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杨国桢

季刊

1000-422X

0592-2186377

361005

厦大学399信箱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Journal 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刊登中国社会经济的理论和专题论文,并富有区域专题研究特色,适合于史学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方志工作者阅读参考,发行国内外40多个国家与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明清湘西南苗疆的里甲赋役与社会组织变迁

    吴娟婷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湘西南苗疆被纳入国家州县体系后,王朝国家面临着如何在一个无君长统属的峒苗社会推动基层治理的问题.结合史料文献与田野考察,可以发现,明中期至清前期,湘西南州县试图将通过"合款"组织起跨村寨联盟维系运转的峒苗社会"改峒为里",即把款组织改置"苗里".湘西南先是逐步形成了按汉苗身份划里而治,各有税则,苗田免丈、仅通过征派极低定额苗粮"以示羁縻"的苗里定例,在"改峒为里"的具体实践中,官府通过合款聚集头人,由头人口报税额登记入籍;而在款组织内部,各团寨通过承担摊派于固定"门户地"的税额,整合成"门户共当、钱粮共纳"的定额苗粮赋役征派单位.苗峒款组织逐渐转变成为兼具基层治理与赋役征派功能的"苗里".

    苗疆赋役款组织改峒为里门户地

    清代"苗疆九卫"屯田新探——以宝贡屯"顶补军田"文书为中心

    吴才茂李斌
    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屯设堡"是乾隆初年"苗疆善后"政策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屯田是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分配的重要一环.学术界相关研究以揭示基本面貌为主,具体到屯田运行特别是民田化的历史过程,尚无专论.在清水江上游宝贡屯发现的"顶补军田"文书,系清水江文书中首次发现,它是屯堡屯田及其民田化的直接反映,对研究清代边疆屯田的民田化有着重要史料价值.这些文书显示,屯田的废弛,并非民国政府一纸废除文件即可完成,在民间社会里,屯田是以"顶补文书"书写等方式进入土地买卖市场,逐渐去屯田化的.地方政府对这些田产的管理,也因赋役征收之惯性,并没有把它与一般民田等而视之,而是依旧作为屯田性质的田产在管理.

    清代清水江文书屯田顶补军田移民

    财政危机下的省际协饷冲突——左宗棠奏参林寿图案新探

    高志军
    2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咸丰军兴以后,户部调拨协饷实行定额摊派.光绪三年,山西布政使林寿图捏报山西应协西征协饷数额,负责督办新疆军务的左宗棠将其奏参,理由正当,合乎理法,林寿图最终被革职,他们二人之间的私人矛盾对此次参案的影响并不大.左宗棠奏参林寿图主要目的是促使各省关积极筹解西征协饷.在财政危机的背景下,户部向山西摊派的协饷数额超出了山西所能承受的限度,是此案的根源所在.协饷意在以有余补不足,但超限度的协饷摊派变有余为不足,破坏了酌盈济虚的原则,造成承协省份省内用度与省际协拨之间的紧张关系.这种带有破坏性的协饷调拨体系或许仍可病态运行,但无法有效平衡承协省份与受协省份的财政需求,必然导致财政体系的混乱,引发各方之间的冲突.

    西征协饷山西财政左宗棠林寿图摊派

    清前期海疆营房建设经费的演变:基于事例的考察

    刘正刚张柯栋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营房为军队生活之所,营房建设是军队后勤保障的重要内容.清初,海疆抗清势力活跃,清廷派重兵镇压,却无力筹建营房安置兵丁,遂允许军队征占民居,导致军民矛盾尖锐.康熙统一台湾后,开放海洋,将迁海时内迁的军事布防外移,地方多方筹措建设经费以落实营房修造事例.随着营房修造落实,军民两安.但海疆营房受风潮等自然环境影响,容易朽坏,遂出台交代制以保障营房牢固.雍正时规定以正项钱粮修造营房,文武官吏多藉此贪腐,营房质量低劣,海疆兵民深受其害.王朝在交代制基础上又出台保固期事例.动用正项钱粮修造,交代制与保固期并行,成为后世建设营房的范式.清前期海疆营房建设经费的演变,既体现了国家对兵丁的优待,又反映了王朝对海疆的重视与经略.

    清前期海疆营房经费

    《国语》所见越国"食土不均"及相关问题

    熊贤品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文字讹误、文献叙述逻辑联系、相关历史事件及背景等角度,据《国语·吴语》"食土不均"可校正《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食士不均"异文之讹,此前《吴越春秋》校勘工作中对这一条关注较少,在今后工作中似可据以说明和改正."食土"指越国各级贵族的封邑,既不反映春秋时期越国已存在所谓对普通民众的授田制,也不反映所谓越国土地私有制下的普通民众可以占有土地.

