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源区植物水分来源的量化解析

    刘晓颖李宗杰刘梦晴徐斌...
    10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对长江源区植物水、土壤水、降水、河水、冰雪融水、地下冰融水及冻土层上水等水体的氢(δ2H)、氧(δ18O)稳定同位素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比22个植物样方的稳定同位素,发现草本的δ2H和δ18O稳定同位素值均比灌木偏正.从水体稳定同位素特征的分布情况来看,植物水的直接来源为不同深度土壤水,间接来源为河水、冻土层上水、冰雪融水、降水和地下冰融水.MixSIAR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长江源区灌木主要利用40~60 cm(11.1%)和 80~100 cm(11.1%)的土壤水,草本植物主要利用 0~20 cm(13.0%)和 20~40 cm(14.0%)的土壤水.土壤水对灌木的贡献比例为55%,对草本植物的贡献比例为62%,冰雪融水、降水、地下冰融水、河水、冻土层上水对灌木的贡献比例分别为7.6%、9.5%、1 1.1%、9.6%和7.6%,对草本植物的贡献比例分别为8.3%、8.2%、5.7%、7.1%和 8.9%.

    长江源区植物水分来源同位素示踪技术MixSIAR模型

    盐胁迫对干旱区植物能量代谢过程的影响综述

    潘晶王磊黄翠华尤全刚...
    1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盐胁迫是影响干旱区植物生长的重要非生物胁迫,会干扰植物能量代谢过程,进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盐胁迫条件下植物是否具有稳定的能量供应与其耐盐性能密切相关.本文从植物种子萌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等3个阶段人手,浅析土壤盐分增加造成的渗透胁迫、离子胁迫、营养亏缺、氧化胁迫和光合损伤等对植物能量产生与消耗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干旱区植物的耐盐性能和合理利用盐碱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盐胁迫能量代谢种子萌发营养生长生殖生长

    利用14C测年法确定新月形沙丘移动速率

    何晨晨王振亭王宗礼
    11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沙丘移动过程中,背风坡底部经常掩埋致死低矮沙生植物,而迎风坡坡脚则因风蚀而出露植物残体.通过14C测年法测定植物死亡时间,并根据沿沙丘移动方向从迎风坡坡脚至背风坡边缘的水平距离,即可计算沙丘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移动速率.据此,利用灌木植物木质茎残体作为测年材料,得到了民勤绿洲上风向外围区域内3个新月形沙丘的移动速率.通过与高分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对比,发现14C测年法能够成功确定新月形沙丘在数十年内的最大平均移动速率.

    新月形沙丘移动速率植物残体14C测年

    乌头酸对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olor)枯萎病的化感抑制作用

    张燕航王文珠师桂英杨宏羽...
    12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头酸是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olor)根系的重要分泌物.为评估乌头酸作为化感抑制剂防治百合枯萎病的可行性,以CK(清水)、F(接菌,无乌头酸)、T(1 000 mg·L-1乌头酸)、T+F(接菌,1000mg·L-1乌头酸)处理,探索了乌头酸对兰州百合枯萎病的化感作用效应.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离体培养结果表明,与F处理相比,T+F处理显著降低了尖孢镰刀菌的增殖,减少了尖孢镰刀菌的数量,而且其作用效应有一定的持效性.植株人工接种试验表明,与F处理相比,T+F处理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分别显著降低了 44.45%、28.21%;T+F处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胺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脯氨酸含量比F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 122.63%、17.49%、45.35%、119.36%、92.59%;与CK相比,T处理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脯氨酸含量比CK分别显著增高了 142.58%、52.1%.经主成分分析,不同处理综合指标顺序为CK>T+F>T>F.外源乌头酸可以降低百合枯萎病的发病程度,缓解尖孢镰刀菌对百合植株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具有作为化感抑制剂应用于百合枯萎病防治的可能性.

    乌头酸尖孢镰刀菌连作障碍化感作用

    2000-2018年河北坝上地区土壤风蚀模数变化

    贾文茹李庆李秀明谢宝妮...
    130-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风蚀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河北坝上地区是中国北方典型土壤风蚀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本区成为京津冀重要的生态屏障.为了更好地阐明坝上地区的土壤风蚀过程,完善该区域的风沙防护体系,基于气象、土壤、遥感和土地利用等数据,利用综合风蚀模拟系统(Integrated wind-erosion modeling system,IWEMS),计算了河北省坝上地区的土壤风蚀模数.结果表明:2000-2018年,坝上地区平均风蚀模数与风蚀风险区所占面积比例总体均呈减小趋势.月平均风蚀模数变化表明,11月至次年5月是主要风蚀季.风蚀程度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风蚀灾害主要发生在坝上地区中西部.自2009年以来,康保县和张北县的风蚀模数逐渐降低,丰宁县西部的风蚀模数逐渐增加.通过对土壤风蚀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风蚀模数为沙地>耕地>草地>林地,植被盖度和土壤湿度是影响风蚀模数月变化的主要因素,起沙风累计时间与风蚀模数正相关.

    坝上地区IWEMS模型土壤风蚀模数风蚀风险区

    内蒙古库伦旗草地群落分布特征及牧草储量估算

    徐远志刘新平胡鸿姣王立龙...
    14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充分认识草地群落分布特征、估算牧草储量是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的关键.以库伦旗8个乡镇的4个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空间分析法,探讨库伦旗草地群落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估算牧草储量.结果表明:库伦镇物种丰富度最高,水泉乡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北部地区草地面积较大,牧草平均高度较大,但物种丰富度低于南部地区.根据物种重要值将群落类型分为23类.4个草地类型中,灌丛草地生物量最高,疏林草地多度最高.土壤因子显著影响植被高度、盖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优势物种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和毛马唐(Digitaria chrysoblephara)主要分布在土壤肥力较差的灌丛草地和草甸草地.库伦旗草本类牧草的储量(干草)约为19.78万t,主要分布在北部的茫汗苏木和额勒顺镇.研究结果将为库伦旗牧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载畜量的评估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理论支撑.

