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斧翅沙芥(Pugionium dolabratum)干旱胁迫应答基因表达分析

    王玮王悦厉万荣王浩澎...
    204-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漠植物斧翅沙芥(Pugionium dolabratum)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固定或半固定沙漠,具有较高的干旱环境适应能力,但对它的干旱胁迫耐受分子机制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Illumina测序技术筛选斧翅沙芥干旱应答基因,通过转录组的从头组装,共获得154 875个unigenes,平均长度为1 437个碱基.干旱胁迫后,共有13 855个基因表达发生显著变化,其中7 182个基因上调表达,6 673个基因下调表达.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物质代谢、氧化还原和催化活性等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氨基酸代谢、淀粉和糖代谢以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途径.此外,鉴定到47个干旱诱导转录因子家族,主要包括HSF、ERF、WRKY、MYB、bHLH等.与沙芥相比,淀粉和糖代谢途径以及大量热胁迫转录因子在干旱胁迫后上调表达有可能是斧翅沙芥提高干旱胁迫耐受能力的特殊途径.本研究的结果初步揭示了斧翅沙芥对抗干旱胁迫的调控特征,为进一步理解斧翅沙芥干旱环境适应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

    斧翅沙芥(Pugioniumdolabratum)干旱胁迫转录组转录因子

    南昌厚田沙地蔓荆(Vitex trifolia)灌丛沙堆的沉积物与空间格局特征

    李向洁李志文杜丁丁孙丽...
    21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亚热带湿润地区不同演化阶段灌丛沙堆的特征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南昌市厚田沙地蔓荆(Vitextrifolia)灌丛沙堆为研究对象开展野外调查与研究,对各演化阶段灌丛沙堆的形态参数进行实地测量以分析其形态特征,对不同地貌部位的表层沉积物进行采样以分析其粒度特征,并通过野外实地定位与遥感卫星影像图记录沙堆位置,以分析灌丛沙堆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厚田沙地蔓荆灌丛沙堆以稳定阶段为主,占比58.82%,衰退阶段次之,占比36.90%,发育阶段最少,仅占4.28%;各基本形态参数表现为稳定阶段>衰退阶段>发育阶段.沙堆表层的沉积物表现为稳定阶段细颗粒较多,发育阶段粗颗粒较多,衰退阶段居中;平均粒径表现为稳定阶段最小,为1.86Φ,衰退阶段次之,为1.75 Φ,发育阶段最粗,为1.67Φ;顶部—中部—边缘—丘间低地的各地貌部位中,稳定和衰退阶段沉积物的平均粒径逐渐变粗,发育阶段无明显变化趋势.灌丛沙堆整体在大部分距离尺度上呈聚集分布状态,各演化阶段的沙堆中,发育阶段与其他两阶段的沙堆在各距离尺度上均无关联性,稳定与衰退阶段的沙堆在中小距离尺度上呈正关联性,反映出厚田沙地主要灌丛沙堆间的相互依赖性及群体效应.

    厚田沙地灌丛沙堆演化阶段沉积物空间分布格局

    黑河流域植物物种多样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王生棠盖迎春王少昆张晓龙...
    221-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严重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为了解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对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本研究使用Dyna-CLUE模型,预测2050年土地利用变化,揭示多因素影响下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与草本、灌木物种多样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GDP、与自然村距离等因子共同驱动土地利用变化,2050年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的增加和未利用地面积的减小,提高了灌木、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并使之均匀度更高,种间优势度减小.耕地面积的扩张和耕地集约化导致植物分布不均、多样性减少.将模拟结果和植物物种多样性发展趋势相结合能够对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政策及生态保护决策提供依据.应针对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制定相应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促进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并支持流域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变化Dyna-CLUE模型物种多样性黑河流域

    基于Hydrus-lD模型的毛乌素沙地杨柴(Hedysarum laeve)灌木林土壤含水量模拟

    洪光宇王晓江刘铁山海龙...
    233-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土壤储水量会发生明显变化.土壤水分是限制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运用数学模拟的方法研究植被建设后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能更快预测土壤水分的亏缺情况.本研究选用Hydrus-1D模型,模拟毛乌素沙地典型灌木林杨柴(Hedysarum laeve)群落的土壤水分空间和时间变化,评估Hydrus-1D模型在毛乌素沙地杨柴人工林地的适用性.以杨柴生长季为研究期,通过调查的各项实测值带入Hydrus-1D模型并对参数进行优化后模拟杨柴群落土壤水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利用同时间段Watchdog 土壤水分监测仪连续监测的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数据作为对照值验证其模拟值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飞播杨柴灌木林地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实测值与模拟值的决定系数0.55-0.78,均方根误差0.005%-0.0143%,实测值与模拟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Hydrus-1D模型适用于模拟毛乌素沙地杨柴灌木林土壤剖面的水分变化.

    毛乌素沙地杨柴灌木林土壤水分Hydrus-1D模型适用性

    以地下水位估算的荒漠河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林生态系统地下水蒸散发

    张琦苏永红冯起鱼腾飞...
    243-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4年和2020年地下水位监测数据,估算了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七道桥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林生态系统生长季旺盛期的地下水蒸散发(ETg),并与从涡度观测系统测定的蒸散发(ET)作比较,同时分析了不同模型的估算结果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基于昼夜水位波动法(White、Hays和Soylu方法)估算的ETg均与生态系统ET变化趋势一致且显著相关,经过对比分析得出,Hays方法精度最高,推荐使用该方法计算ETg.(2)地下水位、太阳辐射、气温和饱和水汽压差是影响ETg的主要因子,风速对ETg无显著影响.(3)生长季,ETg占生态系统ET的比例随干旱时间的增大而增大.