    国语吴越春秋食土不均土地

    中晚唐霍水流域的佛寺营建与水利资源控制

    史正玉
    6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晚唐河东霍水流域内,佛寺和水利工程的营建提示了当地水资源的紧张状况,也揭示了佛教在水资源保护中的作用.大历年间赵城县广胜寺的重建,是地方父老伸张利益诉求的结果.因中央赐额而刻石纪念的活动,表面是彰显官方权威,实际目的则在于通过佛寺的建立和官方背景的加持,达成水利资源控制.民田与寺田交错分布、共用水源的现实状况,是地方百姓和僧众合作保护、控制水源的基础.佛寺不断融合吸收地方祠神信仰、扩大信众基础,以信仰强化方式实现水源保护.官方权威在水权调配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但地方分水方式体现了因地制宜原则.

    中晚唐霍水流域广胜寺地方信仰水利资源

    宋代宗庙荐新祭品刍议

    夏文登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宝通礼》虽沿用《开元礼》所载荐新祭品之制,实际上宋初宗庙荐新只行荐冰之礼,直至景祐中定荐新祭品为二十八种,元丰中又重定荐新祭品为二十七种,《政和五礼新仪》沿用元丰之制,并吸收了荐蒲时间的变化,南宋则沿用政和以后荐新祭品之制.宋代荐新祭品的来源,由有司供给、园苑生产、市行收买和神主所在州军应付等渠道构成,其中园苑生产和市行收买是宋代宗庙荐新祭品的主要来源.在选定荐新祭品和四时新物荐享时,是否合礼义与应时宜是宋朝君臣决策的基本原则.同时,保持荐新祭品的新鲜与洁净,也是宋代宗庙四时新物荐享的重要准则.在这一制度调适及其实践的背后,体现了宋代君主事亲以孝的内心诉求和教化风俗的现实需要.

    宋代宗庙荐新祭品礼义时宜

    白银流动与"循环困局"的破解:基于晚明时期货币思想转型的历史考察

    王昉徐永辰
    8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货币思想在晚明时期发生了重要转型,货币思想转型的特征也折射出货币制度变迁的实现机制.晚明时期的货币思想在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白银流通动摇了货币发行权归属政府的传统理念,引发了关于货币发行权归属问题的社会争议,从长期来看,晚明时期的货币思想对清代的货币供给讨论产生了持续影响,丰富了传统货币思想关于货币制度与商品经济运行互动关系的认识.基于货币二维属性分析框架,从白银流入对货币认知的影响以及晚明时期对如何破解"循环困局"的思考与探索的角度,对晚明时期货币思想转型与货币制度变迁的历程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理清传统中国货币思想转型的发生机制和实现过程,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货币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内在关联.

    晚明时期货币思想货币制度历史转型

    繁忙的丝绸之路:哈密卫与明政府之间的贡赐贸易

    程利英
    95-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维护明朝至西域的陆路丝绸贸易通道,建立与各方的政治经济联系,继续保持中原王朝对西域诸地的控制,明政府在嘉峪关以西设哈密卫.哈密卫地位独特,是中西贸易的中转站,西北诸胡往来之要路,明政府对哈密非常重视,待哈密统治者忠顺王如亲王,忠顺王地位极其尊贵.有明一代,哈密与明朝之间以贡赐贸易为主的丝路贸易从未中断,一批批贡使络绎于道,这一路段也是明初西北丝绸之路上最为繁忙的一段.哈密卫与明王朝的贡赐贸易分为朝贡、回赐、给赏、求讨等.贸易商品以丝织品等为主,哈密卫贡马驼等方物;明政府回赐金织文绮衣等丝绸及丝绸制品.永乐年间是哈密朝贡最繁盛时期.丝路贸易使双方在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多方面互相影响和交流,改善了人民生活,推动了社会进步,也有利于明政府与西域诸国及地面的来往.

    丝绸之路哈密卫明政府贡赐贸易

    旅大鸦片走私与销售数量:鸦片案背后的国家犯罪

    刘成虎辛嘉英
    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大鸦片案是日本占领当局在长达1年半时间里大量买卖和走私鸦片的案件.涉案人员包括旅大当局和日本政府的高官、众院议员.但此案最终仅以渎职和受贿罪处理,其真正罪行即在中国大量批发走私鸦片却未予追究.不仅如此,整个犯罪借日本内阁决定的实施过程进行,日本政府的相关政策为其创造了实施条件;其主要的违法收入用于选举,为事后掩盖案件真相创造了政治环境.因此对案件整体和关联要素进行探讨,可以发现案件涉及日本旅大统治当局、内阁和执政党犯罪.但在立案后的调查过程中,日本议会中进一步追究案情的要求被压制,相关案情被旅大司法机构设定的主诉罪名所掩盖,导致案件最根本的犯罪事实未被追究,案件真相随着终审判决被封存在历史尘埃之中.该文追踪案件涉及的鸦片犯罪策划实施过程、日本执政党和内阁与鸦片犯罪的关联以及掩盖案情的手段,对鸦片销售数量做一大致估算.

    鸦片走私销售数量鸦片案国家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