    库伦旗群落特征牧草储量草地类型

    科尔沁沙质草地植物群落对增温的响应

    包天玲刘继亮苑峰李寅龙...
    15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变暖对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有重要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对变暖响应极为敏感,但其响应却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本文通过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OTC)模拟增温实验,系统研究了科尔沁沙质草地植物群落对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1)增温使黄蒿(Artemisia scoparia)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的比重分别显著增加了 0.04和0.14,使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的比重显著降低了 0.12,改变了植物群落组成;(2)增温显著降低沙质草地植物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且使植物群落、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分别显著减少22.71%、26.37%和20.10%;(3)增温改变沙质草地的关键类群和主要植物种间关系,使主要科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减弱、连通性增加,导致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下降;(4)沙质草地植物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生物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湿度呈显著正相关.总之,沙质草地植物群落对增温响应十分敏感,增温驱动的土壤水分及温度变化不仅降低了植物多样性,导致生物量下降,还会加剧沙质草地退化及其生态功能的下降.

    科尔沁沙质草地增温植物多样性生物量网络分析

    土壤水分和养分对沙质草地优势植物叶片氮回收效率的影响

    张晶左小安吕朋
    16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草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内部养分循环.为了明晰中国半干旱草原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养分调控策略,以沙质草地4种优势植物[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黄蒿(Artemisia scoparia)、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为研究对象,依托增减水和氮添加交互模拟试验平台,分析了降水变化、氮添加及其耦合效应下土壤水分、土壤全氮、优势植物地上生物量、绿叶和枯叶氮含量以及氮回收效率(NRE).结果表明:降水变化和氮添加及其耦合效应会引起物种结构和组成的变化,最终影响优势植物的生产力;干旱处理条件下,氮添加显著提高了狗尾草的绿叶氮含量从而降低NRE(P<0.05);生长季前期(5-6月)增加降水100%(+60d)处理下,氮添加显著提高了黄蒿的绿叶氮含量(P<0.05);对于白草而言,生长季前期(5-6月)减少降水100%(-60 d)、CK和+60 d处理下,氮添加显著提高了绿叶氮含量(P<0.05),CK和+60 d处理下,氮添加显著提高了枯叶氮含量(P<0.05),+60d处理下,氮添加显著降低了 NRE(P<0.05);对于糙隐子草而言,CK处理下,氮添加显著提高了绿叶氮含量(P<0.05),+60d处理下,氮添加显著提高了枯叶氮含量(P<0.05).结构方程模型(SEM)表明,降水量对绿叶氮含量有负向影响,氮添加对绿叶氮含量和枯叶氮含量均有正向影响,绿叶氮含量对NRE有正向影响,而枯叶氮含量对NRE有负向影响.在科尔沁沙地,相比较于土壤氮,土壤水分可能是调控植物叶片NRE更为重要的影响因子.

    沙质草地氮回收效率降水变化氮添加

    低覆盖治沙理论下人工与自然耦合的植被修复机理综述

    刘丹一冯伟王涛杨文斌...
    170-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的核心是乔灌木覆盖度控制在15%~25%,内涵是疏林、疏灌的格局演变,外延是格局演变的风沙物理、近地层水文、小气候、界面生态以及人工治理与自然植被修复的耦合作用等多项机理.在分析了风沙物理与水文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植被修复机理:(1)低覆盖度治沙优化组合了边行优势和界面生态机理,优化的带间距使得自然修复的物种数量增加2~5倍;(2)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能够形成耦合作用,优化的带间距使得土壤、植被与微生物的修复速度加快19%~27%;(3)初步提出低覆盖度固沙林不同建植林种的优化带间距分别为:针叶乔木15~40m、阔叶乔木15~36 m、灌木12~28 m、半灌木5~12 m;(4)降水渗漏补给地下水既能支持地下水位的稳定、又能维持正向的耦合作用,支撑人工固沙林及带间土壤、植被、微生物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综述低覆盖度治沙理论耦合的植被修复机理及其相关参数,对降低防沙治沙工程成本、提升固沙植被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低覆盖度治沙界面生态学边行优势土壤水分渗漏植被修复耦合机理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壤风蚀影响的定量评估——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李庆周娜王盛李童洲...
    17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壤风蚀的贡献率是科学防治风蚀、减弱风蚀危害的前提.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地类风蚀经验模型、控制变量法和残差趋势法,改进土壤风蚀驱动力的定量评估方法,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壤风蚀的影响.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年均土壤风蚀量2.59×1011 t,风蚀模数2 260.94 t·km-2·a-1,以微度和轻度风蚀为主.2000-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土壤风蚀模数整体呈显著减小趋势(P<0.05).气候变化是引起土壤风蚀变化的主要因素,由气候变化引起的风蚀变化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3.98%;人类活动也是引起土壤风蚀变化的重要因素,由人类活动引起的风蚀变化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6.02%.土地利用是影响土壤风蚀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风速和植被覆盖度是造成土壤风蚀变化的主要因子.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拆分植被因子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作用对准确评估土壤风蚀驱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风蚀驱动力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内蒙古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