    荒漠胡杨(Populuseuphratica)林生态系统蒸散发昼夜水位波动法地下水蒸散发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机制

    慕石雷元志辉乌日陶克套胡
    255-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河流域9省区441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区域,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分析黄河流域5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地理探测器的分异和交互作用探测影响因素与因子间的耦合互馈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非遗空间分布地区差异显著.在区域分布上,中游非遗最多,下游非遗最少;在省域分布上,山西非遗最多,四川非遗最少;在县域分布上,菏泽市牡丹区非遗最多.(2)黄河流域非遗的最邻近指数为0.78,且置信度为99%,在空间分布上呈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3)核密度呈集聚分布态势,形成"多核四带"的空间分布格局.(4)经济社会文化因素比自然因素的影响更显著,其中文化因素的博物馆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子对非遗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强,经济因素的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化水平因子较强,社会因素的交通和民族因子较弱,自然地理因素的地形地貌、气温、降水量因子的影响力整体最弱,因子间交互作用探测对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解释力更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影响机制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演进——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

    郝金连王利孙根年孙凡凯...
    266-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河流域66个市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发展理念选取34项指标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计算得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以高质量发展水平、高质量发展平均增量和平均增速为变量,利用ESDA法分析2000-2020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和格局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相似市域空间相关,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波动中有所提高,发展趋于均衡.(2)2000-2015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平均增量和平均增速的空间关联较为显著,均呈现出强集聚—弱集聚—较强集聚演变特征,增长状态相似市域彼此邻近;但2015-2020年增长状态相似市域随机分布,空间不相关.(3)高质量发展平均增量和平均增速格局变化较大,高值区均由东部向中部再向西部转移,高值区数量大于低值区数量,黄河流域高质量整体发展较快.平均增量冷热点区呈现相对分散—集中分布—分散布局的态势,平均增速相似市域由相对分散向集中连片演化,不同等级冷热点圈层分布.(4)发展基础相对较差的区域增长速度较快,城市群仍是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未来应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城市群合作模式,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高质量发展格局演化新发展理念ESDA黄河流域

    基于地下水位与土壤含水量的地下水蒸散发估算

    李琳刘鹄孙程鹏赵文智...
    277-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下水蒸散发(Groundwater evapotranspiration,ETg)是地下水浅埋环境中垂向水文循环的重要组分,是干旱区地下水主要的自然排泄方式(>70%).准确估算ETg对科学管理干旱区农业与水资源、合理保护和修复地下水依赖型植被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地下水位和土壤水分波动方法估算了甘肃临泽县锁龙潭湿地附近的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林2017-2018年生长季(4月15日至10月15日)的ETg.结果表明:(1)2017、2018年生长季ETg分别为275、511 mm,在实际蒸散发(ETa)中分别占73%、87%;其中7-8月约占整个生长季ETg的48.2%、48.4%,大致与地下水位变化及植被生长过程同期.(2)ETg及其占总蒸散发的比例与潜在蒸散发、土壤储水量、地下水位正相关(P<0.05),这3个要素对ETg 的方差解释率均较高(2017年48%、21%、31%,2018年24%、24%、52%)0(3)数据驱动方法在荒漠绿洲过渡带地下水浅埋环境ETg量化评估中虽然可行,但时间分辨率较低,融合机制模型的数据驱动方法是未来提高ETg估算精度的重要思路.

    地下水蒸散发地下水位波动法土壤水分数据驱动方法西北干旱区

    水分和养分供应对凹凸棒石复配苔藓结皮生长的影响

    陶玲任汉儒周怡蕾任珺...
    288-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价生物固沙材料在不同水分和养分供应条件下的应用效果,对沙漠苔藓结皮和含凹凸棒石固沙材料的叶绿素和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培养苔藓结皮与固沙材料的最佳配比为1∶1,由接种在沙面上的生物固沙材料的叶绿素a含量、强度和厚度决定.凹凸棒石显著提高了接种生物固沙材料的强度、叶绿素a含量和厚度.3种养分供应方式和3种模拟干旱区的间歇供水方式均能显著提高人工生物型结皮的厚度和强度.50%的养分处理是最佳的养分供应方式.接种生物固沙材料在隔天供水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厚度和强度.较短的供水和养分供应间歇有利于沙漠生物结皮的生存和繁殖.

    生物结皮高吸水性树脂凹凸棒石固沙材料叶绿素a

    近40年甘肃省耕层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张美兰崔增团顿志恒贾蕊鸿...
    295-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耕层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调查是明确全球土壤碳储量和认识土壤碳循环的重要任务.利用甘肃省1980s、2000s、2020s等3个时期的耕层土壤调查数据,通过计算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SOCD),估算了甘肃省耕层有机碳储量.结果显示:(1)1980s、2000s、2020s甘肃省耕层SOC储量分别为97.68、109.14、123.13 Tg,近40年固碳总量约为25.45 Tg,固碳速率为0.012±0.01 kg·m-2·a-1,说明当前的农田管理措施有利于研究区耕地土壤长期固碳;40年间河西绿洲灌区、黄土高原区和陇南山地区耕层SOC储量呈增加趋势,甘南高原呈下降趋势.(2)从不同土壤类型来看,黄棕壤固碳速率最大,栗钙土最小.(3)近40年间甘肃省耕层SOC储量总体呈递增趋势,化肥、有机肥施用量以及秸秆还田量的持续增加,提高了作物归还量,进而增加了耕层有机物质含量,最终促进了耕层SOC的累积.

    土壤有机碳密度储量时空分异甘肃省