Borrelia yangtzensis)的相应序列一致,并且其中1份样本抗体检测也为阳性.25例阳性患者来自吉安市的9个县区,其中吉州区的患者最多,占44%.阳性患者出现莱姆病相关症状,包括关节病变、神经疾病、感染性发热、皮炎或胸痛,其中关节病变的病人最多,占72%.6例扬子疏螺旋体感染者来自吉州区,其中4例表现为关节病变,2例表现为感染性发热.结论 本次研究首次证实江西省吉安市存在莱姆病患者,并首次在我国南方的病人体内检测出扬子疏螺旋体.研究提示该地区医务人员在接诊具有关节炎、神经系统等症状的病例时,应考虑患者可能罹患莱姆病.研究表明吉安市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应进一步开展莱姆病的调查和监测.

    莱姆病扬子疏螺旋体核酸检测抗体检测

    蜱传脑炎概况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张芳王小恒
    346-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蜱传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TBE)的病原体,可在人与动物中引起致死性脑炎并伴有长期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蜱传脑炎发病率不断升高,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靶向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是治疗病毒感染的主要方向之一.蜱传脑炎的预防主要集中在减少传播媒介蜱的叮咬上.本文对蜱传脑炎病毒的病原学特征、临床特征、检测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蜱传脑炎病毒病原学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